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GC-MSC)培养上清液对胃癌细胞系HGC-27的作用。方法以GC-MSC培养的上清液和HGC-27常规培养基等体积混合配制后培养的HGC-27作为处理组;GC-MSC培养基与高糖DMEM培养基等体积混合配制后培养的HGC-27作为对照组。收集处理组与对照组中HGC-27细胞,用平板克隆形成和MTT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处理组HGC-27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均0.01)。EMT相关蛋白检测分析显示,处理组HGC-27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GC-MSC可通过旁分泌的作用方式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EM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性别决定区域Y盒(SOX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SOX9的表达水平。通过平板克隆、Transwell迁移试验观察SOX9基因敲减后对人胃癌细胞系HGC-27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和OCT4以及分化指标CK18和MUC1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OX9、SOX2、Oct-4、Nanog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OX9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3.84±5.08)中呈高表达(t=2.115,P=0.040)。经慢病毒转染敲减SOX9基因后,可显著抑制HGC-27细胞增殖能力(F=699.3,P<0.01)及迁移能力(F=1166,P<0.01)。此外,SOX9基因敲减可下调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和OCT4等的表达,并且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均<0.05)。结论SOX9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新近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演进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过程,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乃至"干性"等密切相关。1 EMT概念EMT是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特性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一种生物现象。EMT发生后,细胞间连接蛋白及上皮特异性蛋白表达下降,如E-钙黏蛋白(E-cad)、β-连锁蛋白等;同时伴随间充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增高,如波形蛋白(vimentin)、N-钙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可以导致胃黏膜病变,产生肠化生,最终形成胃癌。Hp导致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学术界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首先,Hp对EMT促进作用通常是由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CagA)造成的。作为Hp首要的毒力因子,CagA可以促使Hp通过自噬、炎症、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等促进EMT形成;其次,EMT的发生也涉及受CagA影响的一些受体及因子,如CD44、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此外,Hp促进EMT还包括某些信号通路发生信号传导改变,目前已知的受调控的通路有NF-κB、TGF-β/Smad、PI3K/AKT通路等。本文尝试对Hp导致EMT的机制做一综述,试图阐明其机制,为Hp防控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早期的胚胎发育及后期的组织形态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与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1,2]。肿瘤EMT发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下调或沉默,被认为是上皮细胞获得侵袭/转移能力的先决条件。肿瘤EMT的发生包  相似文献   

6.
上皮间质转化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获得迁移与侵袭能力、上皮细胞发生纤维化密切相关,在肿瘤和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依赖多种信号转导通路,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类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存在交互影响且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就不同类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Twist 2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wist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wist 2对胃癌细胞凋亡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wist 2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胃癌细胞裸鼠成瘤实验检测Twist 2对胃癌细胞裸鼠成瘤的影响。结果在胃癌组织中Twist 2的表达阳性率为(48. 35±5. 31)%,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Twist 2的表达阳性率(11. 26±1. 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 43±0. 33)%比较,抑制Twist 2细胞株的实验组细胞周期呈现凋亡增强趋势,细胞凋亡率升高为(15. 04±1. 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抑制Twist 2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下调,显微镜下观察Twist 2分布于胃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抑制Twist 2表达后,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减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135b-inhibitor组抑制Twist 2表达后可以减弱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移植瘤的生长趋势降低,同时成瘤后肿瘤总体体积相应减小,质量相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Twist 2细胞分布差异可能与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有关,且可能通过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瞬时激活上皮间质转化,进而参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研究表明,Hp感染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而EMT的异常调控则会导致胃癌发生。本文就Hp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EMT致胃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目前研究证实这种表型的转化与转录因子密不可分。与其他转录因子相比,转录因子SNAIL、TWIST、ZEB为促进EMT过程的主要转录因子,本文总结国内外与EMT相关研究并对转录因子及其在EMT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纽和针刺组各20例,均按重度颅脑损伤常规处理。针刺组患者伤后第1灭即配合针刺人中、电针内关、涌泉、劳宫等穴。治疗1、2、3、5及7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中IL-6,ID8的浓度。结果:在伤后1d时2组脑脊液中IL-6,IL-8浓度与正常值比较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3d开始逐步下降,7d后轻度上升。