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CD+34细胞数量变化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和判断是否早期缓解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于WBC最低点应用G-CSF,不同时间测定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数(MNC)、Plt与CD+34细胞数量,并对它们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化疗后极期CD+34细胞为(3.05±2.47)个/μl,与化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在恢复期显著增加,为(113.46±77.16)个/μl(P<0.01).WBC、MNC、Plt数量变化与CD+34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70、0.837、0.850,P均<0.01).当极期末WBC/CD+34>400,能早期判断AL患者是否缓解,CD+34<5/μl,可应用G-CSF,CD+34>5/μl,停用G-CSF.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监测CD+34细胞数量变化,对早期判断是否缓解和G-CSF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以下简称AML)因为对化疗不敏感及年老全身耐受性差、合并症多等导致副作用大,疗效不理想[1,2]。本院自2003年以来用阿糖胞苷(cytarabineC)、阿克拉霉素(aclarubicin A)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例老年AML均为2003年2月~2004年12月住我院血液科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60~84岁,平均69.3岁。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涂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其中M01例,M29例,M53例,M61例,由骨髓增生异常…  相似文献   

3.
CTX、G-CSF 动员造血干细胞过程中NK 细胞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 ( 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 CSF)动员癌症患者造血干细胞过程中 NK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变化。方法  2 1例诊断明确的癌症患者 ,经 CTX4.0 g/m2和 G- CSF(惠尔血 ) 1 5 0 μg/d动员。动员前 (前期 )、WBC降至最低点时 (极期 )、WBC开始恢复后 3天 (恢复早期 )、WBC开始恢复后 6天 (恢复期 )用流式细胞仪计数 CD34 +细胞和 NK细胞 ,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量 NK细胞活性。结果 动员过程中 ,NK细胞极期显著低于前期 ,恢复期则显著高于前期 ,P<0 .0 1 ;其变化与 WBC、MNC、血小板 ( BPC)、CD34 + 细胞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NK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别 ,P>0 .0 5。结论 动员过程中 NK细胞数量增加 ,活性无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GM-CSF modified tumor cell vaccine,GVAX)治疗前后黑素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GVAX治疗的56例黑素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杀伤细胞(NK)及树突状细胞(DC1和DC2)的比例,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各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GVAX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较前升高[(37.56±12.76)%vs(34.71±12.30)%,P=0.006],CD4+T细胞比例降低[(53.44±13.36)%vs(56.27±13.15)%,P=0.017],CD4+/CD8+比值降低[1.61(1.37)vs 1.75(0.71),P=0.009]。治疗后CD3+T、NK、Treg、DC1、DC2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GVAX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大于均值组与小于均值组相比,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29.16 vs 13.34个月,P=0.012)。结论:GVAX治疗黑素瘤可增强CD8+T细胞为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晚期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可作为预测GVAX疗效的指标,为判断预后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影响白血病细胞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白血病(AL)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0例,正常对照20例。化疗前留取骨髓5 ml,制备其单个核细胞(MNC)悬液,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G-CSF培养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DNA倍体的量。同时检测MNC的G-CSF受体(G-CSFR)表达率。结果 骨髓MNC培养24 h后各浓度的DNA倍体量在AML随着G-CSF浓度的增加有线性上升趋势,在ALL和正常对照呈直线。骨髓MNC G-CSFR表达率AML(68.59±13.99)%;ALL(1.90±0.93)%;正常对照(70.50±10.80)%。结论 G-CSF 可促进AML细胞增生,对ALL和正常粒细胞增生无促进作用。G-CSFR于恶性及正常粒细胞表达,淋巴细胞不表达。  相似文献   

6.
