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以相对半定量的全小肠嗜银染色计数嗜银细胞的方法对60Coγ线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全身一次性照射后小鼠全小肠嗜银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1~7Gy照射后72小时,嗜银细胞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多,7Gy达峰值,8 Gy后则随剂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至160Gy仅为对照的11%.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在10~30Gy.照射后不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8.10Gy照后1天嗜银细胞减少60%,2天开始回升,4~7天出现超常,2周时恢复正常.15、20Gy照后1天减少显著,2天略见回升,8~5天又复减少.30Gy照后嗜银细胞呈进行性减少直至动物死亡.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小肠嗜银细胞与电离辐射的量效关系有独特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电离辐射致细胞受体生物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辐射致细胞受体生物效应研究现状强永刚受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期,此后受体的研究进展甚微,其原因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仅把受体看成一个虚设的概念,只是为了适应解释某些现象的需要,并不认为能以科学的方法证实它的存在,直到20年代末Clark才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3.
实验证实 ,电离辐射不仅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 ,而且能诱导机体多种组织细胞 ,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凋亡[1 ,2 ] 。因此 ,利用电离辐射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以达到抑制细胞过度增殖 ,有望成为预防再狭窄的新途径[3 ] 。但血管内放射治疗属非选择性 ,β或γ射线射程内的所有组织细胞均受到电离辐射。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所涉及的细胞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其中 ,放射治疗的靶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 ,而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则是无辜者。本文作者旨在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影响 ,以便为临…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鼠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否构成影响。方法 :2 4只孕 14天SD大鼠按彩超辐照时间不同随机等分为四组 :Ⅰ组 (对照组 ) ,Ⅱ组 (照射 10min组 ) ,Ⅲ组 (照射 2 0min组 ) ,Ⅳ组 (照射 30min组 )。仪器采用Accuson公司Sequeoia 5 12型彩色电脑声像仪 ,照射条件 :4V1探头 ,二维频率H3.0MHz ,彩色频率 3.0MHz,Tis=1.8,Micd =1.6。照射后 2 4h取胎鼠小肠标本 ,HE染色光镜观察 ,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各组光镜下观察均未见异常 ,TUNEL法检测结果 ,Ⅰ组及Ⅱ组胎鼠小肠上皮可见散在凋亡细胞 ,Ⅲ组及Ⅳ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Ⅲ组及Ⅳ组荧光强度与Ⅰ组有显著差异 (ⅢvsIP <0 .0 5 ,IVvsIP <0 .0 1) ,荧光强度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 (P <0 0 1) ,(r=0 .5 71)。Ⅳ组标本电镜检查发现核染色质浓缩边集 ,内质网及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照射孕鼠 2 0min以上可引起胎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60)Coγ线全身一次照射6Cy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剂量全身照射后第3d,分别测定大鼠小肠及血浆中DAO活性。6Cy照射后第1d,小肠DAO活性开始下降,第3d达最低,第5d开始回升,第7d达到正常,第15d~25d则明显高于正常。血浆DAO活性变化与上述小肠DAO活性变化基本平行一致。不同剂量全身照射后第3d,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小肠及血浆DAO活性渐低,二者呈一致关系。提示血浆DAO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反映小肠粘膜辐射损伤程度的一个非创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电离辐射致甲状腺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电离辐射致甲状腺损伤的量效关系,对于确定合理的剂量限值和干预剂量水平,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本综合了动物实验和人体资料,从辐射防护角度,简述了目前关于甲状腺辐射损伤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电离辐射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凋亡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细胞凋亡作为一种主动的细胞消亡过程,与电离辐射的诱导关系正逐步完善,细胞膜改变是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的主要特征,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的程度与辐射剂量、照射方式及传能线密度密切相关,它的机制包括基因调控、信号转导、离子代谢、酶和蛋白因子的参与,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网络。  相似文献   

8.
