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病性危重,常危及生命,只有在积极抗休克支持生命的合理施行麻醉下配合外科根除病因,才能抢救病人。我们的体会是: 1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全身麻醉,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以异丙酚+氯胺酮间断吸入氨醚维持麻醉。因为全麻行气管插管。(1)能保持呼吸道通畅;(2)充分供氧,保证重要器官的氧供;(3)全麻+肌松剂可使病人在浅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使呼吸循环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EBN)减少并预防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发生的呼吸道感染。[方法]将63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分成循证护理组和非循证护理组,循证护理组根据循证护理理念,同病人需求相结合,找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以减少病人的痛苦,非循证护理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护理。[结果]两组病人呼吸道感染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最低流量麻醉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麻醉药物的消耗,减少对工作环境的污染,我们实施了最低流量麻醉法,对FiO2的变化、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挥发性麻醉药物的消耗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吸入氧浓度最低值发生在高流量期末,平均在30vol%以上,无供氧不足之虑;同时最低流量期的平衡FiO2和平衡时间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年龄关系密切;采用最低流量麻醉法能大大减少氧气、笑气、挥发性麻醉药的消耗,减少对工作环境的污染。是目前  相似文献   

4.
周娟  王仙园  董燕  李素芝  刘学权  陈强  汪品高 《护理研究》2008,22(34):3144-3145
[目的]探讨高原硬膜外麻醉手术给氧的必要性和流量.[方法]选择10例心、肺功能正常且需要实施硬膜外麻醉择期手术的世居和移居病人,测定麻醉过程中给氧前、2 L/min和4 L/min给氧30 min后的动脉血气指标.[结果]pH值、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碳酸氢根(HCO3-)两种流量给氧后均较给氧前有良好的改善(P<0.01或P<0.05),两种给氧流量之间比较,除氧分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实施硬膜外麻醉应该常规给氧,一般情况下非密闭式面罩给氧,2 L/min流量能达到有效给氧目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本院急诊科工作 4年中,遇到许多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早期足量反复持续和快速阿托品化。一定要熟记达到阿托品化的指标,防止阿托品过量引起中毒。阿托品化表现为:腺体分泌减少、口干、皮肤干燥、瞳孔散大、颜面潮红、两肺口罗 音 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肠鸣音减弱或尿潴留为标准。 (2)保持呼吸道通畅。中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应立即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 (3)纠正呼吸困难。肺水肿、中毒病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者,立即给氧气吸入,氧流量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硬膜外麻醉手术给氧的必要性和流量。[方法]选择10例心、肺功能正常且需要实施硬膜外麻醉择期手术的世居和移居病人,测定麻醉过程中给氧前、2L/min和4L/min给氧30min后的动脉血气指标。[结果]pH值、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碳酸氢根(HCO3-)两种流量给氧后均较给氧前有良好的改善(P〈0.01或P〈0.05),两种给氧流量之间比较,除氧分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地区实施硬膜外麻醉应该常规给氧,一般情况下非密闭式面罩给氧,2L/min流量能达到有效给氧目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FESS)的开展,鼻腔手术范围扩大,由于术野相对狭小,鼻窦相邻重要结构多,血运丰富,单纯局麻已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全身麻醉下行鼻内窥镜手术能保证病人绝对安静、呼吸道通畅和氧供,能很好控制血压,减少出血,但操作和管理较复杂,费用较高,在贫困地区完全开展有一定困难。自2004年以来,我院共施行FESS共135例,其中强化辅助局部麻醉107例,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现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围术期管理及术后拔管。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80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安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分别为(80±42)min、(2.6±2.0)h、(8.4±6.3)h。术毕61例病人在4h内拔管。80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的停留时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患者的呼吸道护理——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巧君  詹海哨 《现代护理》2002,8(4):278-278
目的 探讨减少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对50例全身麻醉患术前均采用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训练有效深呼吸和正确咳嗽的方法;术后注重镇痛、早期活动、保持呼吸道畅通等。结果 全部病人无一例出现肺部并发症。结论 做好手术指导是护理成功的保证,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认真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规范训练,保持呼吸道通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乳癌手术中病人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Ⅰ组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1.3%利多卡因13ml为首量,15min后接微泵以5ml/h的速率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Ⅱ组改为首量后每隔45min推注2%利多卡因5ml维持。比较两组病人在硬膜外腔推药后5、15、45min相同时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术中牵拉痛发生率。【结果】两种给药方法麻醉阻滞范围都为C4~C6,匀能满足手术的需要;Ⅱ组追加药后15min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Ⅰ组各个时点的血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泵输注给药使硬膜外麻醉给药实现给药自动化,既能维持麻醉平稳,又能减少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低流量麻醉在小儿骨科手术中降低麻醉成本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 A、B两个骨科手术间(A组和B组),1~12岁,ASA分级为Ⅱ~Ⅲ级的全麻插管麻醉患者,共32例作为观察对象。患儿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插管后打开七氟烷挥发罐至3%,调整氧流量,使A组(23例)氧流量控制在2.5 L/min ,B组(109例)氧流量控制在0.5 L/min。同时术中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监测所有患者的心率、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氧饱和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手术患者术后d2复查肝肾功能。