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选用慢粒患者的原代血细胞,经细胞因子组合联合诱导,生成携带白血病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为DC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粒(急变期)病人的PBMC用GM-CSF IL-4 TNFα诱导后进行形态和细胞表型的鉴定。应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细胞毒性实验,观察诱生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介导抗白血病特异性细胞毒性反应的能力。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DC产生IL-2及协助产生IFN-γ的能力。结果:诱生DC均具有DC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表达DC相关表面分化抗原。并可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较强的增殖效应。诱导出针对自身肿瘤靶细胞的特异性CTL反应。同时可不同程度的分泌IL-12和可协助T细胞产生IFN-γ。结论:慢粒细胞在适当的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具有DC形态的细胞,后者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诱导、培养大鼠(Lewis大鼠)骨髓来源改良树突状细胞(DC),为进一步研究核苷酸圈套技术抗移植排斥反应作准备。方法Lewis大鼠骨髓造血于细胞,体外经重组大鼠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成DC;核因子-kB(NF-kB)圈套寡核苷酸(NF-kB decoy ODN)用于阻止DC的成熟,降低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制备改良的DC;LPS用于刺激DC的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情况,分析DC的细胞特性。结果体外GM-CSF和IL-4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DC纯度高、数量丰富。NF-kB decoy ODN能明显降低DC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等)的表达,表现为非成熟状态;经LPS刺激仍能保持非成熟状态。结论经NF-kB decoy ODN处理的大鼠骨髓来源DC,其状态稳定,低表达表面分子和其刺激分子,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DC疫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负载人肺癌GLC-82细胞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肺癌细胞的杀伤研究,为以DC为基础的肺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用3MKCl提取法和弱酸洗脱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用GLC-82细胞抗原多肽冲击致敏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并经鉴定的DC;利用负载GLC~82细胞抗原多肽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进一步探讨该CTL对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人PBMC体外经7d诱导出的DC,经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证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经GLC-82抗原致敏的DC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诱导激活的CTL与靶细胞共育时镜下发现CTL靠近并聚集在肿瘤细胞周围,致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结论肺癌可溶性蛋白抗原能活化致敏DC,无需明确肿瘤特异抗原,获取方法简便可行;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诱导人PBMC中的单核细胞,能诱导出功能较强的DC;致敏DC能强烈刺激初始型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CD8^+表达增加的CTL;激活的CTL对肺癌靶细胞发挥高效而特异的细胞毒效应,对非肺组织瘤靶细胞也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K-ras(12-Val)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抗胰腺癌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构建K-ras(12-Val)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诱导抗胰腺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健康人外周人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分化的DC,负载K-ras(12-Val)多肽后诱导成熟,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表型;与PBMC混合培养扩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MTT法测定CTL对胰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免疫杀伤活性。结果负载K-ras(12-Val)多肽的DC成熟后能较好表达突变位点并能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其诱导产生的CTL对表达该突变的胰腺癌细胞有较好的免疫杀伤作用,对正常组织无损伤作用。结论利用K-ras(12-Val)DC疫苗能成功诱导出较强的抗胰腺癌免疫反应,且具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新型诱导剂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生成树突状细胞(DCs)。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黏附法分离出PBMC,按不同培养方法分成:传统方法组,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新型诱导剂组,加入rhGM—CSF4+A23187。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各组DCs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A23187联合rhGM—CSF诱导培养的DCs更具有典型的树突形态;DC表面分子CD83D1a、CD86、CIM0表达(45.2%、31.5%、40.1%、36.4%)较传统方法组(16.9%、20.4%、26.5%、22.3%)明显上调(P〈0.05),而CD14表达(5.7%vs19.0%)明显下降(P〈0.05),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强。结论:新型诱导剂钙离子载体A23187联合GM-CSF能更有效地诱导PBMC生成强效成熟的DCs。  相似文献   

6.
