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异甘草素微乳(Iso-ME)对异甘草素(Iso)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和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异甘草素微乳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行为。结果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异甘草素微乳可被大鼠全肠段吸收,在各肠段的KaPapp均高于异甘草素;各肠段KaPapp是结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最好 (P<0.01)。在4~16 μg·mL-1内,异甘草素微乳在小肠的Ka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异甘草素微乳吸收量和吸收率较异甘草素分别提高34.45%和78.98%,肠壁通透性增加38.30%。在4~16 μg·mL-1内,吸收符合Fick′s扩散定律,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 异甘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相似文献   

2.
饶小勇  龚明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24):3515-3520
目的 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 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动力学。 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用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并计算累计吸收量,以钩藤碱、异钩藤碱的累计吸收量对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 结果: 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0 9X-0.008 5(r=0.908 6),Ka=9.0×10-4 (μg·min-1·cm-2),t1/2=12.8 h,异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8 6X-0.178 2(r=0.909 0),Ka=8.6×10-3(μg·min-1·cm-2),t1/2=1.34 h。 结论: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该实验建立了小鼠体内醒脑静微乳和mPEG2000-PLA修饰醒脑静微乳鼻腔给药后测定血浆栀子苷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2种制剂经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将80只小鼠分为2组,分别鼻腔给药醒脑静微乳和mPEG2000-PLA修饰醒脑静微乳后,于不同时间点摘眼球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栀子苷的量,以Kinetica软件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小鼠鼻腔给药醒脑静微乳后,血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4.36±2.69)mg·L-1,tmax1 min,MRT(29.73±4.54)min,AUC(53.63±14.03)mg·L-1·min;小鼠鼻腔给药共聚物修饰醒脑静微乳后,血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9.75±4.14)mg·L-1,tmax 1 min,MRT(22.34±2.90)min,AUC(131.87±40.13)mg·L-1·min。与醒脑静微乳相比,共聚物修饰醒脑静微乳经小鼠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入血程度更高,可能与其刺激性较小而吸收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脱氢水飞蓟宾(DHS)的溶解度并探讨DHS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HPLC测定DHS含量,流动相甲醇-0.2%甲酸水溶液(60:40),检测波长255 nm。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考察DH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DHS于20,37℃振荡24 h的溶解度分别为0.46,1.23 mg·L-1。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中单位时间吸收率(n=3, ±s)分别为(17.81±6.37)%,(8.41±2.43)%,(12.95±5.06)%,吸收速率常数(Ka)依次为(0.176±0.069),(0.089±0.053),(0.158±0.058)h-1;DHS在十二指肠的Ka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温度对DHS溶解度存在一定影响。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段吸收量和Ka显著高于空肠段。DHS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种能够快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的褪黑素鼻喷剂。方法采用大鼠在体鼻循环法研究褪黑素的体外吸收规律,计算吸收速率常数;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进行3×3拉丁方实验,分别给予受试制剂T1,T2和参比制剂R,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清洗期为1周。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受试制剂T1,T2大鼠鼻腔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6 8,0.002 7 min-1,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比制剂R和受试制剂T1,T2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ρmax分别为(676.9±133.1),(296.6±135.4)和(155.8±82.8)μg·L-1,t1/2β分别为(15.2±2.0),(14.6±1.3)和(16.3±3.0)min,AUC0-60分别为(6 329.5±681.3),(5 307.6±1 424.9)和(2 736.4±620.0)μg·min·L-1;受试制剂T1,T2的tmax分别为(4.29±2.32)和(6.40±3.46)min,Ka分别为(0.622±0.280)和(0.320±0.150)min-1,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5.2±26.3)%和(44.2±14.2)%。统计学结果表明,吸收速率常数Ka,绝对生物利用度在受试制剂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褪黑素鼻喷剂给药后快速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与体内试验结果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8.
