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评估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影像学资料,根据螺旋CT检查后24 h内是否发生休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34例)和稳定组(2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心率、ISS评分、血pH值、血乳酸(Lac)及碱剩余(BE)等指标,并测量增强螺旋CT影像中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腹部大血管的直径及增强早期和延迟期CT值. 结果 休克组ISS评分及Lac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BE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休克组下腔静脉存在变形塌陷征象,在4个腹部层面最小直径均小于稳定组(P<0.01).CT增强早期,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CT值为(133.2±32.4) HU,低于稳定组的(186.3±23.3) HU(P <0.05);下腔静脉肝脏上缘层面CT值为(133.4±20.3) HU,显著高于稳定组的(112.0±21.9) HU(P <0.01).而增强延迟期各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部分增强螺旋CT腹部血管低灌注征象对严重创伤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搏输出量变异(SVV)指导机械通气下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2005年5月-2008年8月在浙江医院ICU住院的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和SVV组.CVP组治疗目标为CVP≥12mmHg;SVV组根据功能性血流动力学变化给予液体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入选时的APACHE Ⅱ、SOFA、MODS评分、24h总输液量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记录液体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ScvO2水平;记录SW组患者液体治疗前后的心排指数(C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容量指数(EVLWI)及SVV等参数;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28d死亡率.结果 SVV组2例患者在入组后因并发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被剔除,两组入选时的各种指标及28d死亡率(CVP组47.6%,SVV组31.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VP组治疗后HR、MAP、CVP值明显增加(PKO.05或P0.05);SVV组治疗后ScvO2、MAP、CVP明显增加(P<0.01),但HR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SW组的血浆BNP水平[256.0(78.0~510.0)pg/ml]低于CVP组[437.0(279.5~1 055.0)pg/ml,P=0.034)].亚组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SVV组液体治疗后SVV值下降,CI、ITBVI、EVLW增加(P<0.05或P<0.01).SVRI无明显变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液体治疗前SVV值与心排指数变化值(△CI)显著相关(r=0.624,P=0.040),CVP与△CI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 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SVV指导机械通气状态下老年脓毒症患者对液体治疗较传统指标CVP更安全、有效,SVV可作为机械通气状态的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液体治疗时心脏对液体反应性的预测指标来优化液体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猪七氟醚摄取量变化,为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使用七氟醚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选取10只雄性巴马香猪,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创伤合并35%失血量组(休克组)各5只.采用容量控制性失血方法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创伤后10min内匀速放出35%全身血容量,对照组不创伤不放血.使...  相似文献   

4.
邓淑萍  邱红  王斌  董芳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0):771-774,780
目的 探索重症创伤患者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危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244例,分析患者伤后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88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伤后至入ICU时间,入院24h内实验室指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ICU住院时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重症创伤患者早期发生死亡的能力.结果 56例死亡,全因病死率22.9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创伤后休克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更早入ICU[(1.71±1.15)h vs.(2.78±2.41)h],ISS、APACHEⅡ评分更高[(23.35±3.41)分vs.(17.71±4.07)分、(32.18±7.50)分vs.(17.86±12.61)分],ICU住院时间更短[(3.79±4.60)d vs.(6.78±5.65)d,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24h内血乳酸(Lac)水平更高[(9.63±5.81)mmol/L vs.(3.95±2.89)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更高,分别为[(28.65±32.28)s vs.(13.57±11.55)s]、[(72.99±62.44)s vs.(27.47±17.36)s],D-二聚体(D-D)水平更高[88.23(66.75,107.12)mg/L vs.21.63(16.89,31.67)mg/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1.69±0.70)g/L vs.(2.42±0.89)g/L].重症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率18.03%,死亡组发生TIC显著高于存活组[(64.29%vs.4.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患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925,95%CI分别为(0.806、0.914)、(0.857、0.993),Lac最佳临界为3.7mmol/L,APACHEⅡ评分最佳临界值为25分.