DNA在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可不断出现变化,DNA分子中发生任何非生理性的改变均可看作是DNA的损伤。然而DNA损伤后最终导致的结局如何?过去人们围绕DNA损伤导致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的研究较多,而用生殖细胞作为研究模型,研究其DNA损伤的遗传效应则报道的相对较少。与体细胞相比研究包括电离辐射在内的环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致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202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及67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服131I治疗想者的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放射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电离辐射诱发的主要的甲状腺疾病。其发牛率为6%~12%:外照射诱发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生物效应是131I内照射的3.6倍;多见于照后3~8年。对放射性甲状腺疾病的类型,放射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潜伏期.内外照射生物效应的差剐,剂量阀值以及各类甲状腺疾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细胞对电离辐射的反应取决于DNA的损伤程度及细胞对此损伤的修复能力,损伤后修复能力和损伤性质因细胞周期而异。因此,细胞动力学改变是影响放射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放射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细胞动力学改变与修复的分子基础逐渐被揭示出来,并表现出许多明显的共同点。近年来有关放射治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展示了放射生物学几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小鼠轻型肠型放射病肠上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小鼠肠上皮细胞在正常及轻型肠型放射病早期差异基因表达的图谱。方法 以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小鼠正常及 1 2Gy全身照射后 3h和 96h肠上皮细胞的总RNA ,经磁珠法分离mRNA ,采用MMLV反转酶标志获得高比活性的3 2 PcDNA探针 (0 5× 1 0 6·min-1 ·μg-1 ) ,与含癌 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信号传导等 1 4大类共 588种鼠源性相关基因的cDNA微阵列膜杂交。结果 绘制了小鼠轻型肠型放射病早期与肠上皮再生期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图谱 ,发现1 2Gy辐射诱导早期 (3h) ,主要为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而再生期 (96h)基因表达明显增强 ,并有新的表达基因出现。此外见cdk抑制蛋白Ⅰ基因在辐射损伤时呈稳定高表达水平。结论  1 2Gy辐射损伤 96h时基因表达综合效应表现为肠上皮损伤修复 ,cdk抑制蛋白Ⅰ基因在辐射损伤肠上皮中的高表达 ,提示其可能在监测肠上皮辐射损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人类小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廖贤平  李敏 《武警医学》1998,9(5):251-253
 介绍一种人类小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采用16~24周引产胎儿小肠,比较3种小肠上皮细胞分离方法,探讨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发现应用胶原酶/中性蛋白酶消化可获满意的上皮细胞分离效果,细胞贴壁良好.培养10~12d细胞达到融合,并保持对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提示小肠上皮细胞繁殖十分依赖于培养基和底物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γ射线照射后 ,在辐射损伤期和修复期小鼠肠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 ,以探讨肠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 9Gy全身照射BALB c小鼠 ,分别于照射后3h和 72h取小肠制备卷肠切片 ,染色并观察小肠形态。分离未照射小鼠及照射后 3h和 72h小鼠的肠上皮细胞 ,制备蛋白样品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样品 ,PDQuest软件处理双向电泳图谱 ;并对差异的蛋白质点进行肽质量指纹分析。结果 小鼠肠上皮在照射后 3h以损伤性改变为主 ,72h后出现明显再生修复。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在正常对照组、照射后 3h组以及照射后 72h组分别检测到(6 38± 39)、(5 6 6± 32 )和 (5 91± 2 9)个蛋白质点。对其中 2 8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肽质量指纹分析 ,经数据库检索 ,初步鉴定为一些与代谢、过氧化应急、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质。结论 电离辐射能诱导小鼠肠上皮细胞蛋白表达的改变 ,双向电泳技术对从整体方面揭示辐射损伤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HSPCs)内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0 Gy组)、全身 60Co单次照射1.0 Gy组和4.5 Gy组,每组16只,照射后12...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When cancer develops in an immunocompetent host it represents the result of a successful decep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danger and the type of response needed to reject the neoplastic tissue. We will briefly review some of the recently emerged evidence that irradiation of the tumor and its microenvironment can induce essential molecular signals required for an effective response of the immune system to the tumor.

