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时开始出汗时间对外感发热患儿体温变化的影响,为采取药浴降温者提供操作上的时间依据。方法:对94例患儿用(39±1)℃的中药液进行浸浴及相应的经络刺激,浴前、浴后30 min各测量体温1次,根据患儿在药浴过程中的出汗开始时间,分为5~10 min出汗组、11~15 min出汗组、16~20 min出汗组等32组。结果:5~10 min出汗组48例,体温下降47例,下降率为97.91%,体温上升1例;11~15 min出汗组30例,体温下降25例,下降率为83.33%,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4例;16~20 min出汗组16例,体温下降13例,有效率为81.25%,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2例。结论:药浴时在10 min以内出汗的患儿,浴后体温下降率明显高于在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而体温上升率明显低于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退热法在婴幼儿烧伤发热中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烧伤后1~15 d内出现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实验组在体温38.5℃以下采用物理降温,38.5℃以上采用口服退热药物降温;对照组在体温38.5 qC以下同样采用物理降温,38.5~40℃之间采用冰袋冰敷降温.结果 实验组的降温效果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发热在1、2、4 h体温下降分别达64.5%、74.2%和66.0%,4 h后体温上升达33.9%.对照组患儿发热在1、2、4 h体温下降达50.0%、61.3%和22.6%.但4 h后体温上升达95.2%.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1~5岁婴幼儿烧伤高热时以物理降温和化学降温结合效果好于单纯的物理降温,因其体温下降后不易回升,对患儿刺激性小,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相似文献   

3.
江芝芹 《中外医疗》2009,28(36):183-183
目的针对临床上高热病人降温后半小时体温不降或不降反升的现象,再次观察研究物理或药物降温后复测体温的最佳时间。方法将腋温≥38.5℃的高热病人随机分组,采用温水檫浴、酒精檫浴、复方氨基比林2mLim、双氯酚酸钠栓1粒塞肛4种不同的给药途径降温,分别于药后30、45、60、90、120min测量1次体温并记录。结果使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30min后所测体温较原始体温上升者29%,平均下降体温不足0.3℃,药后60min所测体温较原始体温上升者5%,平均下降体温0.9℃,对照组〉1.0℃,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体温降至37.5℃为参照,物理降温后60~90min测量结果较接近,药物降温后60min更接近,故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60min。  相似文献   

4.
魏清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1):841-842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通过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后测得体温情况,及体温绘制的思考。方法:选取住院患者180例,分药物降温组(A组)和物理降温组(B组),观察2组患者在采取降温措施后30、60、90、120min测量体温,分析2组患者体温下降情况。结果:采取降温措施后30min,A组和B组分别有70.18%和63.46%的患者不但体温没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约上升0.2~0.40C,B组的下降率略高于A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更加有效的、简便易行的、快速的降温疗效。方法:采用40℃~43℃温热乙醇和32℃温水擦浴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温热乙醇擦浴30 min后,体温下降最大幅度为1.7℃,温水擦浴后体温最大下降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60 min后,温热乙醇擦浴体温下降最大幅度为1.9℃,温水擦浴后体温最大下降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热乙醇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温水降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持续高热病人药物降温与酒精擦浴降温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A组为药物降温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ml;B组为酒精擦浴,用37.5%酒精(320C)擦浴15min.结果 降温30min、60min分别测腋下温度,经卡方检验,A组较B组降温效果显著(p<0.01).结论 药物降温持久稳定,副作用小,降温效果好;酒精擦浴操作方便,降温迅速但欠持久,且易出现体温反弹及其它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持续高热的病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降温效果比酒精擦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冰敷法结合温热中药擦浴在肺炎高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接诊的肺炎高热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以常温水擦浴降温,观察组以冰敷法结合温热中药擦浴降温,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及不良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0min、1h、3h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3h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敷法结合温热中药擦浴可有效降低肺炎高热患儿体温,改善生命体征,降低不良症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控温毯对脑瘫合并高热患儿降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7例脑瘫合并高热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脏器功能衰竭)随机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3)。研究组采用医用控温毯降温治疗。对照组采用40%医用酒精擦浴,同时每次口服百服咛液(7~10mg/kg),降温治疗。治疗1小时后,观察两组患儿体温下降的情况。结果:研究组体温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控温毯对脑瘫合并高热患儿降温作用明显优于酒精擦浴联合口服解热镇痛药的降温作用。结论:控温毯用于脑瘫合并高热患儿的降温治疗,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武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6):1090-1090
目的提高降温效果,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反应。方法将40例上呼吸道感染且体温在38.5-40.2℃持续12h-20h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采用物理降温加药物降温,Ⅱ组采用双黄连灌肠法降温,每组20例。观察2组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结果2组体温于治疗后30min下降明显且Ⅱ组比Ⅰ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持续高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采用双黄连灌肠法降温,保持时间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李红丽  夏小嵘 《吉林医学》2011,(5):1006-1007
目的:探讨安定注射液加2%布洛芬混悬液保留灌肠用于高热患儿的疗效。方法:将高热患儿112例分成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全身温水擦浴,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温盐水反复灌肠降温。观察组在对照组物理降温基础上采用2%布洛芬混悬液加安定注射液保留灌肠处理,观察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体温下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在用药后30 min、60 min、120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热患儿在积极有效护理的配合下,给予2%布洛芬混悬液加地西泮注射液保留灌肠起效快,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痛苦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倩  姜岚  杨佳红  谭玲  马红波 《西部医学》2011,23(3):570-571
目的探讨物理降温后测量体温的最佳时间。方法将90例T≥38.5℃的患者随机均分成3组,分别接受小儿温水擦浴(CW组)、成人温水擦浴(AW组)和成人酒精擦浴(AA组),测量并记录基础体温(T0)及擦浴结束后30分钟(T1)、45分钟(T2)、60分钟(T3)、75分钟(T4)患者的体温。结果与T0~2时间点体温比较,患者在T3时间点上体温降至最低(P〈0.01);在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3组体温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降温后测量体温的最佳时间为60分钟,采取酒精或温水擦浴对降温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一种最适合幼儿发热首选的物理降温方法。方法收集90例病例随机抽成3组,分别用温水擦浴、冰敷与酒精擦浴等3种物理降温方法降温。比较三者之间的降温教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卡方检验:温水浴与冰敷降温效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0.77,P〈0.01),冰敷降温效果比温水浴好,降温幅度大。温水浴与酒精擦浴降温效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X^2=15,P〈0.01),酒精擦浴降温效果比温水浴好,降温幅度大。冰敷与酒精擦浴降温效果差异无显著性(X^2=0.41,P〉0.05),降温幅度相近。温水撩浴不良反应最少,但体温回升也较早。冰敷不良反应比酒精擦浴更小、更安全。结论高热伴有畏寒、寒战及四肢冰冷的患儿,宜用温水擦浴。高热但无明显畏寒、寒战及四肢冰冷的患儿宜用冰敷。高热需迅速降温的患儿可选用酒精擦浴。  相似文献   