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耐受性DC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取小鼠的骨髓细胞作为DC的前体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和IL-4,分成磷酸酯多糖(LPS)-DC和单纯DC两组,前者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LPS,后者不加;培养6d后收集疏松贴壁细胞进行形态、细胞表面标记以及免疫功能的鉴定。结果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其表面CD11c的表达率超过76%,具有典型的DC形态。单纯组DC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LPS—DC组细胞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够诱导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利用此法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的未成熟DC,具有耐受性.为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宗辉  黄军华  刘俊峰  赵要顺 《疑难病杂志》2009,8(9):520-521,F0003
目的建立简便的体外扩增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培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化为DC,并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方面对其加以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8 d后获得大量成熟的DC,细胞表面具有典型的树枝状突起,高表达DC相对特异性表面分子CD11c(78.5%)、MHC-Ⅱ(92.7%)及CD86(87.2%),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小鼠脾脏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可生成大量功能成熟的DC,为进一步抗肿瘤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形态学与功能特征。方法分别分离健康人(10例,对照组)和梅毒患者(10例,实验组)外周血中PBMC,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共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同时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其刺激同种异体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梅毒患者PBMC经GM-CSF与IL-4诱导获得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细胞表面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77.92%、39.34%、75.78%和95.42%。与对照组相比,CD80表达明显增高(P<0.05)、CD86表达明显降低(P<0.05),CD83及HLA-D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结果显示,梅毒患者PBMC诱导分化的DC可以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结论经GM-CSF、IL-4刺激后,梅毒患者的PBMC可以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抗原呈递功能的DC,DC表型的特征可能影响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9.
郭运芬  杨波  李盛丽  张兵 《西部医学》2009,21(2):286-288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肝癌(HC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细胞表型。方法贴壁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和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次加入IL-4与GM—CSF共同诱导培养6天;给予单核细胞调控培养基(MCM)诱导成熟2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成熟DC形态;流氏细胞术(FCM)检测成熟DC细胞表型。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能够在体外发育为成熟DC,其特征性Marker与健康志愿者DC相比,在细胞表达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每个细胞的平均表达量上却明显降低。结论肝癌患者PBMC来源的DC细胞可以具有成熟的细胞形态和表型,适用于基于DC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角蛋白19致敏的DC/CTL对MCF-7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Both dendritic cells(DC) and natural killer T(NKT) cells are small cell populations related to immune regul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immune cells is a hot topic in current study on immunobiology.Recent data not only demonstrate that DC can influence the activation/function of NKT cells but also suggest that NKT cells can feedback on DC,thus modulating the phenotype and function of DC.This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NKT cells and D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nkage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2.
金悦  陈虎  张斌 《医学综述》2012,18(10):1453-1455
WT1基因在小儿肾癌中首次被发现,随后的研究中大量数据显示WT1基因在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中存在高表达,这提示WT1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的可行性。树突状细胞(DC)在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和记忆性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人体内呈递抗原的能力,使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随着目前DC研究的不断进步,以WT1为靶点的DC肿瘤疫苗也日趋成熟,有的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张荣波  吴静  胡东  张欣 《医学综述》2008,14(11):1732-1733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及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及是否依赖于细胞接触。方法体外培养NK及未成熟DC,并按1∶5、1∶1、5∶1的比例进行接触与非接触式共培养,抗CD86-FITC标记抗体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CD86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IL-12p40含量。结果随着NK/DC比例的升高,表达CD86+DC增多,而DC分泌的TNF-α、IL-12p40呈指数量降低,非接触共培养使DC表达CD86及分泌TNF-α、IL-12p40明显降低。结论NK具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并能调节DC细胞因子的分泌,这种免疫调节作用依赖于细胞间接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DCl、DC2的条件。方法:体外用细胞因子GM-CSF IL-4/ TNF-α及IL-3 G-CSF/ TNF-α来分别诱导DC。结果:用GM-CSF IL-4/ TNF-α诱导出CDl23^ DC2和CDl23^-DCl细胞,而采用G-CSF IL-3/ TNF-α未能诱导出CDl23^ 的DC2细胞。结论:用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细胞因子组合GM-CSF IL-4/ TNF-α可以诱导出CDl23^ DC2和CDl23^-DCl细胞。  相似文献   

15.
