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局解尸体共47具,解剖观察胃的迷走神经分布,因材料限制,对胃迷走神经前干及其分支只解剖观察46例. 1、前干为单干型者占93%,主要来源于左迷走神经,其中有4例(占10%)主要来源于右迷走神经.双干型者有3例,占7%,其中有2例主要来源于左、右迷走神经,1例则主要来自左迷走神经.前干位置一般在食管贲门前壁浆膜下,或稍偏于其左或右前方. 2、肝支较恒定,1支者占87%,2支并列者占13%. 3、胃前大神经存在者占76%,其经过有三种情形.胃前大神经缺如者占24%. 4、胃前支来源有四型,其支数以4支占多数,3支次之,5~7支均占少数. 5、窦前支是胃前大神经的末段,或从肝支或前干发出,分布于胃窦前壁.窦前支的末端分支为前“鸦爪”支,支数有3支或4支,距幽门约3.3~7.8厘米. 6、后干为单干型者占96%,主重来源于右迷走神经,其中有4例(占9%),主要来源于左迷走神经.双干型者占4%,其中1例主要来源于右迷走神经,1例则来源于左、右迷走神经.后干位置一般在贲门右缘或离贲门右缘约0.3~0.9厘米处. 7、腹腔支较恒定,1支者占78%,2支者占18%,3支和4支者各占2%. 8、胃后大神经存在者占71%,其经过有三种情形.无胃后大神经者占29%. 9、胃后支来源有三型,其支数以4支占多数,3支和5支次之,6支和7支均属少数. 10、窦后支是胃后大神经的末段,或从腹腔支或后干发出,分布于胃窦部后壁.窦后支的末端分支为后“鸦爪”支,支数有3~4支,距幽门约3.5~7.8厘米. 11、本文讨论了胃迷走神经易位的可能机理,并根据胃前、后大神经,胃前、后支及窦前、后支的分布规律,讨论了高选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入路.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国外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治疗溃疡病有逐渐取代胃大部切除术之势,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以下简称高选迷切)的应用,则需要有关胃的迷走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知识。本文着重对胃的迷走神经分布及有关的手术问题加以叙述。目前,国内对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外科治疗大多数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近几年来“高选迷切”亦不断施行,例数逐年增多,据1983年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报道已有500例之多。所以,胃的迷走神经分布的重要性堪与胃大部切除术时所涉及到的胃的血管分布相匹敌。迷走神经的研究最早于1934年由Swan叙述过。1947年关于胃的腹腔支Brodle曾有报告。我国从四十年代起对迷走神经加以重视,到最近几年才较详细的研究了胃的迷走神经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迷走神经切断术去除了壁细胞的直接迷走刺激,降低了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胃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布的认识与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除术的关系密切。本文用30例甲醛固定的成年男尸16具、女尸14具。解剖胃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作记录并绘简图。观察与讨论了迷走神经的分支及分布范围。胃迷走神经的分支命名尚属混乱,对辨认这些分支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外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发展,采用了胃壁细胞性迷走神经切断——即胃近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或称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这种手术,仅切断胃近端2/3的神经;通过保留胃前、后壁的Latajet氏神经,保存了胃窦部及幽门的迷走神经支配;同样,通过保留了腹腔支和肝支保留了供给肠道和胆道的迷走神  相似文献   

6.
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大鼠分析了雨蛙肽对体内和离体胃运动的不同效应。静脉注射雨蛙肽(60ng/kg)引起胃内压的下降和迷走神经胃支离中活动的同步减少。但是,全部切断迷走神经胃支后雨蛙肽对胃运动的效应抑制消失或反转为兴奋效应。雨蛙肽对离体胃肌条片的运动则有刺激作用。这种效应被阿托品所消除。根据以上结果认为,雨蛙肽对整体内的胃运动有抑制和兴奋二种效应。前者主要通过迷走神经,而后者则直接刺激胆硷能壁内神经元而实现的。在整体内,两蛙肽对胃运动的抑制作用占优势,其兴奋性影响不易显现。  相似文献   

7.
施雪松 《中外医疗》2013,32(11):72-73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肝支的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及其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6—2011年间行近胃次全手术的75例胃上部癌患者进行主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评估、胃食管反流测定。结果保留迷走神经肝支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QOL均数值(20.38±3.25)与对照组均数值(16.87±2.7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在评价酸反流的指标和反映胃食管反流整体情况的DeMeestei评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结论胃上部癌患者手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对于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是一个针对溃疡病因,符合生理要求,并发症少而疗效满意的术式。目前在欧洲已成为治疗十二脂肠溃疡的首选手术方法。但在术中必须注意解剖特点及手术原则,特别在术中注意识别胃体及胃窦部分界线,采用Latarjet.N鸦爪第一支为标志,只切断分泌胃酸的胃近端2/3迷走神经而远端1/3的Latarjct前后迷走神经予以保留,这样就保留了胃窦部迷走神经的运动支而不影响胃的排空功能,故可不做附加的胃引流术。另外,在术中注意食管贲门部特别后方的神经纤维要切断完全,食管下端至少游出5cm,防止遗漏,否则易致复发。在术中还要注意避免损伤前后迷走神经干发出的肝支及腹腔支。  相似文献   