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毒副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59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正常供者采用G-CSF 皮下注射3 ~ 5 d,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结果 所有供者第一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4细胞量平均值分别为4.4(1.12~13.06)×108/kg供者体重及3.78(1.14~12.92)×106/kg供者体重。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男性供者、年龄小于45岁者及采集前白细胞计数高者采集所得CD+34细胞数较高。结论 G-CSF作为正常供者动员剂安全有效。患者性别、年龄及采集前白细胞计数可作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GM-CSF受体α亚单位表达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M—CSFF受体α亚单位表达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4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急者GM—CSF受体α亚单位表达,同时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LDH和HBDH、并于标准化疗第l疗程结束时计算MBDI。结果:AML急者GM—CSF受体α亚单位表达明显高于ALL急者;GM—CSF受体α亚单位的较高表达主要见于AML—Ms和AML—Mo患者,ALL患者呈阴性表达;GM—CSF受体α亚单位的表达水平在血清LDH/HBDH升高组与正方组两组问、在MB—DI≥50%与<50%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GM—CSF受体α亚单位表达到定对于AML尤其是AML—Ms和AML—Mo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帮助;GM—CSF受体α亚单位表达水平似乎与白血病细胞肿瘤负荷和化疗近期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的差别,探讨如何提高DC成熟度。进一步研究多种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CPP)的入胞效率,寻找高效的CPP负载肿瘤抗原,以提高DC靶向治疗肿瘤的效果。方法 针对体外培养的DC细胞,应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DC培养因子和成熟因子分别诱导DC成熟,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成熟DC细胞数量、形态;流式检测成熟DC细胞表达CD80、CD83、CD86、HLA-DR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AT、SecPen、PanPro和Pan四种细胞穿膜肽穿膜效率的异同。结果 常量及倍量GM-CSF诱导成熟DC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应用改良方案培养的成熟DC数量明显高于采用传统IL-4+GM-CSF及IFN-γ诱导的成熟DC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成熟DC细胞CD80、CD83、CD86、HLA-DR等表面标记表达无统计学差异;SecPen的穿膜效率(83.3±3.0%)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穿膜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变GM-CSF的浓度并不能提高成熟DC的数量和比例;相比传统方法,改良方法诱导的DC成熟能力比传统方法有优越性;穿膜肽可以有效进入DC细胞,但不同穿膜肽穿透细胞膜的能力有显著差异,在DC肿瘤疫苗的靶向治疗中需要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动员、采集过程中外周血及造血干细胞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和造血干细胞含量变化,及时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集时机。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47例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过程中,外周血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和造血干细胞CD34+及其亚群CD34+CD38-、CD34+ Thy1+、AC133+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体外集落培养的方法评价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动员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和CD19细胞含量均低于动员前,其中CD3、CD8含量明显低于基础状态(P=0.007,P=0.016),而动员后外周血中的CD34及其亚群含量均明显高于动员前(P<0.05)。动员后中位时间第16天(15~17 d)外周血中的CD34含量达到最高峰,且第1次采集物中的造血干细胞含量最高。PBPC中除CD4、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外(P<0.000 5),其他淋巴细胞亚群含量与外周血比较无明显改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含量与PBPC中CD34+细胞、CD34+CD38-及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总数、CD34+Thy1+、AC133+细胞含量间无相关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过程中nm23-H1、c-Myc、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 CCK-8实验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的靶细胞增殖情况,瑞士-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Western blotting测定nm23-H1、c-Myc和G-CSF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TRA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培养上清G-CSF水平的变化.结果 分别使用药物浓度为0.25、0.50、1.00、2.00和4.00 μmol/L的ATRA诱导HL-60细胞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3.00±0.08)%、(49.55±2.30)%、(58.90±6.70)%、(64.60±4.70)%、(72.7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887,P=0.000).在ATRA诱导下,细胞形态学证实HL-60细胞向成熟粒细胞方向分化.nm23-H1的mRNA相对表达量由0.79±0.03逐渐降低到0.5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79,P=0.002),蛋白相对表达量由1.54±0.12逐渐降低到0.4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140,P=0.000).c-Myc的mRNA相对表达量由0.95±0.05逐渐降低到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00,P=0.000),蛋白相对表达量由1.12±0.11逐渐降低到0.1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500,P=0.000).而G-CSF的mRNA相对表达量由0.26±0.07逐渐升高到0.5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17,P=0.004),细胞分泌水平由(13.67±7.51)pg/ml逐渐升高到(128.30±25.7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20,P=0.000).结论 nm23-H1可能通过与c-Myc和G-CSF相互作用而发挥其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 7.25~10 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1染色体转阴。结论 rhG-CSF 7.25~10 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12.
微量残留病(MRD)是导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复发的根本原因,人们一直在不断找寻根除MRD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已经成熟,可根除MRD从而治愈AML。AML细胞在体内不能有效被T细胞识别,主要机制为70%的AML细胞表面缺乏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分别为T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和CTLA-4的配体),不能提供T细胞活化必需的第二信号,从而导致肿瘤特异性T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疫苗过程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M-CSF)进行动员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并比较两者作为动员试剂的优劣。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进行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34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rhG-CSF动员者69例,rhGM-CSF动员者65例。rhG-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CSF皮下注射3 μg/(kg·d),rhGM-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MCSF皮下注射3 μg/(kg·d)。比较两组动员前后血常规变化的差异;分析两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C)数量及表型,检测体外培养所得DC的数量、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动员后rhGM-CSF动员组单核细胞增高值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值低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血常规项目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rhG-CSF动员组(P=0.046),而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最终诱导所得DC数量高于rhGCSF动员组(P=0.011),且DC细胞表面分子HLA-DR的表达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CD80、CD86,CD83、CD11C、CD54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C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疫苗的过程中,使用rhGM-CSF动员比rhG-CSF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体外培养扩增 ,并检测其功能。