针刺组2、3、j及7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抑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从而减轻损伤后炎症反应所致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Prospero同源框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 1,PROX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对含有108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ROX1表达和NSCLC患者预后间的关系。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分析PROX1在NSCLC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标志物。采用CCK-8、Transwell试验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PROX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PROX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03、0.042)。高表达PROX1的NSCLC患者其5年复发率高于PROX1低表达组(70.9%vs 50.9%,P=0.005),而5年生存率低于PROX1低表达组(49.1%vs 66.0%,P=0.016)。CCK-8和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敲减PROX1后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减弱(P<0.01、P<0.05)。敲减PROX1后E-钙粘蛋白表达上调而波形蛋白表达下降(P<0.001)。结论: PROX1表达增高可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而促进NSCLC进展;PROX1是潜在的NSCLC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与IL-6受体(IL-6R)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的患者20例,对于子宫肌瘤和同源正常子宫平滑肌,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检测IL-6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IL-6R的表达.结果 IL-6蛋白和mRNA在正常子宫平滑肌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瘤[(0.7996±0.0359)比(0.6904±0.0414)和(0.0470 ±0.0071)比(0.0283±0.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IL-6R蛋白和mRNA表达在肌瘤与平滑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5±0.0520)比(0.6904±0.0532)和(0.6644±0.0537)比(0.6465±0.0501),P均>0.05)].结论 子宫肌瘤局部IL-6低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肌瘤的发病,而IL-6R未参与子宫肌瘤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另取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非他汀治疗组(102例)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他汀治疗组(66例)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 IL-6及 IL-10水平变化,并统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感染后致 SIRS 患者入院时三种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及7 d 血清 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5),但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 <0.05);两治疗组治疗后4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治疗后7 d 血清 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P <0.05);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16例(24.2%),非他汀治疗组发生 MODS 为25例(2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 =0.969>0.05);他汀治疗组病死为17例(25.8%),非他汀治疗组病死为43例(4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94,P =0.030<0.05)。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能促进 IL-6水平下降和 IL-10水平升高,进一步改善全身炎症反应,但仍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食管癌放疗预后血清学指标。方法1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食管良性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研究组以及对照组血清中IL-6和IL.8。结果①良性患者组血清IL-6(tIL-6=3.677。P〈O.05),IL-8(tIL-8=5.963,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癌组血清IL-6(tIL-6=12.813,P〈0.05),IL-8(tIL-8=4.938,P〈O.05)水平明显高于良性患者组。②食管癌I期血清IL-6水平为54.28±10.59pg/ml,IL-8水平为67.58±12.53pg/ml;Ⅱ期血清IL-6水平为67.42±10.27pg/ml,IL-8水平为78.57±11.84pg/ml;Ⅲ期血清IL6水平为81.37±10.18pg/ml,IL-8水平为92.24±8.9pg/ml。食管癌Ⅱ期血清IL-6(tIL-6=5.814,P〈0.05),IL-8(tIL-8=4.163,P〈0.05)水平明显高于I期;Ⅲ期IL-6(tIL-6=6.099,P〈O.05),IL-8(tIL-8=5.672,P〈O.05)水平明显高于Ⅱ期。③120例食管癌患者经放射治疗后38例复发或转移。食管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组血清IL-6水平为97.78±11.94pg/ml,IL-8水平为122.28±12.57pg/ml,稳定组血清IL-6水平为66.46±10.42pg/ml,IL-8水平为87.37±11.32pg/ml;食管癌患者复发或转移组血清IL-6(tIL-6=14.622,P〈0.05),IL-8(tIL-8=15.178,P〈0.05)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结论1L-6和IL-8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它的变化可间接反映食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对其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胃癌微环境来源间充质干细胞(GC-MSCs)能否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体外促血管生成能力。方法采用MTT增殖试验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观察GC-MSCs细胞对胃癌细胞系BGC-823生长的影响;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管形成试验观察并分析GC-MSCs细胞对BGC-823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GC-MSCs细胞作用BGC-823细胞后其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MIP-2和TGF-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增殖试验和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胃癌细胞BGC-823的体外生长(P0.05);Transwell迁移试验结果表明,GC-MSCs来源细胞培养上清对BGC-823的迁移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GC-MSCs来源的细胞培养上清可明显上调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MIP-2和TGF-β1基因)在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管形成试验结果显示,BGC-823和GC-MSCs细胞共培养上清与BGC-823、GC-MS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具有更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GC-MSCs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促血管生成能力,进而诱导胃癌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