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患者,Lac水平≥3.7mmol/L及APACHEⅡ评分≥25分对1周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8年5月-11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10例,烧伤面积82.5%±15.7%,均在入院后3d内即行手术切痂,分别于休克期和围术期采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项目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LWI),其中休克期监测6例次,围术期监测10例次.结果 所有导管均留置成功,留置时间3.0±0.4d,导管尖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未发生导管并发症.患者烧伤后CI、CFI、ITBI均低于正常水平,SVRI高于正常水平,而后随着液体复苏的进行,36h后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MAP和EVLW无明显变化(P>0.05).在围术期,经过严密的心肺容量监护,所有患者在休克期及感染期切痂过程中,除SVRI在切痂后显著降低、CFI在切痂后明显升高(P<0.05)外,余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平稳.结论 采用PiCCO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休克期和围术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有效协助液体复苏及维护围术期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呼气末及吸气末流速对评估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7月—2019年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需要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的创伤合并休克患者60例,根据液体复苏后是否具有容量反应性(VR)且扩容前后心输出量(CO)变化是否≥15%将患者分为有反应(VR+组)及无反应(VR-组),各30例。VR+组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18~86岁,平均46.9岁。VR-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8~90岁,平均46.1岁;采用迈瑞M9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取右颈总动脉长轴方向上测量两组患者呼气末最大血流速度(ex-Vmax)、吸气末最大血流速度(in-Vmax)与呼气末平均血流流速(ex-TAmax)、吸气末平均血流流速(in-TAmax),并计算出各自的变异度值:颈总动脉吸呼气末最大血流速度变异度(△Vmax)、吸呼气末平均血流速度变异度(△TAmax),分析不同组别上述数值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上各项指标在容量反应性评估方面的价...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休克病人的容量复苏与间隙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衡江  刘怀琼 《人民军医》1999,42(5):269-271
严重创伤或失血性休克病人经过容量复苏后,常在数天内出现以肢体和躯干为主的全身性水肿,这一现象被称为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alsyndrome,CS)。1 发生机制1.1 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1.1.1 细胞外液容量增多 正常人的总血容量约有70%在静脉系统。创伤性休克复苏后常发生血容量超负荷,因此,有大量的体液积存在静脉系统,使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液体容易逸出血管外到间质间隙,而从间质返回血管内的液体量减少。特别是在休克早期复苏时,使用过量的晶体溶液或者是胶体溶液,使大量水分或胶体积聚在间质间隙中而导致间隙综合征。1.1.2 毛细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Meta分析方法研究75 g/L氯化钠(NaCl)溶液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EBSCO数据库,根据制定的入选标准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选定的RCT提取和分析患者的血压、血红蛋白、血钠和病死率等指标,以等渗晶体液为参照评价75 g/L氯化钠溶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Review Manager 5.0.25分析提取的相关数据. 结果 共有6篇RCT符合入选标准.分析表明75 g/L氯化钠溶液相对于等渗晶体液可以早期、快速提升血压(标准差=6.23,95%CI 2.78~9.69,P<0.01),同时可以造成血红蛋白含量的下降(标准差=-6.11,95%CI -8.25~ -3.96,P<0.01);75 g/L氯化钠溶液产生的短期高渗状态总体上是有效和安全的(标准差=7.97,95% CI 7.55~ 8.38,P<0.01);75 g/L氯化钠溶液组与等渗晶体液组比较,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率=0.96,95% CI0.84 ~1.10,P>0.05). 结论 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使用小容量75 g/L氯化钠溶液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心肌细胞Ca2+浓度及膜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心肌细胞Ca2 浓度及其膜电位的变化.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成休克高渗复苏组(HE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建立休克模型,按7个时相(休克前、休克、复苏后5、15、30、60、90min)处死大鼠.取心室肌细胞培养传代,用Fluo-4/AM为游离钙荧光探针、JC-1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不同时相心肌细胞Ca2 浓度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HES组在休克、复苏后5、15、30min各时间点心肌细胞Ca2 浓度较休克前明显升高,其膜电位较休克前显著降低(P<0.01);在复苏后60、90min心肌细胞Ca2 浓度及线粒体膜电位与休克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NS组在休克、复苏后各个时相与休克前比较心肌细胞Ca2 浓度均明显升高,其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复苏后各时间点与休克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SE组和NS组在休克后60、90min心肌细胞Ca2 浓度及其膜电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诱发大鼠心肌细胞Ca2 浓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障碍;高渗盐溶液不但可改善低血容量休克时心肌细胞Ca2 浓度,而且能有效地稳定其线粒体膜电位;而生理盐水对心肌细胞Ca2 浓度及其膜电位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