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Herbert组(21例)和关节镜组(21例)。Herbert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7~78岁,平均51.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摔伤18例。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24~79岁,平均46.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例,摔伤19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评分和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 9个月。Herbert组与关节镜组出血量[(125. 7±36. 1) m L vs.(22. 2±9. 1) m L]、手术时间[(75. 1±19. 9) min vs.(64. 7±14. 3) min]、切口长度[(5. 1±0. 7) cm vs.(3. 0±0. 9) cm]、住院时间[(8. 4±2. 3) d vs.(4. 3±1. 5) d]、骨折愈合时间[(37. 7±8. 6) d vs.(31. 0±6. 3) d]、VAS评分[(1. 9±0. 9)分vs.(1. 3±0. 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erbert组ASES评分(71. 6±12. 5)分、Constant评分(68. 4±13. 6)分低于关节镜组(80. 5±10. 2)分、(79. 7±12. 5)分(P 0. 05),Herbert组并发症发生率14. 2%高于关节镜组4. 7%,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117. 0±21. 3)°、外展(76. 4±11. 0)°、外旋(34. 1±7. 8)°、内旋(68. 7±8. 4)°、后伸(31. 1±7. 8)°,均明显优于Herbert组(100. 9±18. 1)°、(69. 9±6. 8)°、(27. 0±9. 0)°、(59. 2±13. 4)°、(27. 6±8. 5)°(P 0. 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效果好,与Herbert钉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好、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联合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分为对照组30例和康复组36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 77±15. 1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23±1. 14) d;两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15例。康复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 30±15. 60)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43±1. 19) d;两部分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髓内钉治疗、常规术后治疗,康复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系统的康复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自我锻炼。观察术后1d、3d、7d、2周、4周的VAS评分,治疗12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外展外旋角度、骨折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1、3、7d、2、4周的VA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 9±0. 7)分vs.(4. 0±0. 6)分、(3. 0±0. 7)分vs.(3. 5±0. 8)分、(2. 4±0. 6)分vs.(2. 7±0. 5)分、(1. 7±0. 6)分vs.(2. 2±0. 7)分、(1. 4±0. 6)分vs.(1. 8±0. 5)分、(10. 0±0. 9)周vs.(10. 8±1. 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角、体侧外旋角、外展外旋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 3±5. 5)分vs.(77. 8±5. 7)分、(133. 9±7. 8)°vs.(127. 2±5. 7)°、(31. 5±3. 1)°vs.(28. 5±2. 8)°、(28. 0±2. 8)°vs.(25. 4±3.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创口感染、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折断、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早期系统康复联合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有效减轻肩关节术后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带锁髓内钉(L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治疗83例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采用LCP治疗52例,采用LMN治疗31例。LCP组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73.8±8.2)岁;LMN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74.1±7.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临床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骨性愈合时间[(14.1±1.8)周vs.(13.9±2.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80.3±5.4)mL vs.(96.3±9.5)mL]、手术时间[(137.9±5.6)min vs.(108.6±8.6)min]和术后住院时间[(7.6±1.8)d vs.(4.2±1.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在术后3个月[(57.2±3.8)分vs.(65.3±3.3)分]、6个月[(69.5±3.8)分vs.(74.4±4.4)分]、12个月[(81.1±3.5)分vs.(84.1±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6%vs. 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LC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LMN治疗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9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26例,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65~84岁,平均72.5岁;致伤原因:摔伤61例,道路交通伤65例.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3例.研究组行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常规X线透视引导下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度、再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迁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尿路感染等).结果 研究组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11.1±1.2)d vs.(12.5±1.0)d、(29.5±7.5)min vs.(52.4±7.5)min、(76.5±6.5)mL vs.(99.5±5.5)mL、(21.4±3.7)s vs.(28.5±5.5)s、(5.3±1.9)次vs.(6.5±1.5)次,P<0.05];研究组再次手术率及移位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s.11%、2%vs.8%,P>0.05);研究组术后空心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度正位、侧位均低于对照组[(5.0±1.4)°vs.