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动脉留置针致动脉炎症及血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改婷  耿少英  高荣花 《现代护理》2006,12(16):1506-1507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留置针所致血管病理改变及其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确定安全的留置时间,减少血管损伤。方法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第一组8只和第二组9只,取兔双耳的耳背动脉作为实验血管,留置动脉留置针。分别保留至96 h和168 h后,以穿刺点为起点向上沿留置动脉方向取2 cm×1 cm含动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炎症发生率2组分别为46.67%和94.44%,P<0.005(χ2=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血栓发生率为40%,第二组血栓发生率为55.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留置动脉周围组织炎症发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留置针所致血管动脉瘤和血栓的病理改变及其与留置针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的相关性,以确定合适的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减少动脉留置针造成血管损伤的因素.方法 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取兔双耳的中央动脉作为实验血管,置动脉留置针.分别采用不同的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各组均保留至96 h,以穿刺点为起点向上沿留置动脉方向取2 cm×1 cm含穿刺动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 三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0%、65%和55%,第一和第二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6.99,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第二和第三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0.9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0%、40%和35%,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封管次数与动脉瘤产生呈正相关;改变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不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对静脉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荣花  赵改婷  耿少英 《护理研究》2006,20(20):1846-1847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对静脉的损伤情况及拔针后的恢复时间。[方法]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20只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取兔双耳外侧耳缘静脉作为穿刺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mL,每日1次,输完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分别保留72h和168h。两组各输完末次液体拔除导管,7d后取2cm×1cm含静脉血管和耳廓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静脉血管的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机化血栓发生率及重度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内机化血栓发生率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4.
张凤  张玉泉 《护理研究》2008,22(36):3295-3297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致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及局部炎症反应情况,分析局部炎症反应与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相关性.[方法]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 3组,每组20只,均取右耳外侧耳缘静脉置20号留置针,每日经留置针输入生理盐水20 mL模拟临床输液,各组分别于第3天、第5天、第7天取置针侧耳缘静脉做病理切片,光镜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留置针局部炎症反应情况.[结果]实验1组血栓发生率45.0%,机化血栓发生率11.1%,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2组血栓发生率78.9%,机化血栓发生率53.3%,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血管壁各层均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3组血栓发生率89.5%,机化血栓发生率76.5%,血管周围结缔组织、血管壁各层及血管腔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腔内可见较多的渗出物及坏死的细胞碎片.局部炎症反应程度与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率呈正相关.[结论]静脉留置针可以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且炎症是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对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即置管1d组、3d组、5d组、7d组,每组10只,取其双耳外侧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进行留置针置管输液,同样速度输入生理盐水20mL,每日1次。各组留置针保留相应时间后,取耳缘静脉做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局部炎症情况。结果各组随留置时间延长,静脉炎症发生率和血栓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3、5、7d组静脉血栓和静脉炎症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为了避免发生静脉炎和血栓,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5d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血,局部血管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动脉留置针的科学规范使用及动脉血管的保护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实验组A组(n=12)、实验B组(n=12)、实验C组(n=12)。对照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使用浓度为125 U/m L肝素液2 m L封管,2次/d。实验组经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不同频率采集血标本,实验A组共采血64次,实验B组共采血32次,实验C组共采血16次,每次采血完毕均用浓度为125 U/m L肝素液2 m L封管。96 h后,对48只大白兔于穿刺点前2 cm处取动脉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标本,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在实验A组、实验B组、实验C组、对照组的表达均依次减弱,分别比较各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兔耳背动脉留置针保留96 h,经留置针处采血频率越高致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越明显,说明动脉血管损伤炎症反应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时间致兔耳缘静脉血栓形成及局部炎症反应情况,分析局部炎症反应与静脉留置针血栓形成相关性。[方法]6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20只。均取右耳外侧耳缘静脉置20号留置针,每日经留置针输入生理盐水20mL模拟临床输液,各组分别于第3天、第5天、第7天取置针侧耳缘静脉做病理切片,光镜观察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留置针局部炎症反应情况。[结果]实验1组血栓发生率45.0%,机化血栓发生率11.1%,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2组血栓发生率78.9%,机化血栓发生率53.3%,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及血管壁各层均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3组血栓发生率89.5%,机化血栓发生率76.5%,血管周围结缔组织、血管壁各层及血管腔可见弥漫性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腔内可见较多的渗出物及坏死的细胞碎片。局部炎症反应程度与静脉留王针血栓形成率呈正相关。[结论]静脉留置针可以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且炙症是静脉留置针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留置深度与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300例患者按入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留置针留置深度是将留置针导管留1~2 mm在血管外,对照组将导管全部植入血管内.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深度会影响留置时间和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 研究静脉留置针在不同留置时间内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性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取其双耳内外侧的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以相同的速度在同耳内外侧分别输入等量的0.9%氯化钠30ml,每日一次。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分别保留72~96h和120~168h后,局部取材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静脉留置针保留72~96h血管内多以新鲜血栓为主,发病率为68%,而机化血栓为5%,留置120~168h者血管内多以机化血栓为主,发病率为50%。结论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在120~168h者机化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留置时间在72~96h者。临床上留置针保留时间可参照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的选择对留置时间、留置并发症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对住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婴幼儿组和学龄儿组,每组40例,对留置针的部位、时间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结果新生儿组和婴幼儿组的留置针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其次是上肢,而学龄前组患儿的留置针部位则主要集中在上肢,与新生儿和婴幼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组留置时间最长为(122.65±22.91)h,新生儿组次之为(88.76±22.48)h,婴幼儿组最短为(78.12±21.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并发症发生率(72.50%)高于新生儿组(35.00%)和婴幼儿组(45.00%)(P〈0.05);各种并发症中,外渗情况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穿刺部位以头部为最佳,学龄儿应首选上肢;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最佳为3~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