分别记录并累计两组七氟烷的使用时间,对比当七氟烷消耗1000 m L时两组的七氟烷麻醉维持总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及氧饱和度及肝肾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 A、B两组消耗1000 mL七氟烷时的麻醉维持总时间分别为2405 min及11821 min。【结论】七氟烷低流量新鲜气体麻醉维持方案可有效减少七氟烷在相同时间麻醉中的用量,且未发现明显肝肾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经支气管镜支架植入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全身麻醉下支架植入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病人在支架植入后狭窄段气道腔径明显增大,由植入前的3.31mm±0.78mm增大到9.41mm±2.34mm,症状明显缓解,手术过程安全,无麻醉意外发生。[结论]经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治疗气道狭窄能使病人呼吸道阻塞症状迅速缓解,全身麻醉下支架植入的最大困难是与操作医师共抢呼吸道,风险较大,护士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能有效减少围麻醉期的各种风险事件,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肺部手术后麻醉清醒期低氧血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护理肺部手术后麻醉清醒期低氧血症。方法: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低氧血症。通过术前改善患者肺功能;术中充分供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术后拔管后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量的氧供给等措施有效地避免和救治低氧血症。结果:本组发生低氧血症5例均成功救治。结论:严密监护能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足够氧供是术后有效地避免和救治低氧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科近5年来为20例胆管癌病人行胆管癌切除术,根据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分别行癌肿切除术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肝叶切除,高位胆肠吻合术8例。胆管癌切除术术式复杂,创面大,术后带管多,并发症多,观察项目多,经护理组精心护理,20例病人均康复出院。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全身情况的观察及护理 1.全麻后护理:胆管癌切除术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未完全清醒的病人保持平卧、头偏一侧位,通气道管尽量保持至病人清醒后拔出。床旁备吸痰器,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升/分,不仅可以纠正麻醉后引起的肺通气不足,提高血氧分压,对肝叶切除后的病人还有较重要的意义,吸氧可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鼾症病人全身麻醉术后发生急性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对7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腭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拔管时间对病人的影响。[结果]38例病人均在术后完全清醒状态下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延长气管插管时间对预防UPPP术后急性呼吸道梗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胸外科手术病人拔管后鼻管插管与面罩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心胸外科手术病人经历了麻醉、开胸、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等手术过程。发生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机会明显增加,术后病人需要插管及辅助性氧疗。传统上,这类病人插管和接受机能通气的时间为≥24 h。现在许多医疗单位将拔管定为术后8~17h。拔管后最常用的给氧措施为经面罩给氧,潮湿面罩能将咽喉水肿控制在最低程度。Scuderi等发现鼻导管或经面罩给氧同样有效。如果有些病人不需经面罩氧疗,鼻导管的优越性可能更为突出。因为鼻导管比面罩给氧更容易被病人耐受,使用更方便,病人还能进行有效交流。此外,面罩位置不当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早产儿吸氧后视网膜病变病历的增多,早产儿吸氧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相关纠纷也日益增多。笔者对新生儿暖箱在不同氧流量下的箱内氧浓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即使氧流量6L/min箱内氧浓度也不会达到40%,不能导致氧中毒。  相似文献   

18.
手术病人麻醉后恢复的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1995年8月至1996年11月麻醉恢复室接收433例病人的情况,以期了解手术后麻醉恢复期护理的特点。其中男性40.6%,女性59.4%,平均年龄54.1±14.7岁(6~82岁),平均停留时间44min(5~265min),98.8%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1.2%的病人转入SICU。实施麻醉方法除6例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外,余为全麻或强化麻醉。根据Ramsay评分法,入室时95%以上病人5~6分,出室时92%的病人是4分以下,所有病人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没有给予任何血管活性药物。入室时63.3%的病人自主呼吸已经恢复。由于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对中枢和呼吸肌的残留抑制作用,术后早期病人最易出现缺氧。因此全麻术后必须认真监测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提高吸入氧浓度,根据病情需要保留气管导管,或短时间的机械通气,提高吸入氧浓度,以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CO2的潴留,特别是缺氧的发生。从观察病例可以看出,全麻术后未能立即清醒,平均约45min后意识方能满意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前积极口咽部护理在抑制术后呼吸道感染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100例住院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病人按术前是否进行口腔护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术后常规吸痰,进行痰半定量培养,比较两组病人发生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口咽部护理明显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量,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率为2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结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口咽部护理能有效去除细菌定植,减少后期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口咽部护理在预防呼吸道感染方面是首要工作,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介绍一种改进的给氧装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慧 《现代护理》2001,7(1):26-26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需氧病人骤然增多的情况,尤其在寒冷季节,慢性支气管炎及肺心病等复发率上升,致使氧气表等给氧装置短缺,以至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设计改进了给氧装置,使一套给氧装置可同时供两病人使用。 在连接湿化瓶的橡胶管末端连接一合适的三通管,三通管另外两端各连接一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橡胶管,橡胶管末端分别接上吸氧管。调节好氧气流量,插入病人鼻孔,即可使用。 因一般氧气表最高流量为每分钟10升,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两分管道内气体流量相等,所以可供两位需氧流量相同(中等流量或低流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