(7.8±1.5)°、[(5.4±1.7)°vs.(8.6±1.4)°,P<0.05];研究组术后 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6±7.5)分vs.(46.2±8.2)分、(63.5±7.5)分vs.(58.5±6.8)分、(75.2±6.5)分vs.(70.2±5.2)分、(87.1±6.3)分 vs.(84.9±6.4)分,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vs.16%,P<0.05).结论 数字化O臂导航三维成像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r plate,LCP)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6~72岁,平均56.4岁。21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肩峰下三角肌入路MIPPO治疗10例(MIPPO组),采用传统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即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内VAS评分、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切口长度较ORIF组短[(7.23±0.54)cm vs.(14.45±1.56)cm],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ORIF组低[(30.14±10.24)mL vs.(100.51±12.45)mL、(80.20±14.38)mL vs.(100.68±20.47)mL、(2.40±0.76)分vs.(4.17±1.21)分],术后3个月,MIPPO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ORIF组高[(79.34±6.17)分vs.(60.63±5.0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感染。结论 MIPPO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伤口小、失血量少、疼痛轻,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有其应用指征,其风险主要是腋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7.
刘浩  王锋  郑晓晖  涂致远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28-832,843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与非手术治疗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7月武警福建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65岁及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均为跌倒、撞击、道路交通伤等直接传导暴力所致.根据治疗医师建议和患者选择,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48例,男性10例,女性38例;年龄65~81岁,平均71.2岁;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非手术组46例,男性11例,女性35例;年龄65~87岁,平均72.8岁;采用非手术治疗.采用牛津肩关节功能评分(OSS)、Constant-Murley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运动范围以及并发症病例数量评价两组治疗后6、12、18、24和30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至少30个月随访.临床随访过程发现手术组1例伤口感染,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3例因近端螺钉进入关节而致置入失败,进行二次手术并更换螺钉;非手术组无并发症,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17).两组各随访点间的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OSS、Con-stant-Murley评分和VAS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小幅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均获得稳定满意的肩关节功能和可接受的疼痛.随访期间,手术组外旋明显大于非手术组[治疗后6个月(49.4±4.9)°vs.(41.6±4.7)°;治疗后 12个月(56.7±5.2)°vs.(45.4±4.6)°;治疗后 18个月(60.4±5.8)°vs.(47.9±4.3)°;治疗后24个月(63.3±5.6)° vs.(49.0±4.7)°;治疗后30个月(64.4±5.9)° vs.(50.1±4.6)°.P<0.05],但在前屈、后伸、内旋、外展和内收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65岁以上老年Neer2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Multi Loc髓内钉、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9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髓内钉组(n=49,给予闭合复位Multi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钢板组(n=50,给予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至术后24h的血红蛋白变化和术后24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愈合时间、Δ颈干角、前屈上举角度、外旋和外展角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55. 48±32. 60) mL,手术时间为(113. 15±26. 09) min,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量为(20. 38±7. 12) g/L,术后24h的VAS评分为(2. 48±0. 46)分,均少于钢板组[(289. 52±50. 32) mL、(158. 59±23. 71) min、(12. 45±4. 83) g/L和(3. 14±0. 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1. 05±2. 61)周,短于钢板组的(15. 70±3. 21)周,髓内钉组患者的Δ颈干角为(3. 30±0. 97)°,小于钢板组的(4. 41±1. 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前屈上举、外旋和外展角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156. 04±14. 12)°vs.(160. 63±17. 76)°、(34. 75±8. 24)°vs.(32. 12±7. 05)°、(111. 37±18. 70)°vs.(113. 44±14. 21)°、(73. 02±16. 15)分vs.(69. 20±15. 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 00%vs. 8. 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Muhiloc髓内钉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防止术后颈干角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9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和螺钉组,每组47例。微型钢板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51. 3±11. 2)岁;螺钉组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50. 0±11. 3)岁。两组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和运动损伤。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微型钢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1. 7±14. 3) min、术中出血量(56. 1±15. 2) mL均多于螺钉组[(73. 8±12. 1) min、(48. 1±12. 6) mL],住院时间(12. 5±3. 1) d、骨折愈合时间(32. 4±5. 9) d均少于螺钉组[(14. 9±3. 9) d、(37. 6±6. 1) d](P 0. 