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体单灌流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雅娜  栾立标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2):1719-1722
 目的研究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情况。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来研究药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pH值下的吸收。结果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大鼠4个肠段的Ka,Kapp大小顺序是结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且结肠、回肠与十二指肠、空肠的Ka,K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61.93~165.14 mg·L-1内,Ka,K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pH 3.0至pH 5.0内,Ka,K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氢欧山芹醇乙酸酯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吸收不受质量浓度的影响,在较大质量浓度下(165.14 mg·L-1)也无饱和现象;在肠黏膜的转运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吸收无pH值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醒脑静是临床用于治疗脑中风急性期的有效药物,与注射给药相比,醒脑静鼻腔给药具有显著的脑靶向性,将醒脑静制成微乳鼻腔给药可以解决大剂量高浓度中药不同极性复方成分的载药问题并能够降低对鼻黏膜的刺激性.该研究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循环模型比较醒脑静不同制剂中有效成分栀子苷大鼠鼻腔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醒脑静滴鼻液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2.95±0.25)×10-3 min-1,醒脑静微乳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为(2.t6±0.21) ×10-3min-1,醒脑静不同制剂中栀子苷的大鼠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吸收,醒脑静滴鼻液中栀子苷的鼻腔吸收较醒脑静微乳快,为醒脑静鼻用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婷  朱慧  丁安伟  张丽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911-1914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HPLC测定不同时刻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1)荆芥内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2 8±0.007 0)、(0.158 9±0.011 4)、(0.134 2±0.012 2)h-1,且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3.68 μg·m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3 8±0.000 6)、(0.012 5±0.000 5)、(0.016 5±0.000 8)h-1,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胆管与否以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对荆芥内酯的肠吸收影响不大。加入P-gp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其Ka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醒脑静中冰片(天然或人工)、人工麝香及合方后对栀子提取物大鼠鼻腔吸收的影响.方法: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灌流模型,研究与不同成分配伍后栀子苷的大鼠鼻腔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100,250,1 000 mg·L-1的栀子提取物溶液(分别含栀子苷36.8,92,368 mg·L-1)中栀子苷吸收速率常数K分别为(2.15±0.70)×10-3,(1.97±0.48) ×10-3,(1.87±0.81) ×10-3min-1,栀子苷的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扩散吸收.栀子提取物按组方配比分别与天然冰片(艾片)、人工冰片、人工麝香及合方配伍时栀子苷K值分别为单用栀子提取物组的1.4,1.7,1.1,1.3倍.大鼠鼻腔吸收系数与体外黏膜渗透系数有很好的相关性,KA =0.2206K1+ 0.559(r =0.991 0).结论:醒脑静组方配伍后可显著增加栀子苷的鼻腔吸收,方中冰片发挥了主要的促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醒脑静滴鼻液中栀子苷的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家兔血浆中栀子苷浓度的高效液相方法,研究醒脑静滴鼻液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醒脑静滴鼻液家兔鼻腔给药,给药量为12 mg.kg-1(以栀子提取物计),于给药后1,3,5,10,20,30,45,60,90,120,240 min左颈动脉采血,乙腈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HPLC测定血浆中栀子苷浓度,以Kinetica软件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栀子苷在0.136 5~2.73 mg.L-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6,低、中、高浓度回收率分别为(97.14±3.78)%,(95.06±2.95)%,(91.50±1.82)%,其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4%,符合要求。醒脑静滴鼻液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家兔血浆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拟合值)为Cmax为(2.013±0.563)mg.L-1,Tmax为(6.405±1.764)min,Ke为(0.032 5±0.013 3)min-1,CL为(0.059 3±0.024 6)L.min-1.kg-1,AUC为(116.89±50.19)mg.min-1.L-1,MRT为(84.447±19.420)min。结论:本实验中建立的血浆处理及HPLC方法适用于家兔体内栀子苷的含量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醒脑静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吸收迅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对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特性,为头痛宁鼻腔喷雾剂的给药方式提供依据。采用大鼠在体鼻腔循环灌流法,以pH为6的缓冲溶液配制的高、中、低浓度的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混合溶液作为鼻腔循环液,进行大鼠在体鼻黏膜吸收试验,用HPLC测定各循环液中待测成分的浓度,并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升麻素苷高、中、低浓度的大鼠在体吸收速率常数为(0.588±0.041)×10~(-3),(0.547±0.023)×10~(-3),(0.592±0.063)×10~(-3)min~(-1)。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高中低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438±0.041)×10~(-3),(0.407±0.023)×10~(-3),(0.412±0.063)×10~(-3)min~(-1)。高、中、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在pH为6的情况下吸收情况较其他p H条件好。推测头痛宁鼻腔喷雾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经鼻黏膜吸收,制成鼻腔喷雾剂是可行的,头痛宁鼻腔喷雾剂p H控制在6是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5.
