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3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肝、脾CT值,以肝与脾CT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结论: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相关,肝脾CT值比值可以作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判断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相似文献   

2.
选取经临床诊断疑似脂肪肝患者90例,结合CT检查分级判定标准,对肝脏及脾脏的CT值进行比对,并运用CT值及彩超诊断的比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CT查符合率高于彩超(P〈0.01)。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局限型脂肪肝.方法 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并依据图像做出诊断.结论 局限型脂肪肝病变区CT-般呈比较均匀的低密度影,以段叶分布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常延及肝的表面,少数可呈单个、数个,甚至数十个结节状,边界一般不清楚,无占位效应.平扫时CT值一般为-15~-30 Hu,增强后病灶可稍有强化,但远不及周围正常肝组织和脾组织强化明显.血管走行及形态均表现正常.增强可使正常肝组织与局灶性低密度之间的密度差增加,使病灶较增强前更为明显.局限性脂肪肝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组织类似.  相似文献   

4.
何文华 《当代医学》2014,(33):145-146
目的:分析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和CT表现,得出两者的联系。方法选取150例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给予CT诊断。结果各中医证型都可以通过CT诊断对脂肪肝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级。150例脂肪肝患者的6个中医证型中,弥漫型或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是气虚型、肝郁气滞型、肾阴不足型、阴虚阳亢型;CT诊断局灶型或轻度脂肪肝常见于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肾阴不足型、阴虚阳亢型、痰浊闭阻型这5个中医证型;而单纯性肥胖脂肪性肝病患者多见于气虚型。结论中医证型与CT诊断存在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5.
脂肪肝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脂肪肝患者日益增多 ,CT检查可准确清晰地观察肝脏的密度改变 ,并显示其大小结构及脂肪累及程度 ,在脂肪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 76例脂肪肝患者 CT表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76例脂肪肝患者中 ,男 5 0例 ,女 2 6例 ;年龄 2 0~ 68岁 ,平均 48岁。弥漫性脂肪肝 60例 ,局灶性脂肪肝 16例。 40例病人有经常饮酒史 ,体质肥胖者 48例 ,其中 2 0例伴有糖尿病史。主要临床表现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其中 15例无症状。CT机为日立 HITACHI PRATCO型螺旋 CT机 ,常规层厚 10 mm ,层距 10 mm连续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肪肝中医证型与性别、职业、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就诊的脂肪肝患者263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流行病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症状、体征等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证型的发病率依次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脂肪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41~60岁,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肝郁脾虚型患者多见于无业及退休人员,脾虚湿滞型患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湿热困脾型患者分布于各职业类别中。结论脾虚湿滞型是脂肪肝的常见证型,41~60岁是脂肪肝发病的高峰期,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与职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验证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其特点,明确优、劣势,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模型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一般饲料饲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每组分别在第8、12、16周随机取10只大鼠,以1.0%戊巴比妥钠(3.0 ml/100 g体重,ip)麻醉大鼠,称取体重,肝脏行CT检查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开腹,取肝右叶中部一块5mg组织用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表现:对照组切片示肝细胞无脂肪变性.模型组8周为单纯性脂肪肝,12周模型组为中~重度脂肪肝,16周始从脂肪性肝炎进展到脂肪性肝纤维化;16周肝组织有炎性坏死.CT示:对照组图像为肝实质密度均匀.模型组8周有明显的脂肪变,图像可见肝脏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减低;12周后表现更为明显,肝脏进一步增大且出现肝缘圆钝,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16周后肝实质密度继续降低.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对照组8周分别为(515.13±40.12)、(1.00±0.00)、(62.3±7.4);模型组为(578.78±42.25)、(2.40±0.55)、(46.8±5.3).对照组12周分别为(592.45±49.23)、(1.00±0.00)、(61.5±6.8);模型组分别为(643.78±53.89)、(2.65±0.43)、(33.4±3.7).对照组16周分别为(683.34±35.69)、(1.00±0.00)、(60.9±7.5);模型组分别为(659.51±54.87)、(2.84±0.41)、(16.2±3.9).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在不同时期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HE染色确诊,轻度脂肪肝12例,中度10例,重度脂肪肝8例.按CT阈值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53.3%;按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3.3%;按肝/脾CT值比值的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 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可用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两者的结合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肝中医证型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将27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筛选出频率最高的四种中医证型与性别、脂肪肝程度及BMI等因素比较其相关性。结果:武汉地区临床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最为多见,且脾虚湿阻型中男性多于女性且脂肪肝程度较轻(P〈0.01);肝郁脾虚型女性多于男性且以轻度及中度脂肪肝多见(P〈0.05);超重、肥胖发病率、体重指数均值比较,各型脂肪肝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中医证型与性别及脂肪肝程度有相关性,与超重、肥胖发病率、体重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BNP诊断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心力衰竭组143例,根据NYHA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并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血浆BNP水平不同,有统计学差异,其浓度随中医证型和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血浆BNP可能成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永州地区脂肪肝中医证型特点分布的分析,为临床辩证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统一的量化表格,对永州地区550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中医证候,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永州地区脂肪肝的主要证型。