方法 应用Ficoll 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 ,贴壁培养 2h ,获得单个核细胞 ,体外以重组hGM CSF( 5 0ng/ml) hIL 4( 10ng/ml) hTNF α( 5 0ng/ml)诱导培养 14天。在DCs发育过程中 ,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用MTT法检测DCs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 第 6天体外培养的DCs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此类细胞数量增多 ,第 12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 ,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 ,成熟DCs高水平地表达HLA DR、CD 80、CD83、CD 1a、CD 11c、CD12 3。被激活的T细胞对 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结论 人脐血经rhGM CSF rhIL 4 hTNF α体外诱导培养 ,能诱导出D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CTX 3.5~4g/m2第1、2天静滴,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注射G-CSF 4.5(3.5~5)μg/kg@天,至PBSC采集结束.当WBC恢复至(1.9~3.0)×109/L以上,以及MNC(单个核细胞)≥20%~30%和外周血CD34+≥1%时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MNC≥2.0×108/kg和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23例患者经CTX+G-CSF动员后第9(7~10)天WBC最低,为0.65(0.25~0.9)×109/L,G-CSF给药开始时间为动员后第10(8~11)天,持续6.5(5~11)天,第13(11~20)天开始采集PBSC,持续2天,采集得MNC 2.5(1.3~8.9)×108/kg,CFU-GM 6.8(2.8~11.6)×105/kg,CD34+细胞4.9(2.5~8.9)×106/kg,1例患者出现心包炎,无其他严重毒性反应;21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均获得满意造血重建.结论CTX联合G-CSF是高效和安全的PBSC动员方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和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和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16 例AML,其中M1 2例,M2 6例,M4 1例,M5 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T)4例,给予包括阿柔比星和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的预激方案治疗。结果 有效率81.3 %。AML达完全缓解(CR)56.3 %,其中继发MDS和难治性的AML,CR 4例,PR3例。化疗的毒副反应轻、中度。结论 预激方案对AML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对老年性、难治性AML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化疗敏感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的动员效果并对其毒性反应进行评估。方法:选取对NVB敏感性实体瘤病例,按75mg/m2的总剂量静脉注射,按不同时间间隔分次给予,待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给予rhG-CSF5μg/(kg.d)皮下注射,白细胞倍增当日及次日采集APBSC。检测分离CD34 细胞数量,观察动员期间不良反应。用采集的APBSC回输预处理后实体瘤患者,评估骨髓造血恢复情况。结果:入选的3例患者均进行2次APBSC采集,采集液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 细胞数均达到造血重建阈值,可以支持2~3个周期的大剂量化疗。整个动员过程中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3例患者在接受APBSC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后,造血功能在短期内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NVB联合G-CSF可作为化疗敏感性实体瘤患者APBSC动员的一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后形态、表型及功能的变化,以及增强DC疫苗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小鼠尾静脉注射趋化因子配体3(CCL3),分选得到B220- CDllc+细胞,经细胞因子培养诱导分化DC.在体外用含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M-CSF)转染D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JSA)检测转染后GM-CSF的水平.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GM-CSF基因修饰前后DC的变化.反复冻融法制备胃癌可溶性抗原,将其与GM-CSF基因修饰的DC共同培养,制备DC疫苗,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小鼠前胃癌细胞(MFC)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γ(INF-γ)的分泌情况.结果 CCL3注射后,外周血中B220- CD11c+细胞明显增加,48 h达到高峰[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3.88±1.10)%].AdGM-CSF转染后,培养液上清中GM-CSF浓度升高,当感染复数(MOI)为1:100时达到高峰[(130.00±12.61)pg/m1].经GM-CSF.基因修饰的DC在形态上更趋成熟,MHCⅡ类分子、CD80、CD86等细胞表型明显上调,具有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荷载胃癌抗原的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MFC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并产生高水平的INF-γ[(1245.00±13.75)pg/ml].结论 GM-CSF转染DC后,能大量表达GM-CSF,DC形态及细胞表型更趋成熟,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GM-CSF基因修饰的DC在体外可诱导出针对靶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Shi YK  He XH  Han XH  Yang JL  Liu P  Zhang CG  Ai B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6):360-363
目的 观察足叶乙甙 (Vp 16 )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 ,并寻找Vp 16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 ,将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每组 15例。A组Vp 16的给药剂量为 10 0 0mg/m2 ,B组为15 0 0mg/m2 。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 CSF 30 0 μg/d ,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WBC恢复到 5 .0× 10 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 ,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 5× 10 8/kg或CD34 细胞≥ 2× 10 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Vp 16给药后 ,A、B两组患者外周血中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最低值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rhG 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给药次数、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采集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度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每次APBSC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B组Vp 16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Vp 16联合rhG 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动员方法 ,15 0 0mg/m2 与 10 0 0g/m2 的Vp 16均可获得满意的APBSC动员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杨帆  陈虎  江岷  胡亮钉  俞志勇  徐晨  李渤涛  宁红梅  李欲航  楼晓  秦茂权 《肿瘤》2007,27(9):730-732,740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uG-CSF)动员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研究中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健康供者163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rHu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其动员效果、受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种rHuG-CSF动员后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4 细胞均能满足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13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s,HLA)配型相合的同胞受者移植后均获得顺利植入。动员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 细胞数与性别无关,而CD34 细胞数在41~60岁年龄组中明显减少(P<0.05);对采集时机的分析显示:第5天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 细胞数最高(P<0.05),此后逐渐下降。结论:糖基化的及两个非糖基化的rHuG-CSF制剂均能有效地在异基因移植中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