05);微型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 38%,低于螺钉组的21. 28%(P 0. 05),微型钢板组手术优良率为87. 23%,高于螺钉组的66. 96%(P 0. 05)。微型钢板组患者的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和总分均高于螺钉组(P 0. 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均可用于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但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安全性更好,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手术效果优良率和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疗组46例(锁定钢板组)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组46例(传统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6~68岁,平均62. 8岁;传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66岁,平均61. 7岁。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对比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吡啶啉(PY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93. 48%,显著高于传统组73.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肱骨头内翻角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16. 56±42. 73) mL vs.(427. 31±67. 32) mL、(2. 76±0. 59)°vs.(4. 59±1. 1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86. 18±11. 42) d vs.(97. 88±13. 89) d、(9. 43±1. 33) d vs.(12. 78±2. 45) d、(3. 45±0. 52)周vs.(4. 68±0. 7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PINP、BGP、BALP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5. 87±10. 42) ng/mL vs.(79. 68±8. 94) ng/mL、(9. 12±1. 0)μg/L vs.(6. 37±0. 86)μg/L、(75. 39±8. 97) IU/L vs.(67. 87±7. 66) IU/L]。PYD、CTX、TRAP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5. 92±3. 14) U/L vs.(32. 58±5. 94) U/L、(4. 63±0. 52) ng/mL vs.(8. 14±0. 76) ng/mL、(1. 33±0. 15) U/L vs.(3. 28±0. 4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折端愈合,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穿刺植骨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前VAS评分[(6.782±1.821)%vs.(6.827±1.762)%]、术前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57.658±23.645)%vs.(58.162±24.852)%]、术前伤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88.645±8.624)%vs.(87.927±7.848)%]、术前后凸Cobb角[(28.665±4.824)°vs.(29.134±5.508)°]、手术时间[(135.675±23.318)min vs.(130.731±21.761)min]、术中出血量[(456.214±63.525)m L vs.(461.532±60.753)m L]、术后引流量[(43.847±16.358)m L vs.(42.971±15.523)m L]、住院时间[(10.878±2.148)d vs.(11.323±2.512)d]、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0.184±0.263 vs.0.195±0.325)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463±0.652 vs.2.624±0.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末次随访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98.083±1.635)%vs.(93.157±2.019)%、后缘高度百分比[(98.504±2.572)%vs.(96.248±4.824)%]和后凸Cobb角[(3.623±2.563)°vs.(7.626±3.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Denis B型、D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B型椎体爆裂骨折,可较好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矫正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6例;年龄30~58岁[(40.2±10.5)岁]。左肩5例, 右肩9例。肱骨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均属于撕脱型, 采用肩关节镜下平衡点压配交叉缝线桥技术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 评估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肩关节MRI, 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主动外展角度、体侧主动外旋角度、体侧主动内旋水平);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2.5±0.8)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0±10.5)min、(20.0±3.8)ml。术后1周及3、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肩关节MRI T1像示局部均匀高信号, 提示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00例,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21~61岁,平均38. 8岁;道路交通伤53例,碾压伤37例,高处坠落伤1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B组给予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换药次数、创面感染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优良率以及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B组换药次数[(2. 05±0. 61)次vs.(6. 46±1. 68)次]、创面感染发生率(6. 00%vs. 24. 00%)和创面愈合时间[(17. 42±2. 48) d vs.(26. 15±3. 05) d]、住院时间[(21. 75±2. 79) d vs.(28. 45±3. 48) d]、骨折愈合时间[(5. 98±0. 63)个月vs.(6. 74±0. 75)个月]明显低于A组,B组愈合优良率(96. 00%vs. 80. 00%)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和B组治疗后VAS评分[(1. 85±0. 35)分、(1. 02±0. 2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4. 62±0. 51)分、(4. 65±0. 53)分],但B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可有效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缓解疼痛症状及提高创面、骨折愈合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治疗的难点及改良方法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8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收治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2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12例.