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鹏  陈经勇  毕梦娜  李钟  张上上 《中国骨伤》2015,28(10):928-931
目的:观察自体骨植骨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CroweⅢ、Ⅳ型髋臼缺损中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22例25髋CroweⅢ、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25髋均进行自体骨植骨改善髋臼骨缺损,其中男3例4髋,女19例21髋;年龄43~67岁,平均55岁;CroweⅢ型6髋,Ⅳ型19髋。术前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后12个月观察患者肢体长度恢复情况、功能恢复、自体骨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3个月~4年,平均3年9个月。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8.30±6.13,优18例,良4例。双下肢长度差由治疗前的(3.20±0.81) cm减小到术后12个月(0.92±0.23) cm(t=14.864,P<0.05).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自体骨植骨能有效改善髋臼骨缺损,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帅垒  孙永强 《中国骨伤》2015,28(10):924-927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解剖重建与非解剖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力学为临床THA髋臼解剖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例因左侧Crowe Ⅲ型DDH伴终末期髋骨关节炎于2020年4月就诊并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女,57岁。术前、术后分别行骨盆CT平扫三维重建。在Mimics和3-Matic软件里建立14组髋臼杯不同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高度模型并进行材料赋值,在Abaqus软件里设置边界和负载条件,计算并观察髋关节应力峰值和分布。结果:对于Crowe 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外展角设置为40°时,髋臼杯前倾角5°~2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前倾角20°;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时,髋臼杯外展角30°~5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外展角35°;当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外展角设置为40°时,旋转中心上移0~20 mm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旋转中心上移10 mm。在所有14组髋臼杯参数模型中,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时,髋臼、髋臼杯、聚乙烯内衬Von Mises值最低。结论:在Crowe 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建议解剖重建旋转中心,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同时进行髋臼外上方植骨并增加螺钉以进一步减少髋关节应力峰值。  相似文献   

4.
刘璞  吴厦  高宏  娄佳旺  张威  蔡谞 《中国骨伤》2022,35(4):342-345
目的: 探讨是否可以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评估髋臼假体前倾角。方法: 2019年3月至7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2例(共41髋),男18例,女14例,年龄(66.2±4.1)岁,所有患者于术后完成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及骨盆CT平扫。通过骨盆CT平扫测量髋臼前倾角,在X线片上采用Saka等测量公式进行测量。结果: 41髋X线片测量髋臼前倾角为(16.2±5.0)°,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31.8±9.7)°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此外,X线片测量与CT测量的髋臼前倾角具有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84,P=0.00)。结论: CT可以较准确地测得髋臼前倾角,但是其存在辐射量大、成本较高、假体CT伪影重等明显弊端。在普通双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采用Saka测量公式虽然无法像CT测量一样直接获得准确的髋臼前倾角,但却和CT测得的髋臼前倾角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提出的方法也可以初步评估髋臼前倾角。  相似文献   

5.