焦放  侯子言  尹登科  杨晔  桂双英 《中草药》2016,47(8):1357-1360
目的考察黄连水煎液中不同固体微粒组分对有效成分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高速离心法去除黄连水煎液中较大粒径固体微粒;以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上清液中固体微粒进一步分离;以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评价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对小檗碱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在小肠各肠段均有吸收,空肠段吸收最好,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3.587 9±0.005 2)×10-4/s和(4.529 4±0.009 7)×10-5 cm/s;黄连水煎液经高速离心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后,得到粒径相近、电位差异较大的微粒P1[粒径(272.7±25.2)nm,电位(-6.85±0.16)m V]和P2[粒径(264.8±21.4)nm,电位(-18.20±0.71)m V];在体肠循环灌注实验表明,微粒P1可显著提高小檗碱的在体肠吸收[Ka为(5.853 6±0.970 1)×10-4/s、Peff为(8.082 4±1.004 2)×10-5 cm/s]。结论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可以显著增加小檗碱的肠吸收,其中微粒表面电位可能是微粒影响小檗碱肠吸收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体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制备的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进行药动学评价,比较鼻喷剂和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LC-MS/MS测定给药后2种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tmax实测为(16.6±8.6)min,比片剂约快5倍,ρmax实测为(10.026±4.903)μg·L-1,约是片剂的4倍,对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1±79)%。结论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喷剂起效迅速,相对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醒脑静中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鼻腔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醒脑静中环烯醚萜苷类有效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鼠鼻腔吸收特性及其相关性。方法以体积校正法,采用改良的大鼠在体鼻循环模型研究栀子提取物单用、与醒脑静中冰片、麝香分别配伍及醒脑静全方配伍后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在大鼠鼻腔的吸收。结果栀子提取物中环烯醚萜苷类代表成分栀子苷和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大鼠鼻腔吸收符合一级速率过程,为被动吸收。艾片、合成冰片及醒脑静全方配伍可促进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大鼠鼻腔吸收,人工麝香无显著促进作用。在不同配伍条件下两种成分的鼻腔吸收系数相关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K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792 1K栀子苷+0.236 7(r=0.976 0)。结论醒脑静组方配伍可显著提高栀子苷及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的鼻腔吸收,方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有相似的鼻腔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8.
安乃近溶液鼻粘膜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安乃近溶液弄粘膜吸收规律。方法:以大鼠在体鼻循环法为实验模型,考察循环液的体积、流速等对安乃近弃枯膜吸收的影响。并在体积、流速确定的条件下,考查循环液浓度不同时,安乃近鼻粘膜吸收规律。结果:循环液体积越大,单位时间内粘膜吸收百分率越小;当流速较小时,随着流速的增加,吸收速度常数K增大,流速超过2 . 0 ml · min-1后,K显著减小;以循环液体积为3 ml,流速2.0 ml"min-1,考察了50,100,150,200 g·L-1安乃近溶液弄粘膜吸收规律,表明不同浓度的安乃近鼻粘膜吸收速度为一常数。结论:安乃近溶液鼻粘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吸收速度常数K为0.022 19 min-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