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并作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采用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及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据家属称是死于脑梗死).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2.7)mm(P<0.05).LVEF术前为0.35±0.05,术后为0.48±0.13(P<0.01).心功能(NYHA)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出量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 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3例左心室室壁瘤,在全麻下行闭式折叠缝合术2例,标准线性修补术24例,心室内补片成形术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68.7±10.6mm缩小到术后62.2±9.7m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2.5±0.8级提高到1.6±0.6级,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并发症:低心排5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肺部并发症3例,脑梗死1例。术后死亡3例,2例死于重度低心排,1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结论标准线性修补术和心室内补片成形术手术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同期完全再血管化可以提高手术远期效果。对于LVEF低下患者植入IABP可预防低心排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22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二尖瓣病变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和室壁瘤切除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移植旁路血管1~3支/例。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其余20例均痊愈出院。5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IABP使用8例,使用时间(61.5±17.2) h。术后血胸再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19例,1例失访,1例术后2年猝死。随访显示术后2周、术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及二尖瓣病变患者实行心室腔、血管、瓣膜的全面的外科处理,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 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栓3例、二尖瓣成形1例;内荷包环缩+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4 例,包括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结果 全组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3~168 min,平均(97±39)min;呼吸机使用时间8~50 h,平均(21±14)h。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为43%(6/14);远端没搭桥1例;搭桥1根2例,搭桥2根5例,搭桥3根5例,搭桥4根1例。其中,乳内动脉桥3根,桡动脉桥2根,大隐静脉桥25 根。术后1 例因引流物较多而行2 次开胸。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低温室颤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0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997年11月~2004年12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6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8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71±8.27)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3例,合并高血压54例,糖尿病39例,脑梗死病史9例,左室室壁瘤1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2例。超声心动图测左室射血分数(53.7±8.6)%(67%~35%);<50%13例,其中<40%3例。全组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76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脉搭桥手术30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26支,静脉桥334支。围术期并发症:低心排7例,肺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4例。围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3.8%。结论准确的适应症选择、手术,以及适当的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硬膜外麻醉下清醒病人的心脏瓣膜替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高位胸段硬膜外麻醉下对4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的患者行心脏瓣膜替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均无气管内插管,所有病人在手术前晚行硬膜外置管。结果:行主动脉瓣替换术3例、二尖瓣替换术1例。冠状动脉搭桥9支(2支桥3例,3支桥1例)。无手术死亡或术中转为全身麻醉病例,术后在外科监护室和病房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0.6±8.4)h和(3.5±2.3)d。结论:本组的早期经验提示硬膜外麻醉下清醒病人的心脏瓣膜替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避免了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从而避免了全身麻醉对身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同期行二尖瓣成形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04例病人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6例,左主干病变7例,双支病变40例,三支病变58例。合并室壁瘤7例,室间隔穿孔4例,主动脉瓣病变7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手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三尖瓣成形手术26例,室壁瘤切除3例,室间隔穿孔修补4例,冲洗射频迷宫消除房颤术1例。冠状动脉搭桥平均(3.33±1.5)支(1-6支)。结果:死亡1例(0.96%),术后随访二尖瓣返流0-Ⅰ级78例(75%),Ⅱ级23例(22.1%),Ⅲ级3例(2.9%)。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二尖瓣成形手术效果良好,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15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锋  郝嘉  陈林  钟前进  陈柏成  肖颖彬 《重庆医学》2006,35(23):2136-2137
目的 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1996年9月~2006年7月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53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82.0±8.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5±0.17;心功能Ⅲ级132例,Ⅳ级21例,二尖瓣置换39例,主动脉瓣置换51例,双瓣置换术63例.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心衰、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8例,占18.3%,术后早期死亡7例,占4.5%.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呼衰和室性心律失常,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心室的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期处理室壁瘤和瓣膜病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对9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或(和)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室成形术及瓣膜置换(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心功能。32例室壁瘤均采用Dor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6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移植旁路血管2-4支/例。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2.1%),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他93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6例,随访(50.6±19.2)月,死亡2例,失访7例。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3.05±0.55)级改善到术后早期(1.73±0.65)级、远期(1.61±0.67)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46.75±8.32)%提高到术后早期(55.09±6.72)%、远期(55.86±6.94)%。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60.53±8.14)mm减小至术后早期(52.79±6.61)mm、远期(54.37±6.23)mm,以上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左心室腔、冠脉血管及瓣膜病变的同期干预能较好的改善心功能,近远期疗效显著,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外科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芮志良  俞珊  高峰  刘晓飞  江龙 《北京医学》2000,22(6):330-332