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股骨髓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Tri-lock生物短柄假体在年轻患者Dorr C型髓腔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Tri-Lock BPS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烟囱状股骨髓腔年轻患者35例(37髋),男18例(20髋),女17例(17髋);年龄21.2~38.5(32.2±3.0)岁。类风湿髋关节炎16例17髋,类风湿关节炎8例9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1例11髋。所有病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Ⅲ级26例,Ⅱ级9例。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均采用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正位X线片上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均为Dorr C型,置换术后行X线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并统计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3.8个月。35例(37髋) 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1.2~73.5(61.8±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5~98.8(93.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45,P<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0~55(46.5±8.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5~130(101.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091,P<0.01)。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短柄假体与髓腔紧密压配,末次随访时37髋均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22髋有不同程度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其中Ⅰ度(股骨距密度低,且变圆钝)12髋,Ⅱ度(累及小转子)10髋。15髋有明显股骨骨皮质增厚,无大腿痛发生。结论:锥形柄短柄化的Tri-Lock生物短柄可良好充填Dorr C型烟囱状髓腔并有效保留良好的股骨近端骨量,表面钛微孔涂层可有效增加假体摩擦力,短小的柄端在髓腔内的指向作用可有效避免髋内外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杨洋  许长鹏  陈涯  欧栓机  齐勇 《中国骨伤》2021,34(6):534-538
目的: 探讨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22例23髋,根据国际骨循环研究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Ⅱ期组13髋,年龄20~48(32.5±8.5)岁;Ⅲ期组10髋,年龄18~45(32.7±8.6)岁。应用经大粗隆的单一入路行双通道下的减压植骨及异体腓骨支撑术。植入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髋关节功能评估;植入后3、6、12、18个月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修复以及坏死进展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18(14.6±2.1)个月。Ⅱ期组和Ⅲ期组的Harris评分分别由术前73.2±5.5和66.5±3.4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6±8.7(P<0.001)和77.2±14.0(P<0.05)。随访患者12个月时的X线片提示:Ⅱ期组术后改善12髋,Ⅲ期组术后改善7髋。结论: 经大粗隆双通道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术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中青年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联合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国际微循环学会股骨头坏死(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160髋)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PRP组与对照组。其中PRP组50例(80髋),男22例,女28例;年龄18~65(43.47±7.23)岁;病程4~18(15.8±2.9)个月;行髓芯减压植骨术联合PRP植入。对照组50例(80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3(45.72±7.43)岁;病程6~19(14.9±3.8)个月;单纯人工骨植入。术后随访髋关节X线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髋关节存活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并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12.0±0.4)个月。术后12个月PRP组影像表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PRP组分别为89.98±6.17、1.68±1.02,对照组分别为81.62±5.62、2.52±1.13,且PRP组髋关节96.2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5%,两组患者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PRP组无论在任何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工骨结合应用于髓芯减压植骨术,改变了以往植入单纯人工骨、疗效不确定的局面,提高了该术式的成功率,有效地降低了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延缓甚至避免髋关节的置换。  相似文献   

10.
严亮  王彭  周海斌 《中国骨伤》2020,33(11):1001-1005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5例,男4例,女21例;年龄40~75岁;CroweⅡ型5例,Crowe Ⅲ型14例,Crowe Ⅳ型6例。应用3D打印术中导板组12例,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两组均为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患侧和健侧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旋转中心至坐骨结节连线垂直距离。结果: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3D打印导板组相对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量少、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P<0.05)。3D打印导板组臼杯位置(旋转中心距坐骨结节连线距离、前倾角、外展角)与健侧髋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组患侧旋转中心距坐骨结节连线距离、前倾角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两组均无术后感染和假体松动。。结论:3D打印术中导板技术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个体化、精准化,有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如何更合理地安放髋臼假体的前倾角。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2例,均伴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试验组男25例,女36例;年龄中位数67.0岁;病程中位数46.0个月;术中根据骨盆前平面支架,按不同类型,设置安装髋臼前倾角的功能性骨盆平面。对照组男27例,女34例;年龄中位数67.0岁;病程中位数42.0个月;对照组以传统的方法设定前倾角。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统计3个月内感染脱位发生,记录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测量术后3个月患者站立位功能性前倾角。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8,0.381);术后3个月内两组均无感染;对照组1例髋关节脱位,试验组无脱位。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复查骨盆站立位X线片示:髋臼假体功能性前倾角在安全区外的患者数量试验组比对照组少(P=0.048);并且试验组在15°~20°范围内更集中(P<0.001)。。结论:伴有腰椎退变性后凸畸形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根据术前对患者的评估分类,可以借助骨盆前平面参考支架,获得更佳的髋臼假体功能性前倾角。  相似文献   

12.