改良组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6岁,平均48.5岁;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1~68岁,平均47.1岁.改良组采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环抱支撑解剖钢板进行显露复位固定,对照组采用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普通L形钢板进行复位固定,术后定期复查,指导膝关节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未次随访的Rasmussen放射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功能评分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改良组(42.92±15.44)mL与对照组(51.25±14.6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51.00±6.80)min vs.(63.58±7.79)min、骨折愈合时间[(10.75±1.48)周vs.(12.75±1.96)周]、末次随访的膝关节Rasmussen评分[(17.08±2.11)分vs.(12.58±4.38)分]和HSS评分[(88.42±7.69)分vs.(74.83±13.2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膝关节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改良组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4例,良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头上方入路联合自制环抱支撑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具有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_(13)~L_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_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1.29±0.48)°]、后伸[(1.13±0.34)°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PHILOS钢板和髓内钉治疗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HILOS钢板和髓内钉治疗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2012年9月—2016年10月余姚市中医医院共手术治疗Neer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70例。其中37例采用PHILOS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4.5个月(6~30个月),33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7~2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发症例数及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50.2±9.8)min、(150.0±20.4)m L]方面均较PHILOS钢板组[(70.9±10.5)min、(300.0±30.6)m L]有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例数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ILOS钢板和髓内钉组在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例数方面无差异,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后者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9岁;致伤原因:扭伤40例,道路交通伤31例,跌伤9例.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前后螺钉组(42例)和后前螺钉组(38例).前后螺钉组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后前螺钉组经后外侧入路直接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采用踝关节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前后螺钉组的手术时间[(50.4±9.6)min]短于后前螺钉组[(68.5±12.8)min],P<0.05.两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13.1±1.4)周vs.(12.6±1.3)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12.5±1.6)周vs.(11.8±1.6)周],P>0.05.前后螺钉组的Bur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76.2%,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前后螺钉组的AOFAS分别为(75.4±13.1)分和(80.6±9.4)分,均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0.9±11.0)分和(88.2±10.9)分,P<0.05.结论 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手术时间较短,但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钢板与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甘肃省天水市四零七医院脊柱关节科治疗的66例后踝骨折患者。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21~63岁,平均39.6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钢板内固定33例(钢板组)和螺钉内固定33例(螺钉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患者获得随访:钢板组(24.7±11.3)个月,螺钉组(23.8±10.3)个月(t=0.338,P=0.736);手术时间:钢板组(77.8±13.9)min,螺钉组(67.8±14.6) min(t=2.850,P=0.006);术后住院时间:钢板组(6.6±1.7) d,螺钉组(6.4±1.8) d(t=0.464,P=0.644);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钢板组(9.2±2.1)周,螺钉组(10.8±2.2)周(t=3.022,P=0.004);骨折愈合时间:钢板组(11.6±2.7)周,螺钉组(12.5±2.9)周(t=1.304,P=0.197)。术后6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89.5±6.5)分,螺钉组(82.3±6.4)分(t=5.731,P<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钢板组(91.4±6.3)分,螺钉组(91.3±6.7)分(t=0.0623,P=0.950);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19.4±3.5)°、(38.6±5.7)°、(19.8±3.7)°、(24.7±4.4)°,螺钉组(17.2±4.6)°、(35.2±4.8)°、(17.2±3.2)°、(22.1±5.3)°;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范围:钢板组(20.3±4.3)°、(40.3±5.5)°、(21.2±3.5)°、(26.2±4.2)°,螺钉组(19.8±4.3)°、(41.3±5.5)°、(20.8±3.5)°、(26.8±4.2)°。两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后踝骨折,采用钢板或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采用钢板固定,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活动,早期(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更优,而螺钉固定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