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2~70岁,平均5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8例,道路交通伤3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49例)和L形入路组(37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L形入路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及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34.15±6.98)mLvs.(52.35±8.01)mL、切口长度[(5.23±0.61)cm vs.(11.24±2.34)cm少于 L形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60.24±5.35)min vs.(73.64±9.02)min、切 口愈合时间[(9.24±2.35)dvs.(13.24±4.63)d、术后住院时间[(7.45±2.83)dvs.(10.47±4.59)d短于L形入路组(P<0.05).微创组术后末次随访显示: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72.45±7.15)分vs.(67.24±6.49)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高于L形入路组[(73.56±7.04)分vs.(68.02±6.75)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L形入路组[(0.95±0.11)分vs.(2.01±0.35)分,P<0.05;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与L形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入路组(4.08%vs.18.92%,P<0.05).结论 与传统入路比较,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可减少手术创伤,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3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外侧L形切口,术中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优良率为87.1%。结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05例,男性67例,女性38例;年龄23~59岁,平均36.5岁;SandersⅢ型58例,Ⅳ型4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组(55例)和常规组(50例),3D组行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常规组行常规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Bohler角和Gissane角。结果 3D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52.24±6.37) min vs.(61.96±8.86) min、(22.84±2.76) mL vs.(28.51±5.6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住院时间及X线片透视次数少于常规组[(11.42±4.35)d vs.(12.83±5.95)d、(4.23±1.34)次vs.(4.54±1.44)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优良率90.91%高于常规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及Bohler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3D组并发症发生率10.91%低于常规组18.0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疗组46例(锁定钢板组)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组46例(传统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6~68岁,平均62. 8岁;传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66岁,平均61. 7岁。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对比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吡啶啉(PY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93. 48%,显著高于传统组73.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肱骨头内翻角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16. 56±42. 73) mL vs.(427. 31±67. 32) mL、(2. 76±0. 59)°vs.(4. 59±1. 1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86. 18±11. 42) d vs.(97. 88±13. 89) d、(9. 43±1. 33) d vs.(12. 78±2. 45) d、(3. 45±0. 52)周vs.(4. 68±0. 7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PINP、BGP、BALP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5. 87±10. 42) ng/mL vs.(79. 68±8. 94) ng/mL、(9. 12±1. 0)μg/L vs.(6. 37±0. 86)μg/L、(75. 39±8. 97) IU/L vs.(67. 87±7. 66) IU/L]。PYD、CTX、TRAP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5. 92±3. 14) U/L vs.(32. 58±5. 94) U/L、(4. 63±0. 52) ng/mL vs.(8. 14±0. 76) ng/mL、(1. 33±0. 15) U/L vs.(3. 28±0. 4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折端愈合,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对31例跟骨骨折采用撬拨复位加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7.1%,该手术有利于跟骨的复位,和Bó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侧B型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例单侧B型颧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62岁[(38.7±11.3)岁]。17例采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美容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导航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下测量定位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口选择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2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23~71岁,平均42.8岁。其中道路交通伤32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6例,砸伤6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比较选择手术切口时应用CT下测量定位法(n=27)与传统定位法(n=25)两组手术预设切口准确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降低,CT下测量定位法较传统定位法能够提高手术的预设切口准确率、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下测量定位对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切口选择的作用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floating ankle" is an underappreciated pattern of injury that results from violent trauma and/or blast injuries in military personnel.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tact ankle mortise with a distal tibia fracture and an ipsilateral foot fracture, creating instability around the ankle. This pattern of injury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military boot, which both protects the foot from immediate amputation or further injury and renders the distal tibia susceptible to fracture at the boot top. Four patients with open floating ankle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thin-pin circular fixation with good results. Two patients required bone transport for segmental loss. All patients are ambulatory without assistance or bracing. Thin-pin external fixation is a reasonable approach to this complex injury pattern,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marked soft tissue compromise with or without segmen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联合跟腱前外侧纵向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8例(38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21足),女17例(17足);年龄21~53岁[(33.7 ±6.2)岁].依据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切口细克氏针加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直切口细克氏针加改良张力带治疗65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时间、X线片关节面平整程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5.5 d,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93.8%。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创伤小、固定牢固、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神经功能损害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成效以及安全性,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积累循证经验。方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厚街医院骨科与光明人民医院脊柱科2014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手术组(经后路减压)和微创手术组(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每组各38例。记录两组患者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2d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其转归结局,包括骨性愈合、固定松动、固定断裂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肌肉剥离长度短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开放手术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手术组固定松动、固定断裂及神经功能恢复Ⅱ级的比例均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后正中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能提高手术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经腹和左胸腹联合切口是贲门癌切除术常用的两种路径.为研究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180例贲门癌患者,选用改进的腹部切口与左胸腹联合切口两种路径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