张卓  孔祥朋  杨敏之  郭人文  宋平  吴东  陈继营  柴伟 《骨科》2020,11(4):269-273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于我科采用MAKO机器人系统辅助植入臼杯行THA手术治疗的79例(100髋)病人的临床资料,纳入机器人辅助组,并选择同一手术医师施行的80例(100髋)徒手THA病人纳入对照组,均采用标准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收集比较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相关信息,如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杯位置、术后下肢长度差异(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ip Harris score, HHS)。结果 病人术后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或翻修。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95.92±15.64)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83.12±18.22)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01)。两组的术后HH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前倾角、外展角、LLD和偏心距差异分别为19.05°±5.03°、41.14°±3.66°、(2.87±3.75) mm、(3.34±1.79) mm,对照组分别为16.91°±5.48°、40.35°±6.57°、(4.23±3.12) mm、(3.98±2.04) mm;两组的前倾角和L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外展角和偏心距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内的比例更高(91% vs. 82%),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8,P=0.063)。结论 机器人辅助THA能够优化髋臼杯假体植入的精确性,不增加手术的并发症,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赵吉辉  杨卿  郭风劲 《骨科》2018,9(1):7-13
目的 分析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金属钛网应用于伴有中度髋臼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并比较该方法用于不同类型骨缺损的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金属钛网联合颗粒骨打压植骨技术行髋臼骨缺损翻修重建的19例(19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1例。骨缺损采用Paprosky分型:ⅡB型7例,ⅡC型11例,ⅢA型1例。通过术后定期复查的髋部X线片评估术后的移植骨整合情况、假体稳定性及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位置;分析比较病人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hip Harris score, HHS)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采用Kaplan-Meier法对假体进行生存分析;比较ⅡB和ⅡC型骨缺损病人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19例病人随访10~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7年。19例病人的移植骨状况良好,和宿主骨不同程度整合;1例病人因假体周围感染致假体松动行再次翻修;所有病人髋臼旋转中心均得到了良好重建;HHS评分由术前的(47.51±5.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0±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5,P=0.010);SF-36生活质量评分术后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术后4.7年以再次翻修为研究终点的假体生存率为94.7%。ⅡB和ⅡC型骨缺损病人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金属钛网联合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用于伴有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早期临床效果良好,且对于Paprosky ⅡB和ⅡC型髋臼缺损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加自体骨屑植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68~82(78.89±3.32)岁;初次置换术后至翻修时间9~22(16.33±2.93)年。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截骨块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纳入研究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25.78±6.65)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长度16~21(18.89±1.32) cm。手术时间105~128(115.44±6.59) min;出血量240~285(267.44±13.77) ml。截骨块愈合时间12~18(15.61±1.75)周;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4~22(17.78±2.53)周。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7.11±5.04)分,完全负重活动时髋关节Harris评分(76.39±3.85)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2.22±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发生患肢短缩、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假体松动及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时,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需要术者对翻修术前、术中及术后恢复等各个时期做好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行髋臼原位重建及高髋关节中心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科行THA治疗Crowe Ⅱ、Ⅲ型DDH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Tonnis Ⅲ期)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臼重建方式分组:其中髋臼原位重建组17例,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arris评分、影像学假体松动率。结果 37例病人平均随访41个月(25~63个月)。髋臼原位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19±16) min、(413±36) ml,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2±21) min、(389±4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61,P=0.021;t=0.682,P=0.231)。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髋臼原位重建组中有2例少量植骨吸收,两组随访未见影像学假体松动。结论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髋臼原位重建更短,两种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DDH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均可显著恢复病人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mm,B组(10.3 ±4.4)mm,C组(6.8±2.5)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mm,B组(8.7±3.5)mm,C组(6.3±2.8)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mm,B组(9.6±4.0)mm,C组(6.6±2.6)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3,P<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均高于C组(P均<0.05)。