13.
于华 《中外医疗》2011,30(30):41-41
目的观察温水泡足降温的效果。方法用低于体温3~4℃的温水泡足降温法,临床观察25例由各种原因引起高热的患者降温情况,同时与常规物理降温20例进行比较。结果泡足降温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5.0%,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降温60min后体温回升率为46.0%,常规组为55.0%。结论显示温水泡足降温法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降温毯在高热难退患儿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温毯用于高热难退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高热难退患儿35例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降温及冰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降温毯降温处理。观察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体温下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在2 h4、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1 h、8 h两组患儿体温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对高热难退的患儿在积极有效的护理下配合降温毯降温起效快、作用明显,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影响中药药浴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退热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药浴方药(柴胡20 g,青蒿20 g,薄荷20 g,连翘20 g,荆芥20 g,炒牛蒡子10 g,川芎10 g)粉碎煎煮对小儿外感发热进行退热治疗.采用多水平析因设计,研究不同药液温度、药液浓度、药浴时间对药浴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质量浓度为20 g·L-1的药液退热疗效明显优于0浓度,药液温度(38±1)℃、(40±1)℃二水平的药浴疗效无明显差异,药浴时间15 min、25 min二水平的药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最优的药液浓度为20 g/L,适宜的质量温度为(39±1)℃,适宜的药浴时间为15 ~25 m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贴凉在脾切除术后发热病人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2007年脾切除术后发热病人(38.5℃-40℃)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病人采用益贴凉降温,对照组采用温水擦浴降温,两组其它治疗相同.分别于处理后0.5h、1.0h、1.5h、2.0h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体温.结果:处理后0.5h和1.0h,两组病人体温下降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处理后1.5h和2.0h,研究组病人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发热病人,应用益贴凉降温优于温水擦浴降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浓度干酵母、脂多糖注射诱导兔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特点,为基础实验提供参考。方法将30只2月龄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20%干酵母组、10%干酵母组、0.5μg/m L脂多糖组、0.2μg/m L脂多糖组,每组各6只。干酵母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每1 h监测肛温至26 h、脂多糖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每20 min监测肛温至造模后6 h,记录体温与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特点,绘制平均体温曲线,计算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各组体温变化趋势。结果皮下注射干酵母悬浊液,注射后2 h内体温下降,低于基础体温。2~4 h体温开始上升,6~8 h达峰值,高温可持续至少20 h,且随注射浓度的增加,升温值增大,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耳缘静脉注射脂多糖,40 min开始发热,体温曲线为双相热或三相热,致热后60~80 min达体温曲线第一峰,发热可持续至致热后240~300 min,且升温值与脂多糖注射剂量无明显关系,随注射剂量增大发热时程增长。结论干酵母和脂多糖是诱导兔发热的可靠模型,干酵母模型为长时、高热发热模型,脂多糖模型发热时程较短。应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致热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体温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儿治疗后120 min的降温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其余4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无脱落病例,50例全部完成试验。(2)治疗后30、60、120 min,2组患儿的体温均逐渐降低,与治疗前及前1个观察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60、120 min的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20 min,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降温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49/49),对照组为96.0%(48/50),治疗组的降温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1.2%(30/49),对照组为18.0%(9/5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疗效显著,相比单纯布洛芬口服治疗,可更好地降低患儿体温,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鲍木丹 《右江医学》2003,31(3):263-264
目的 分析探讨小儿常用的几种退热药物的疗效。方法 对 180例发热患儿进行年龄分组 ,分别记录用药后 30min ,6 0min ,12 0min体温下降的人次数 ,降温后持续的时间 ,并计算其百分比 ,对 3组患儿进行疗效评比。结果 安乃近组退热起效快 ,80 %~ 90 %能在 6 0min内退热 ,但降温后持续时间较短 ,需重复用药 ;而康司达组起效虽不及A、B组 ,但持续时间较长 ,且副作用较少 ;复方氨基比林组起效介于A、C两组之间 ,而且副作用较多。结论 按年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应用退热药物 ,对患儿的依从性 ,退热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可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儿使用水垫退热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发热婴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使用水垫退热,对照组根据患儿自身情况使用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空调降温等措施退热.对比2组患儿的退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不同时间段体温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退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发热婴儿使用水垫退热能够有效缩短退热时间,提升退热有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