结果:肝郁脾虚患者在所有550例脂肪肝患者中比例最大,占115例(20.9%);其次是痰湿困脾,占96例(17.5%);第三位的是肝肾阴虚,占88例(16.0%);第四位的是气滞血瘀,占85例(15.5%);第五位的是脾肾阳虚,占81例(14.7%);第六位的是阴虚阳亢,占75例(13.6%)。10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属无法分类病样本。结论:永州地区脂肪肝主要中医证型:肝郁脾虚、痰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阴虚阳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四种证型的早期痛风的能谱CT表现,探究相关性,为其中医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80例早期痛风患者,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痰浊阻滞型、瘀热阻滞型及肝肾阴虚型4组,并做能谱CT检查及综合分析。结果 男54例,女26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8岁,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最多(44例,占55%),肝肾阴虚型最少(7例,占8.75%),痰浊阻滞型(18例,占22.5%),瘀热阻滞型(11例,占13.75%)。累及关节96个,共检出尿酸盐结晶227枚。湿热蕴结型手足小关节发病率高于痰浊阻滞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滞型尿酸盐结晶数量较其它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滞亚型结晶≥0.6cm组发生率高于湿热蕴结、瘀热阻滞、肝肾阴虚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能谱CT可较好地诊断早期痛风患者,并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和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方法随机选取60例早期糖尿病患者与40例糖耐量正常者,以定量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胰腺脂肪沉积情况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脂肪含量与L2/3椎间隙脂肪面积展开分析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尿酸与游离脂肪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肝脏、胰腺头部、胰腺体与胰腺尾部的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L2/3椎间隙的皮下脂肪面积较对照组更少,内脏脂肪面积较对照组更多,且内脏脂肪面积与总脂肪面积比值较对照组更大(P<0.05);两组患者砸总胆固醇水平、LDL-C水平与总脂肪面积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胰腺头脂肪沉积量与早期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是早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量CT在检测胰腺脂肪沉积情况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表现,可有效展现出2型糖尿病患者与糖耐量正常患者胰腺脂肪沉积情况上的差异,可为2型糖尿病胰腺脂肪沉积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0-132+136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证型与年龄、性别、肥胖、生活习性、相关疾病、生化指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脂肪肝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占总数的66.6%,痰浊壅阻证(34.1%)和肝郁脾虚证(27.7%)在5个证型中占主导地位,男性患者痰浊壅阻证所占比例最大(36.2%),而女性患者则以肝郁脾虚(39.4%)及肝肾不足证(27.3%)多见。痰瘀互结证多见于饮酒人群中。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以肝肾不足证最多见,伴有高脂血症或胆囊改变者以痰浊壅阻证及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结论:痰浊壅阻证和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不同年龄、性别、饮酒习惯及伴随疾病间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定量诊断技术测定肝脏超声声强在弥漫性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脂肪肝轻重程度与生化指标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120例(不同程度)弥漫性脂肪肝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纳入研究。根据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检查计算的脂肪分数值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应用超声定量诊断技术测定右肝及左肝二维图像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回声强度(echo intensity,EI)值,收集生化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r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值,分析各定量指标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右肝近场、右肝中场、右肝后场和左肝EI值、ALT、AST值在正常组、轻、中、重度脂肪肝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脂肪肝分度与右肝近场、右肝中场、右肝和左肝EI值及ALT、AST、FBG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采用超声定量诊断技术测定肝脏的EI值能够直接反映脂肪肝病变程度,可为临床分级诊断提供量化的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在脂质储存和代谢中起着主要作用.正常人肝脏内脂质含量占肝湿重2%~4%.各种因素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肝细胞脂变>1/3时,称为脂肪肝.根据脂肪含量,脂肪肝可分为轻型(脂肪含量占肝湿重5%~10%)、中型(含脂肪10%~25%)和重型(含脂肪>25%)三型.据流行病学调查,脂肪肝发病率占平均人口的15%,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占50%,嗜酒者高达70%.防治脂肪肝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也获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某院收治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共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CT扫描,获得肝、脾CT值,并取比值,对比弥漫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就轻度脂肪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诊断出轻度脂肪肝74例占52.11%,其中弥漫性脂肪肝63例,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局灶性脂肪肝11例,病灶分布特异,有占位效应;轻度脂肪肝患者人均肝脏CT值(47.29±8.21)HU,肝、脾CT比值(0.75±0.11)。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脏密度较中度、重度患者更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较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部分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增添对比剂或延时扫描,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包继华  丁长青 《中原医刊》2005,32(20):77-78
对本院2001年10月~2005年4月由CT诊断并经临床、手术、穿刺病理及随访确诊的17例局灶性脂肪肝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分析并报告如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中医证型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椎病中医分型有6种,即风寒湿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和混合型。本文通过104例颈椎病患者颈椎的CT与X线检查进行研究,从颈椎的骨质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和横突孔的变窄、颈部韧带的钙化及脊椎前移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证实颈椎病的6种中医证型的影像学改变与西医颈椎病病理改变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提出了风寒湿型与气血亏虚型的特殊CT征象,这个结论为中医治疗颈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