全髋、半髋关节置换两种手术方式间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0,P=0.605)。3种不同术中测量方法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分别是C组 < B组 < A组,C组的准确性最高。。结论:股骨"肩对肩"的解剖定位标记法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中,可以简单、有效、准确的减少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HA患者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45~72(53.4±8.1)岁,股骨头坏死68例(左侧32例,右侧36例),其他原因导致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9~36(24.0±5.5)个月。分别采用小颈干角(127°)和大颈干角(135°)假体,每组42例,术后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双下肢长度测量,不同颈干角生物力学评估,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36(33.0±1.6)个月。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测量,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大颈干角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小颈干角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135°大颈干角组生活质量较127°小颈干角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大、小颈干角假体的THA均能较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但是大颈干角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方法治疗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资料,其中34例获得30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完整随访资料,男6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51岁;均为单侧手术,左侧16例,右侧18例。Crowe分型,Ⅱ型12例,Ⅲ型16例,Ⅳ型6例;所用假体除1例为混合型外,其余均为非骨水泥型。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以判断人工假体位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53个月,平均64.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23~56分,平均35.4分;末次随访时为82~95分,平均89分,其中优28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术后2~8个月,10例出现植骨块吸收。术后4例患者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遂均采用闭合复位,其中1例于复位后2个月再次发生脱位,再次采用闭合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另3例均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摔倒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1年随访时骨折已愈合,至末次随访时假体及内固定位置良好、骨折愈合良好,患髋功能良好。术后1年,1例患者因高血压颅内出血行保守治疗后关节置换侧偏瘫,关节失用。结论 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整体疗效满意,骨吸收是结构性植骨的一个自然过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疗效,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的学习曲线及其前后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行DAA-THA的105例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及白蛋白(albumin, ALB)差值、住院时间、术后假体位置(外展角、前倾角、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肢体长度差(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学习曲线,比较分析学习曲线前后病例的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个月。病人手术时间为(136.88±34.52) min,术中出血量为(248.43±131.44) ml,术后引流量为(233.07±122.35) ml,HGB差值为(27.16±11.01) g/L,ALB差值为(10.72±3.94) g/L,住院时间为(8.61±3.96) d。术后Harris评分为(79.82±5.95)分,前倾角为14.24°±5.62°,外展角为42.57°±7.25°,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为2.66°±1.59°,LLD为(5.11±3.82) mm。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假体安放位置、住院时间在完成54例DAA-THA后趋于稳定。以54例为界,分为前期组(54髋)和后期组(51髋)。DAA-THA后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外展角、股骨柄-髓腔轴线夹角小于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AA-THA前期组与后期组在术后引流量、HGB差值、ALB差值、前倾角、LLD、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假体脱位发生,DAA-THA后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THA学习曲线为54例左右,度过学习曲线后,DAA-THA手术技术在多方面更加稳定与成熟,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高假体安放的准确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优的术后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en B  Pei FX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1001-1005
目的 总结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和功能障碍的经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2年 4月 ,对 96例 112髋 (双侧 16例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 ,半脱位 73髋 ,低位脱位 18髋 ,高位脱位 2 1髋。髋臼侧均采用真臼位置重建 ,其中骨水泥固定 16髋 ,非骨水泥固定 96髋 ,植骨 11髋 ;采用常规置换 83髋 ;磨削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 7髋 ;髋臼外上缘自体股骨头植骨加深髋臼后 ,安置小号髋臼假体 2髋。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发生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 ,患肢长度平均延长 1 7cm。随访 85例 98髋 ,平均随访 3 5年 ,关节疼痛缓解 ,活动功能满意 ,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 33 9分恢复到平均 89 3分 ,无假体松动和翻修病例。X线片显示 ,关节假体位置正常 ,人工髋臼的平均外展角4 4° ,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 96 6 % ,金属臼杯与宿主髋臼之间未见透光线 ;11髋髋臼侧植骨病例中 ,植骨块与宿主骨愈合良好 ,未见骨吸收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方法 ;术前应充分考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发及继发性病理改变 ,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