目的 完善左室室壁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2 8例左室室壁瘤病人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室壁瘤心外折迭术 1例 ,室壁瘤切除后三明治缝合术 2 0例 ,心腔内成形术 7例。所有病例术中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人均搭桥 3.1± 1.2支。其中左室壁激光心肌再血管化 15例 ,人均打孔 2 9.8± 9.5个。结果  2 7例手术成功 ,手术死亡 1例 ,术后低心排 5例。心绞痛明显缓解 ,心功能得以改善。结论 左室重建 ,冠脉搭桥和激光打孔并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2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采用瓣叶切除修复、瓣裂修复、交界缝合、腱索缩短、双孔二尖瓣成形、人工瓣环植入。手术前、后应用食道内超声心动图判断二尖瓣反流的原因和部位及手术治疗效果,术中采用左室注水加压试验初步判断二尖瓣成形的效果。术后随访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术后心脏彩超显示,15例(60.00%)无二尖瓣返流,9例(36.00%)为轻微~轻度返流,左房、左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针对不同瓣膜病变,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行二尖瓣外科修复疗效确切,术中左室注水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为二尖瓣成形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冠心病左室室壁瘤(LVA)术后近期及中期疗效.方法总结21例左心室室壁瘤手术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2±14.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33±0.12.冠状动脉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12例.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1例;合并梗死后室间隔破裂1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5例,Ⅳ级6例.常规浅低温体外循环(32~3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结果LVA位于心尖部15例,前壁4例,后壁2例,有附壁血栓3例.LVA切除加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例,同时行CABG 20例,梗死部隔离并行CABG1例.全组无住院及术后随访死亡者.手术前后相比,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69±18,42±16)、舒张末容量指数(118±51,79±2)、射血分数(0.33±0.12,0.49±0.10)及心功能分级(3.1±0.9,1.6±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室壁瘤切除术后疗效满意,同时再血管化,适宜的左室重建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心肌桥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术中病变特点及早期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9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心肌桥手术方式、术中肌桥位置及范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效果及出院后随访效果等数据。结果 4例肌桥松解术中,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单纯肌桥手术7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同时改良迷宫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修补术1例,室壁瘤切除1例。心肌桥位置为前降支的患者18例,后降支1例;心肌桥长度范围(6.5±3.6) mm。患者手术时间(4.2±1.6) h,术中出血量(247±110) mL,术后ICU停留时间(1.3±0.6) d,术后住院时间(9.1±2.3) d。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30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均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或再次手术者。结论 心肌桥外科治疗应根据术中肌桥长度、深度选择术式,合并其他需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时,应同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治疗心肌桥安全性高,近期疗效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3月-2008年6月对38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236例,其中同期行室壁瘤切除9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5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置换42例,双瓣置换16例,人工血管置换7例;非体外循环(OPCAB)149例。结果:共移植血管桥1 271支,平均3.3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6%;1例人工血管置换术后2个月死于脑栓塞,5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急性心肌梗死6例,经积极溶栓对症治疗痊愈;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术后随访216例,随访3~56个月,平均(32.5±11.2)个月。结论:对有冠状动脉搭桥术指征的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远期效果良好,充分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6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自 1997年 11月 - 2 0 0 3年 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 61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本组男 47例 ,女 14例。平均年龄 ( 5 8.62± 8.2 4)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 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3 7例。合并高血压 2 4例、糖尿病 19例、脑梗塞病史 4例、左室室壁瘤 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1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小于 5 0 % 5例。全组 5 9例行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2例行OPCAB。结果 本组共行动脉桥吻合 62支 ,静脉桥吻合 13 1支。围术期并发症 :低心排 3例 ,肾功能衰竭 2例。死亡 2例 ,围术期死亡率 3 .3 %。结论 确切、准确的适应症选择、手术及适当的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背景]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病理报告]18例急诊CABG病人中术前急性心肌梗死者为8例,不能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为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发生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心室纤颤者各为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体外循环时间为(78.5±25.2)min,阻断时间为(65.3±23.6)min,每例搭桥(3.4±1.1)支;1例患者实施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术.采用左乳内动脉桥者为14例,右乳内动脉桥者为1例,桡动脉桥者为6例.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例随访2~25月未见明显的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讨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135名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5名,女80名。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交界成形术(90例)、瓣环环缩成形(13例)、裂缺缝合(29例)、双孔二尖瓣(20例)、腱索缩短术(5例)、三角切除术(5例)。若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则一并矫正。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术前及术后超声心动图中反流程度、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D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135名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院内死亡率为5.2%,二次手术率为2.3%,剩余125名患儿门诊随访,失访率为8.8%,平均随访时间(18.2±15.2)个月。患儿术后平均LAD[(20.0±5.8) mm]、LVDd[(33.7±6.3) mm]、LVDs[(21.6±4.9) m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0),LVEF[(68.7±4.6)%]较术前提高(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2.5%的患儿反流程度降至中度或以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在儿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中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术式。若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可同期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8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轻度返流10例,中度返流6例,重度返流12例。11例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左室舒张末径62.8±6.7mm,左房内径50.1±6.4mm,左室射血分数>0.511例,0.3~0.517例。3例接受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接受CABG加二尖瓣成形术(MVP),2l例接受CABG加二尖瓣置换术(MVR)。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1~2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末径和左房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中度以上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应手术处理,CABG+MVR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m,IMR)外科治疗效果。方法:51例CAD合并中度IMR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7.35 ± 6.45)岁,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51例均顺利出院,随访术后1年心脏多普勒超声提示左房内径从术前(40.80 ± 4.61)mm下降到术后(37.98 ± 5.11)mm(P < 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39.41 ± 8.03)mm下降到术后(36.00 ± 7.51)mm(P < 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54.02 ± 7.01) mm下降到术后(51.10 ± 8.37) mm(P >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49.75 ± 11.83)%上升至术后(53.11 ± 11.78)%(P > 0.05),二尖瓣反流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结论:对于CAD伴IMR的患者,单纯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一种可以推荐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