9.
随着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推广应用,胃的迷走神经分布重新引人注意。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从外科应用角度对胃的迷走神经分布综述如下:一、迷走神经干左、右迷走神经纤维束在气管杈下方发出粗细不等的分支,在食管周围吻合成丛——食管迷走神经丛。该丛在膈肌上方组成前、后迷走神经干。两干分别通过膈肌食管裂孔入腹腔(图1)。前、后两干的数目和位置在膈肌上下往往有变异(图Ⅱ、Ⅲ)。Jackson 根据腹段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国内外均有胃大部切除术后有继发胆囊结石可能的报道。目前的研究多认为与术时损伤迷走神经,尤为迷走神经肝支有关。本实验对10只犬行胃大部切除术,B-Ⅰ和B-Ⅱ式各5只,术中避免迷走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在体肠袢制备和单向灌流技术探讨了扩张胃对大鼠空肠液体吸收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迷走神经机制,结果发现,扩张胃引起空肠液体吸收量增加27%,跨壁电位下降16%;电刺激迷走神经胃前支的中枢端对空肠液体吸收的影响与单纯扩张胃的效果相似;切断迷走神经胃后支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均使扩张胃的效果减弱,但不能完全消除。这些结果提示,扩张胃引起大鼠空肠液体吸收增加,此效应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40例,观察围手术期胆囊功能。结果(1)未保留迷走神经30例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胆总管内径影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保留迷走神经10例与未保留迷走神经30例术后胆囊容积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游离食管、胃时减少迷走神经肝支和幽门支的损伤有利改善消化不良和减少胆道系统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溃疡病外科治疗常用方法有胃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两类。毕罗Ⅰ、Ⅱ式都需切除较多的胃及幽门,术后发生碱性返流性胃炎、残胃癌的报告日多。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较符合生理,但由于迷走神经分布变异较多,有时难以做到彻底切断,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作者自1982年起,采用毕罗Ⅰ式胃切除,同时做胃体粘膜替代胃粘膜加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实验是用28条杂交狗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对胃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布,除解剖教科书中有较简单的描述外,国内这方面的资料尚不多见。为了实验形态学研究的需要,我们观察了狗胃迷走神经的分支及分布,并与人的资料进行对照,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在体肠袢制备和单向灌流技术探讨了扩张胃对大鼠空脾性流体吸收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迷走神经机制,结果发现,扩张胃引起空肠流体吸收量增加27%,跨壁电位下降16%;电刺激迷走胃前支的中枢端对空肠液体吸收的影响与单纯扩张胃的效果相似;切断迷走神经胃后支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均使扩张胃的效果减弱,但不能完全消除,这些结果提示,扩张胃引起大鼠空脾性液体吸收增加,此效应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乌拉坦和氯醛糖混合麻醉的Wistar系雄性大鼠上,用刺激下丘脑正中隆起逆行诱导神经元放电的方法确定结节漏斗神经元(TI神经元)后,观察了电刺激迷走神经胃前支对TI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记录了44个神经元.根据神经元放电类型分为持续性放电神经元(31个)、节律性放电神经元(5个)和无自发放电神经元(8个)三种.在有自发放电的36个神经元中26个神经元对刺激迷走神经胃前支发生兴奋性反应,占72%,10个神经元无反应.占28%,没有出现抑制性反应的细胞.提示,TI神经元接受胃的传入冲动而兴奋.  相似文献   

17.
目 的 观察Roux-en-Y胃旁路术(RYGB) 及迷走神经肝支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效果及空腹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 将45只2型糖尿病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 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组(SV组);手术组(RYGB组);手术组 迷走神经肝支切断组(RYGBV组)。检测术前及术后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血清GLP-1浓度,分析RYGB和迷走神经肝支对空腹血清GLP-1的影响。结 果 RYGB 组的2型糖尿病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 提高空腹血清GLP-1和胰岛素水平 (P<0.05), 同时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P<0.05). 保留迷走神经肝支,能长期维持较低体重 (P<0.05), 提高空腹血清GLP-1和胰岛素水平(P<0.05), 对空腹血糖无影响(P>0.05).。结 论Roux-en-Y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YGB术中应当注意保护迷走神经肝支。  相似文献   

18.
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以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为指标,通过评价半夏的脂溶性组分和水溶性组分对神经活动的影响,探讨了半夏的止吐作用。实验动物为Wistar系雄性大鼠。半夏经甲醇提取后,残渣再用水提取,将大鼠开腹,经十二指肠给药,切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改良的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壁细胞迷走神经末梢切断术)。手术方法是于胃小弯上,从幽门近侧6cm到贲门下方2.0~2.5cm,分别在小网膜前、后叶附着于胃前、后壁处将小网膜切开;然后于贲门切迹下,从小弯侧第一根胃支到大弯侧最高一根胃短动脉的平面,将胃前、后壁浆肌层作环形切开,以便尽量在末梢处切断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纤维。临床施行40例,平均随访13个月,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溃疡病外科手术方法主要是胃大部切除术和胃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大部切除术分为Billroth(毕罗)Ⅰ式和Ⅱ式。毕罗Ⅱ式又因吻合口为全口或半口,结肠前或结肠后,顺蠕动或逆蠕动之不同分为不同的术式。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从40年代开始主要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有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型术(或加胃空肠吻合术、胃窦切除术、半胃切除术);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