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分成5组:A组(模型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脾虚自然恢复组);D组(参苓白术散治疗组);E组(丽珠肠乐治疗组)。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标本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结肠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脾虚小鼠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显著改善。明显好于脾虚自然恢复组,与丽珠肠乐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具有肠道菌群调整及促进损伤肠组织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麦芽纤维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麦芽纤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茵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对照组(柳氮磺吡啶)和治疗组(麦芽纤维),每组8只。采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几种常见茵群的数量。结果:UC小鼠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及产气荚膜梭茵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经麦芽纤维治疗2周后,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麦芽纤维对UC小鼠肠道茵群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金仁陈子方对脾虚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价其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分成5组,即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妈咪爱组、金仁陈子方高剂量组、金仁陈子方低剂量组.以苦寒泻下中药大黄造成脾虚模型小鼠,灌胃给药7天后,选用厌氧及需氧菌选择性培养基测定粪便标本中代表性菌种: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结果 脾虚模型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P<0.01)、乳酸杆菌(P<0.05)等厌氧菌含量显著下降.给予金仁陈子方灌胃后这两种厌氧菌含量均恢复正常(P<0.05),大肠杆菌(P<0.01)、肠球菌(P<0.01)、产气荚膜梭菌(P<0.05)在造模完成时含量显著上升,灌胃金仁陈子方之后大肠杆菌(P<0.01)、肠球菌(P<0.05)、产气荚膜梭菌(P<0.01)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脾虚证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异常低下,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显著增加,金仁陈子方可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调节肠道微生态,对脾虚泄泻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参苓散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连续给予参苓散14 d,实验前后检测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结果 中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显著增加,肠杆菌减少,乳杆菌和肠球菌无显著变化;高剂量组的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肠球菌无变化.结论 参苓散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增殖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花地丁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应用紫花地丁水煎剂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阳性对照及自然恢复组,于给药6d后迫使小鼠排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d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显著下降。持续6d治疗后,上述菌量明显上升。结论:紫花地丁水煎剂能促进正常菌群生长。  相似文献   

8.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30只、菌血症组(B组)48只及菌血症+抗生素组(C组)48只。B、C组制作菌血症模型24h后,C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100mg/(kg·d)。在实验第4、11及18天,对各组小鼠结肠与回肠肠黏膜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并取小鼠肝脏、脾脏、肾脏、血液做细菌培养。结果A、B两组小鼠肠道各菌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2.826,P〉0.05)。C组小鼠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4d,其肠道各菌群的数量与A、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1.663~2.093,P〉0.05)。C组小鼠用药11d与A、B组比较,除肠球菌外其他菌群数量均有所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3.501~22.563,q=2.617~9.441,P〈0.05、0.01);用药18d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A、B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4.166~29.865,q=2.617~9.441,P〈0.05、0.01)。小鼠用药18d时发生肝脏、脾脏、肾脏、血液细菌易位,易位细菌主要是肠球菌与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长时间应用头孢曲松钠可造成小鼠肠道微生态的明显紊乱,导致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大黄致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方法:大黄致脾虚造模型法和粪菌群定量检测法,结果:在大黄造模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下降,大肠杆菌的数量上升(P<0.05),经灌服双歧杆菌制剂(108/ml,1ml/天)一周后,以上各菌群数量恢复正常。结论:服用双歧杆菌制剂有改善机体牌虚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物汤对血虚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四物汤对血虚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的影响。方法:将20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20只,分别制成:空白对照组;骨髓抑制性血虚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自然恢复组;溶血性血虚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自然恢复组;失血性血虚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自然恢复组。用酶学比色法测定红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结果:失血性血虚和溶血性血虚四物汤治疗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升高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物汤能增高血虚时红细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能使红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对骨髓抑制性血虚四物汤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药"神曲"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治疗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神曲”在肠道微生态失衡中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中药大黄煎剂给小鼠灌胃8日,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病理模型,将菌群失调小鼠分为3组:自然恢复组、药物对照组、神曲治疗组。实验动物经不同因素处理后,取各组小鼠肝脏、心脏、肾脏和回肠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治疗组肝脏、肠管、心脏、肾脏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其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有差异。各治疗组SOD、MDA值与正常组比无差异,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有差异。结论:中药“神曲”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肝脏、肾脏和肠道病变具有调整和保护作用,对肠道菌群失调动物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LP组三组.IL-10~(-/-)+LP组每日灌胃0.5 mL LP菌液(1.0×10~9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 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 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 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肠疝2例,肠系膜血管梗塞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的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和小肠粘膜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健脾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及小肠粘膜的作用。方法 用 10 0 %大黄水浸液复制小鼠脾虚泄泻模型 ,观察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通过电镜观察对小肠粘膜的修复作用。结果 健脾止泻颗粒对实验性脾虚泄泻小鼠的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 ,能使受损的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改善。结论 健脾止泻颗粒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改善小肠吸收细胞微绒毛的结构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After examining 88 gastropathic patient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by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energy disperse analysis system, 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radioimmuno method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gastric mucosa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uperoxide dismutase level, quantity of mitochondria and its crista, the ratio of diameter between ventricle and cavity of mitochondria and the content of zinc (Zn), copper (Cu) of mitochondria were decreasing to certain extent which tends to get lower and lower with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order of health control group; Spleen Qi deficiency group and Spleen deficiency with Qi stagnation group;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group,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group and gastric cancer group; complete small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group, incomplete small IM group, complete colonic IM group and incomplete colonic IM group (P<0.05~0.001). While the degeneration rate of mitochondria, Cu/Zn ratio, metaplasia rate of gastric mucosa, rate of incomplete colonic IM and content of lipid peroxide were increasing in the above order (P<0.05~0.001).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degeneration of mitochondria and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its correlative factors is the physiopathologic base for inducing Spleen deficiency disease, gastric mucosa IM and cancer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猫儿眼提取物对小鼠移植瘤细胞Hep、S180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模型组、5-Fu组、猫儿眼提取物组(E)和5-Fu E组小鼠右前肢腋皮下接种瘤中,分别注射Tween80溶液、5-Fu、猫儿眼提取物和猫儿眼提取物 5-Fu。结果用Hep、S180攻击后,治疗组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值、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抑瘤率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研究发现:三组均有坏死。治疗组的坏死面积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中药猫儿眼对小鼠移植瘤Hep、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P)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菌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采用白介素10基因敲除(IL-10^-/-)小鼠作为IBD动物模型,将8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IL-10^-/-组和IL—10^-/- +LP组三组。IL-10^-/- +LP组每日灌胃0.5mLLP菌液(1.0×10^9 CFU/mL),其余两组灌胃Ringer缓冲液0.5mL,持续4周。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及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移位为检测指标。结果IL-10^-/-小鼠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明显下降,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升高,且肠道细菌移位明显增加;而连续灌胃LP菌液4周后,益生菌发挥了对肠道的调节作用,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衡,并降低了肠道细菌移位。结论LP能纠正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移位,从而增强了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黄旭东  郑晓鹏  郑赵利 《河北医学》2011,17(8):1041-104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个体的差异,探讨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空腹血糖>11.1mmoL/L,余20例空腹血糖<9.0mmoL/L)和20例正常人群的新鲜粪便,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和快速细菌鉴定法对双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进行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