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轴突可塑性是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这一过程受到各种生长因子、抑制因子及周围内环境调节。目前已有多种手段可通过调节轴突可塑性促进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将对轴突可塑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20~25个碱基),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激素分泌及个体发育等生物学过程。随着对miRNA的深入研究,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近期研究表明,特定miRN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参与了脑损伤后的保护和修复机制的调控。本文重点概述了脑卒中后特定miRNA与血管新生、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发生的关系,为miRNA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诊断和预测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对脑组织损伤程度与脑缺血耐受有直接关系,因而提高脑缺血耐受性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脑缺血耐受和针灸对脑缺血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针灸有可能通过提高脑缺血耐受性而起到防治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耐受与针灸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郭佳  张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17
缺血性脑卒中对脑组织损伤程度与脑缺血耐受有直接关系,因而提高脑缺血耐受性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着重要意义。本对近年来关于脑缺血耐受和针灸对脑缺血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针灸有可能通过提高脑缺血耐受性而起到防治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七总皂苷、三七三醇皂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三七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炎性细胞因子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仓志兰  姜亚军 《临床荟萃》2005,20(11):652-654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脑缺血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免疫机制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炎性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免疫递质,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介质,因而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热点。目前,无论是动物模型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支持炎性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抗炎治疗可以使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变宽,赢得进一步治疗的时机。大量的研究提示,炎性细胞因子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及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大鼠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中,行为学评价是判定脑缺血严重程度、神经功能及学习记忆功能缺损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价方法及各自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治疗仍然疗效不佳。 星型胶质细胞是大脑中数量最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并且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参与脑缺血性损伤中的 病理过程。对星型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为制定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策 略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 94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2 8例 ,脑梗塞 6 6例 )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详细总结分析。结果由于重视糖尿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护理同时 ,注重了对其它多种并发病如周围神经病、冠心病、肾病、皮肤感染、足坏疽等的护理。本组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达 92 9% ;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达 89 4 %。结论全面、多方位、严紧的护理计划和严密实施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94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8例,脑梗塞66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详细总结分析.结果由于重视糖尿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护理同时,注重了对其它多种并发病如周围神经病、冠心病、肾病、皮肤感染、足坏疽等的护理.本组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总有效率达92.9%;脑梗塞治疗总有效率达89.4%.结论全面、多方位、严紧的护理计划和严密实施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范畴,它包括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80%左右,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较高。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综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9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改善脑血流再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策略。侧支循环是维持区域性脑血流量的重要结构,改善侧支循环,能提高受累区域血管床的整体抵抗力。研究侧支循环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重建中侧支循环的作用及有效增加侧支循环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脑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临床除溶栓治疗外,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它的治疗时间窗窄,因此亟需根据药物特异的治疗靶点和有效治疗时间窗发展新的疗法,改善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对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药物治疗及有效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及其联合用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嗪及其联合用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影响神经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表达、减轻钙超载、增加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等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属中医的“中风”范畴。一份调查[1]显示,在经CT诊断的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比例在1.67∶1和2.44∶1之间,证实我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所以,对缺血性中风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病死率高,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且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2].前列腺素E1(凯时)作为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缺血的方法,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现对采用凯时配合治疗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凯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目前其治疗方法仍十分有限。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疾病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调节性T细胞与之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维持免疫动态平衡、预防自身免疫和炎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调节性T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1流行特点脑梗死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是当今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80%为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栓塞。国内外报道数据不一,但缺血性脑卒中仍以脑梗死居多,由于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残障率、高病死率,因此及时确诊、早期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可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探索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3.0 T磁共振上行常规MRI扫描、增强前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urbo spin echo sequence,3D-SPACE)和增强后3D-SPACE扫描。根据扩散加权成像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是否存在高信号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对增强前、后的血管狭窄率、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和强化程度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斑块成像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获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管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偏心指数:0.701±0.099与0.559±0.208(P=0.001);重构指数:0.922±0.194与0.761±0.182(P=0.003);强化程度:131±44与94±38(P=0.002)]。血管狭窄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出的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治疗时间窗窄,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长链非编码RNAs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通过钙超载、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神经血管损伤、神经元坏死、突触功能破坏等过程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lncRNAs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的调控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lncRNAs表达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