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本体感觉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单中心的研究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88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6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群(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偏瘫侧本体感觉各分区PROM偏差度。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i 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iEMG值和对照组股四头肌iEMG值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腓肠肌iEMG值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胫骨前肌iEMG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本体感觉PROM偏差度3个区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下肢评分、BBS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FES康复踏车联合太极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功能,提高患者下肢肌力、本体感觉以及ADL,最终达到优化整合各种康复干预方法,可以更早、更高效的介入康复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针及镜像疗法,对照组则辅以假头针治疗及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2组患者偏瘫侧胫前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伸膝...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无线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并分析患侧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的最大收缩力量(MVC)及随意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比较上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估训练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的MVC、iEMG及RM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镜像组患者患侧下肢胫骨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MVC、iEMG及RMS的提高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能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肉运动过程中运动单位的募集及同步化程度,增加参与运动的运动单位数量及放电总量,并促进下肢肌肉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脑卒中偏瘫患者是否能产生交叉迁移现象。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健侧肢体踝背屈等长抗阻训练。2组患者在训练前、训练6周后测定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和表面肌电变化,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训练后,治疗组FMA评分为(26.53±2.64)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治疗组胫骨前肌IEMG、腓肠肌IEMG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侧胫骨前肌MVC和腓肠肌MVC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侧踝背屈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引起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侧胫骨前肌和拮抗肌的力量增长,存在力量训练的交叉迁移现象;健侧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监护人的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及配戴矫形器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对偏瘫侧下肢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用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定患侧下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分值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12周后下肢CSS评分及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GMFM之D区和E区评分均比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言语心理治疗、康复教育等;观察组,在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利用电动步行浴槽水中平板步行运动系统(Hydro Physio系统型号FOCUS 565/005001)进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2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对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评价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价、Fugl-Meyer平衡功能评价、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及采用6min步行测试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和6min步行测试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和6min步行测试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患侧下肢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痉挛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下肢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痉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训练后功能性步行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功能性步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辅助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肌电图信号的影响,旨在评定运动想象疗法的作用价值、优势,为其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于该院确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康复疗法,试验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患肢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结果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手和下肢运动功能各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手、下肢Ⅲ~Ⅴ级构成比均下降、Ⅵ级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手、下肢Ⅲ~Ⅴ级构成比高于试验组,上肢、手和下肢Ⅵ级构成比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方根振幅(RMS)值均升高,股四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iEMG值升高、RMS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6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康复组患者实施神经发育疗法(ND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或加针刺、推拿。 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积分、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均有显著提高,2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得到显著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前臂屈伸肌群表面肌电值(iEMG)与手功能评定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0例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双侧前臂肌群iEMG,并用Lindmark手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手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患侧前臂屈伸肌群iEMG值和Lindmark手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患侧iEMG值与Lindmark手功能评分存在直线相关,但治疗后则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前臂屈伸肌群肌力及手功能的恢复;iEMG作为肌肉功能量化评定指标,可动态观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何云燕  安中平 《天津护理》2011,19(6):313-314
目的:探讨早期良姿体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后期痉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40例为治疗组,实施早期良姿体位治疗;40例为对照组,未实施早期良姿体位治疗.此外,两组均进行相同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CSS及FMA-B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SS及FM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后治疗组来见明显肌痉挛,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正确的体位护理能显著降低偏瘫患者后期的肌痉挛,对改善平衡功能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定。结果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胫前肌iEMG值、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水平位多关节上肢CPM训练。均治疗1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张力、肌力的肌电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肌力、肌张力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水平位上肢多关节CPM训练能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相似文献   

15.
电针足三里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偏瘫痉挛期患者的疗效。方法63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予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肌肉的顺应性。结果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腓肠肌内外侧头的顺应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肌张力,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FD)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后不同时期的脑卒中患者45例,按病程1个月以内,1-6个月,超过6个月分为第1组,第2组,第3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CNFD评定,ADL评定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第1组的CNFD和AD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第2组ADL水平有显著性差异,1、2组疗效优于3组,结论: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则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西酞普兰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毅  徐瑞玲 《中国康复》2006,21(3):174-175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喜普妙)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P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喜普妙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并配合功能康复指导,喜普妙组每天增加1次口服喜普妙片20mg。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喜普妙组的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结论:喜普妙治疗可以促进PSD患者抑郁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肖露  代菁  樊巍  刘茂竹  肖少华 《中国康复》2020,35(9):459-46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采用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定患侧肩外展及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sEMG)。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及肩外展和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相似文献   

20.
刘洁  万根方  朱霄佳  张明  陈伟 《中国康复》2023,38(6):328-332
目的:观察不同时序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rTMS-常规组、常规-rTMS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常规顺序治疗以及常规-rTMS顺序治疗。rTMS刺激患侧运动皮质代表区,采用频率10Hz,治疗强度为80%的静息运动阈值,每次治疗2s,间隔10s,时间20min。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4周,治疗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以及表面肌电图检查(sEMG)。结果:治疗4周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TMS-常规时序组和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常规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明显降低(P<0.05),与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rTMS-常规时序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3组的SSA评分数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RMS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rTMS-常规组和常规-rTMS组相比常规组,SSA评分明显降低(P<0.05),RMS值明显提高(P<0.05),rTMS-常规治疗时序和常规-rTMS时序相比,RMS数值提高更明显(P<0.05),但是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刺激联合常规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效果更好,其中rTMS-常规时序的治疗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