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结廓清程度对cⅠA期肺癌预后影响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的淋巴结廓清范围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将93例cⅠA 期NSCLC 病人按1∶ 1∶ 1配对,分成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三组.Kaplan-Meier法绘出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的统计学差别.结果肺淋巴结廓清、选择性纵隔淋巴结廓清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6%、48.1%和51.6%.肺淋巴结廓清组与两个纵隔淋巴结廓清组之间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应该行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廓清范围应该以区域纵隔淋巴结为主.  相似文献   

2.
肺淋巴回流遵循一定规律,各肺叶淋巴回流通路是肺淋巴回流的解剖学基础。大量回顾性分析表明,肺原发肿瘤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其转移途径基本遵循肺淋巴回流通路。由于肺、纵隔间淋巴回流通路复杂,交通支广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具有跨区域、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因此,为保证完整性切除,推荐采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随着对纵隔淋巴结的功能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对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及适应证亦出现了争议。NSCLC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为既保证完整性切除又减少免疫功能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纳米活性炭是一种新型淋巴示踪剂,有望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方面发挥作用。深入对肺淋巴回流规律的认识,可以加深对NSCLC淋巴结廓清术及NSCLC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的理解,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手术,既保证手术的根治性,又避免盲目廓清所带来的损害,并能准确地进行临床分期,指导术后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气管、肺     
青年女性肺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氩氦刀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体会;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治疗肺癌134例;单侧肺循环短暂阻断术在局限性T4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3、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L  Wu PH  Mo YX  Xie CM  Ruan CM  Li L  Shen JX  Rong TH  Wang X  Zhang SY 《癌症》2006,25(11):1384-1388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对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结果,评价螺旋CT检查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时进行螺旋CT检查和纵隔镜检查,将CT对纵隔淋巴结分期结果与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对比分析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与纵隔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一一对照,螺旋CT检查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0%,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螺旋CT检查诊断4R、5、6、7组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诊断4R组和7组淋巴结转移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螺旋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临床分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比如纵隔镜,以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8.
Zhang SY  Wang X  Zhu ZH  Zeng CG  Rong TH  Zheng L  Fu JH  Xie ZM  Zhang X  Yu H 《癌症》2005,24(3):349-352
背景与目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应常规行纵隔镜检查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应用纵隔镜检查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2月,31例临床诊断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接受经颈纵隔镜检查。结果:纵隔镜检查共发现2例N2期患者,1例N3期患者(右斜角肌前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0%(3/31);敏感性75%,特异性100%,准确率97%。结论:对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纵隔镜检查有较大的意义,术前可常规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N2跳跃性转移的规律及特点,为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合理的廓清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科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行肺癌完全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8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41例N2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跳跃转移组14例和非跳跃转移组27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N2跳跃性转移组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和腺鳞癌,T2最多,周围型肺癌多见,主要术式为肺叶切除。结论 行肺癌完全切除时,无论是否有肺门淋巴结的转移,都应行系统的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从而进一步探讨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从 1999年 7月到 2 0 0 1年 4月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或肺内淋巴结廓清手术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 15 9名 ,进行回顾性分析 ,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判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全组 15 9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3 7例 ( 2 3 % )患者有淋巴结转移。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胸膜侵袭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P =0 .0 0 3 ,P =0 .0 0 4,P =0 .0 0 5 )。有 2个或 2个以上因素与小于 2个因素比较 ,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P <0 .0 0 1)。结论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现为肿瘤直径 >2cm、肿瘤分化中 /差或侵及胸膜时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这种情况下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核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TIR)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病理确诊,并行CT及MRI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以探讨MRI-STIR技术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准性。结果:根据单个淋巴结判断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8%(103/116),CT检查的敏感度为42.4%(14/33),特异度为86.4%(76/88),MRI-STIR优于CT检查(P<0.05)。结论:MRI-STIR技术可提高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3.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肺癌手术治疗中纵隔淋巴结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菁  周允中 《中国肿瘤》2004,13(10):629-63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的外科切除范围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医学中心主张将可疑癌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摘除,即纵隔淋巴结采样术,而也有主张实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文章综合分析有关肺癌淋巴结切除有效性的研究文献,阐明两种切除方式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155例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与目的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15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55例非小细胞肺癌共清除淋巴结1553枚。总转移率为58.7%(91/155),N1占20.0%(31/155),N2占38.7%(60/155),跳跃性N2共9.7%(15/155)。肺原发肿瘤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呈线性关系。淋巴结转移率在各类型非小细胞肺癌间无差异。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区域性转移与非区域性转移均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除临床分期为T1者外,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00年6月24日,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医科大学肺癌研究中心主任、附属三院院长吴一龙教授应韩国庆北大学医学院的邀请,在韩国大邱举行的“肺癌外科2000”的国际论坛上作题为“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前瞻性研究”的学术讲演。 吴一龙教授自1989年从德国学习归来,便开始“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经过近10年的艰苦随机研究和细致的追踪随访,充分论证了肺癌手术中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确定了肺癌手术的规范性程式,提高了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2):907-912
胆囊肺腹部及腹膜肝睾丸骨甲状腺结直肠卵巢脑膀胱脾皮肤及软组织前列腺其他乳腺肾生殖系统食管输尿管头颈部外阴胃胸部心脏血液淋巴系统胰腺子宫体及宫颈椎管胆囊胆囊同时多源发癌1例报告30(9):613肺p53c-erbB-2VEGF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30(1):1羟基喜树碱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30(1):26诺维苯联合顺铂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临床观察30(1):29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30(2):9152例气管支气管及肺血管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经验30(2):95lunxmRNART-PCR检测肺癌的微转移30(2):1…  相似文献   

18.
杨学宁  林欢  吴一龙 《癌症进展》2010,8(6):549-553
手术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Ⅰ、Ⅱ期和部分经过选择的ⅢA期(如T3N1M0)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是一种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疾病,因此完全性的手术切除应包括对纵隔淋巴结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或者纵隔淋巴结采样术(mediastinal lymph nodal sampling,ML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0、pN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0组(P=0.026);22例pN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