DC联合SEA激活TIL体外杀伤小鼠肝癌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联合SEA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作用。方法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已致敏的DC联合SEA激活从荷瘤小鼠中提取的TIL和脾淋巴细胞,观察受激活后的TIL和脾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在体外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50.63±2.52)%]高于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12.26±1.28)%],用不同方式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各自对应方式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SEA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64.35±2.82)%]高于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50.63±2.52)%],已致敏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更高[杀伤率为(75.23±3.21)%],而已致敏DC联合SEA激活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最高[杀伤率为(86.29±3.83)%]。结论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联合SEA能显著激活TIL产生高效的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双歧杆菌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其数量、形态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中分别采用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l)、灭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l)、双歧杆菌耗尽培养上清(Spentculturesuper-natant,SCS)、无菌生理盐水给Balb/c小鼠灌胃,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检测肠道DC数量。体外实验中①用热灭活双歧杆菌单独诱导单核细胞,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单核细胞形态是否发生改变,能否诱导成为DC;②以GM-CSF、IL-4联合诱导单核细胞生成未成熟DC,加入不同剂量热灭活的双歧杆菌,观察DC形态。结果:体内实验发现DC分布于整个空、回肠的黏膜固有层,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双歧杆菌灌胃后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DC数量增加(P<0.05),以活菌作用最明显,死菌次之,培养上清作用最弱。体外单用热灭活的双歧杆菌,不能诱导单核细胞为DC,但能促进单核细胞来源的未成熟DC的形态向成熟化发展。结论:双歧杆菌通过胃肠道途径可能影响DC的分化、发育、成熟,但在体内复杂的环境中双歧杆菌并不是单独作用的。DC的分化发育过程可能影响因素众多,体内微环境的变化会影响DC的分化、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原核载体表达PbTIP胞外重组蛋白片段(rPbTIP)并在体外刺激树突状细胞DC2.4,研究在体外PbTIP片段蛋白对DC2.4细胞是否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方法 用实验室保存的含有pET32a(+)-rPbTIP 载体的 E. coil BL-21 菌株表达并纯化rPbTIP蛋白;然后在体外培养的DC2.4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PbTIP蛋白刺激,应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rPbTIP对DC2.4细胞是否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对 rPbTIP刺激后的DC2.4细胞进行RT-PCR检测,分析DC2.4细胞表面分子MyD88、NF-κB、TLR9、TLR4的mRNA含量变化;rPbTIP刺激DC2.4后,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IL-10、TGF-β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成功表达出rPbTIP蛋白,纯化后蛋白浓度为1 mg/mL; 1 ng/mL的rPbTIP对DC2.4细胞有一定促进增殖作用,并且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g/L的rPbTIP对DC2.4细胞可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可以上调DC2.4表面MyD88、NF-κB、TLR9 mRNA含量。结论 在体外,rPbTIP蛋白对DC2.4细胞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浓度rPbTIP蛋白的作用可能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负载供肾大鼠抗原的DC2(未成熟DC)在体内特异性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及其对移植物的功能和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BN大鼠65只和Lewis大鼠80只,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利用受者大鼠骨髓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的淋巴系DC前体细胞(DC2),并对其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将所获得DC2负载供肾大鼠抗原,观察DC2在体外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以及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中特异性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对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负载供肾抗原的受者DC2对MLR具有抑制作用(P<0.05);输注负载供肾抗原的DC2实验组的大鼠肾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是62±6天,输注负载无关大鼠抗原和不负载抗原移植的实验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30±4天和27±5天,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肌酐和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的mRNA表达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同系受体来源的负载供肾抗原的DC2具有体外抑制MLR的作用,体内能够预防和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对正常成年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GM-CSF、IL-4联合诱导单核细胞生成未成熟DC,加入不同剂量热灭活的双歧杆菌,观察DC形态,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LISA法测IL-12、IFN-γ分泌.结果 经双歧杆菌死菌刺激后,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形态的DC;诱导后的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P<0.01),分泌IL-12、IFN-γ的水平提高(P<0.05),呈剂量依赖型.结论 双歧杆菌能影响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发挥,且不同剂量的双歧杆菌对DC的成熟程度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的新近发展,DCs和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这种细胞起,人们对于DCs、CIK细胞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一直在不断的更新,目前以DCs和CIK细胞为主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已经在国内临床开展,并有望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