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2005年所进行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6个病灶)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2例,男性4例,3个病灶位于桥脑,2个病灶位于中脑,1个病灶位于桥脑中脑结合部。通过Karnofsky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分别对患者的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颅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价。结果:6个病灶全部切除,对5例病人进行随访,1例死亡,随访时间10—86个月(平均34个月)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通过手术前后的Kamofsky评分5例病人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无明显变化,1例手术后两天死亡,手术后运动系统损害的改善明显,感觉系统和颅神经的改善不明显。结论:1.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预防海绵状血管瘤的再出血。2.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愈后。方法 手术切除1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6例,男1例,共8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桥脑,1个位于延髓,1个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部肿瘤采用经四脑室底入路,中脑部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并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病灶精确定位。结果 病灶均作全切除,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4个月和3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中脑病变患者术后病情加重,病理检查提示该患者除海绵状血管瘤外,还伴有少枝胶质瘤1级,经平均42个月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微侵袭技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根据其病灶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脑干血管瘤原发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肿瘤压迫症状、共济失调、偏瘫、吞咽困难等基本消失,除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新症状,余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手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外科治疗,病灶给予全切。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比术前明显改善;2例术后神经功能缺失进一步加重,但在术后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3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平均38个月随访,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接近脑干表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掌握适当手术指征和微创技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介绍一种完整摘除手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在手术显微镜(放大10倍)下进行,术中可清楚确认瘤体边界,利用显微手术器械游离、切除瘤体,将瘤体完整摘除。结果临床应用6例,手指切口皮肤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手指感觉、外形正常,肿瘤无复发。结论此方法创伤小,既能完整、彻底摘除瘤体,又保护瘤体周围指固有神经、动脉免受手术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行显微外科手术,对照组行开放式手术,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水平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优于开放式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系统回顾性分析14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结果14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髓内型11例,髓外硬膜下型2例,硬膜外型1例。血管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9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高,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神经导航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全切病灶10例,次全切2例。长期随访9例(75%)患者病情改善明显,其中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三叉神经麻痹以及后组颅神经麻痹等症状改善明显,而展神经功能障碍、面瘫及位听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不佳。结论:掌握适当手术指征和微侵袭技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CA的临床和CT、MRI及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脑内型CA 48例,脑外型CA 9例.结果 脑内型CA的CT平扫表现为混杂颗粒状较高密度,MRI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内型CA 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脑外型CA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DSA检查可见肿瘤染色.结论 脑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各有特征性,综合CT、MRI以及DSA所见有助于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病灶 数134个)伽玛刀治疗后的颅内CA病例。结果:平均随访43个月,无患者死亡,1人再手术,83%癫痫患者症状改善或 消失,44%的患者病灶体积缩小(59/134),病灶再出血者7例,年出血率1.6%,11.5%患者出现脑水肿(14/122),经治疗 后均明显好转。结论:伽玛刀是治疗颅内CA的安全手段,对患者的癫痫症状改善较明显;海绵窦区CA建议首选伽玛 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NBCA胶栓塞切除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BCA胶栓塞切除25例为实验组,常规方法切除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全切率、出血率、脑水肿、清醒时间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全部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NBCA胶栓塞可以显著提高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NBCA胶栓塞切除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BCA胶栓塞切除25例为实验组,常规方法切除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全切率、出血率、脑水肿、清醒时间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全部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NBCA胶栓塞可以显著提高复杂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海绵窦外侧壁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海绵窦(CS)外侧壁手术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CS外侧壁结构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①60% CS外侧壁的深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② Parkinson三角的内侧边长(13.28±3.77) mm,外侧边长(15.19±3.84) mm,底边长(5.52±1.06) mm;Mullan三角的内侧边长(15.09±4.12) mm,外侧边长(10.91±2.03 )mm,底边长(8.81±2.38) mm; 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分三型:直型、凸型和交叉型.结论①CS外侧壁深层不完整除与表腔形成有关外,可能与穿行神经间距亦有关;②选择CS外侧壁入路时Parkinson三角最常用,在CS前半部可联合应用Mullan三角;③滑车神经CS段行程形状类型的不同可影响Parkinson三角的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