Conclusions: The subversion of a highly organized tissue architecture is a hallmark of cancer, and results i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oxygen and nutrients, interstitial pressure gradients and areas of patchy necr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this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cells that carry mutations favoring survival rather than cell death in response to stress find a selection advantage. Importantly, the signals derived from the disruption of orderly physiology within tissues are also what the immune system has evolved to respond to. The type of response is tuned to be adequate to the cause of the disruption. An infectious organism will carry or elicit from the involved tissue a number of ‘danger signal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of cell mediated and humoral responses to both eliminating the invader and preventing future infections. In contrast, a simple wound will call for a repair response. The sensors of the type of damage are complex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amaged organ and cells of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 Progre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interactions elucidates which pathways are specifically altered in cancer. It also provides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radiation-induced effects on tumor immunogenicity. We propose that specific radiation-induced effects could be successfully exploit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uno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沉默Krüppel样因子5(KLF5)对电离辐射后体外培养的大鼠小肠上皮IEC-6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给予大鼠小肠上皮IEC-6细胞12 Gy照射,分别在照后0、0.5、1、2、3、5、7、24 h,检测KLF5的表达。给予IEC-6细胞0、2、4、8、12和16 Gy X射线照射,照后3 h收集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EC-6细胞中KLF5的表达。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针对大鼠KLF5基因的shRNA靶序列,构建到慢病毒载体中,通过感染人胚肾293T细胞,对慢病毒进行包装和滴度测定。使用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IEC-6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转染72 h后分别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感染后细胞中KLF5 mRNA及蛋白的表达。后续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shKLF5组、单纯照射组、照射+shKLF5组4组。采用CCK-8法观察8 Gy照射后KLF5沉默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8 Gy照射后KLF5沉默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 Gy照射后KLF5沉默细胞中γ-H2AX焦点数量。结果 不同剂量射线照射后KLF5表达逐渐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12 Gy照射后KLF5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照后5 h表达量最高。KLF5 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感染的IEC-6细胞中KLF5 mRNA及蛋白水平均在转染72 h明显降低。照射+shKLF5组细胞在照射后24 h阻滞在G2/M期现象显著(t=11.56,P<0.05),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其细胞凋亡率(12.49±0.63)%,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7.42±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P<0.05),照射+shkLF5组细胞核中各时间点的γ-H2AX焦点数量明显多于同一时间点阴性对照组(t=22.07、23.89、11.24、59.97、20.85,P<0.05)。结论 成功构建KLF5 shRNA慢病毒载体,并建立KLF5敲低小肠上皮细胞株。下调细胞内KLF5表达,能够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抑制照射后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DNA双链断裂水平增加,修复延迟。  相似文献   

17.
电离辐射对小鼠EL-4淋巴瘤细胞P21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电离辐射对小鼠EL-4淋巴瘤细胞P2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X射线照射对P21蛋白表达的时程和量效变化的影响。结果时程实验结果显示,离体培养的EL-4细胞经4.0Gy X射线照射后,P21蛋白表达在2.72h(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和8—72h(流式细胞术检测)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01)。量效实验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后24h,P21蛋白表达在0.5—6.0Gy(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和1.0~4.0Gy(流式细胞术检测)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01)。结论X射线能诱导P21蛋白表达增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型放射病分子层次发生机理,寻找肠上皮细胞辐射损伤相关基因。方法 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比较12Gyγ射线辐射损伤前后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异同,分离并克隆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斑点杂交验证其表达特异性,对有意义的片段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成功地克隆到一条辐射损伤特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与大鼠粘蛋白有部分同源(EMBL,57.456%)。结论mRNA差异显示技术能充分展示辐射损伤前后  相似文献   

19.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克服办法。方法:取生后1周SD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经分离纯化后进行原代培养。结果与结论:胶原酶Ⅺ型和中性蛋白酶Ⅰ型配合使用,可以分离到形态完整、容易贴壁生长的小肠绒毛细胞团。进一步利用离心技术纯化得到95%以上的小肠上皮细胞。结果显示,常规体外培养的肠上皮细胞是否增殖分化最终决定于用酶消化后的结构完整性,如果用0.25%胰酶消化,则细胞受损程度较大,不易贴壁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RNA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肠黏膜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雄性小鼠28只,用11.50 Gy^60 Co γ射线进行腹部一次照射,于照后1~3 h采用局部肠腔扩张注入法给小鼠空肠肠腔内注入正常大鼠小肠RNA,于照后5 d活杀,取空肠段、肠系膜淋巴结,进行肠黏膜组织形态的观察、肠腺存活率及细菌移位率的测定.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处理.结果(1)小肠RNA可明显提高腹部照射小鼠空肠的肠腺存活率(P<0.01);(2)光镜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照射对照组小肠绒毛萎缩、塌陷,黏膜下水肿,肠腺结构破坏,部分细胞变性坏死,RNA组肠黏膜形态结构明显好于照射对照组;(3)小肠RNA可降低受照射小鼠肠道细菌移位率.结论小肠RNA可改善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