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4例接受手术联合免疫治疗的皮肤MM患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皮肤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皮肤MM患者中,死亡3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肿瘤破溃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Clark分级皮肤MM患者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皮肤MM患者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有肿瘤破溃、Clark分级为Ⅲ~Ⅴ级是影响手术联合免疫治疗后皮肤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手术联合免疫治疗对皮肤MM具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破溃情况和Clark分级对皮肤MM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MM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合并肾损伤情况,分为肾损伤组(70例)和非肾损伤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生化指标,包括血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尿酸(UA)、血钙(Ca)和血红蛋白(Hb)等,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导致MM合并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肾损伤组患者年龄、β2-MG、UA和C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肾损伤组,Hb水平则明显低于非肾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发现影响MM合并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钙血症、贫血和高尿酸血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合并肾损害是MM患者较为多见的表现形式,其中高龄、高钙血症、贫血和高尿酸血症MM患者更易发生肾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我国MM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病历、随访资料完整的MM患者,选择性别、年龄、溃疡、卫星病灶、病理类型、发病时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量、病理分期、肿瘤厚度、干涉史、手术切除范围、放疗史和综合治疗13个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析。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再进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12年5月共死亡110例,其1、3、5、7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是81.4%、60.3%、46%、37.9%,中位生存期(MST)为5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溃疡、病理类型、肿瘤厚度、发病时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量、病理分期、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8个因素对MM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厚度、病理分期、综合治疗和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MM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其中肿瘤厚度、病理分期是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手术切除范围是保护因素。结论肿瘤厚度、病理分期、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200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初诊的MM患者71例,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M细胞中CD200的表达,检测了其中40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通过随访获取总生存期(O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D200表达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71例MM患者中,51例(71.8%)阳性表达CD200,20例(28.2%)不表达CD200。CD200+MM患者CD4+T百分比和CD4/CD8比值低于CD200-患者(P<0.05)。CD200-MM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6.0(95%CI 18.7~33.2)个月,CD200+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χ2=4.210,P=0.040)。CD200+MM患者1年和2年的OS率为66.7%和42.5%,CD200-MM患者1年和2年的OS率为72.9%和60.6%。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年龄>65岁[HR=4.145(95%CI 1.252~13.728),P=0.020]、CD200阳性[HR=2.617(95%CI 1.044~6.561),P=0.040]是独立于其他临床指标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 CD200表达存在异质性,CD200阳性表达是MM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血液中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指标与早期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 年1 月到2012 年5 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并接受根治术的120 例Ⅰ~Ⅲ期皮肤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血液中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以及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年龄、肿瘤分期和溃疡等与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原发病灶有溃疡患者的NLR及嗜碱性粒细胞较高(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NLR、LMR、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年龄、肿瘤分期和溃疡是MM患者5 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PLR(HR=4.206,95%CI:1.654~10.696,P<0.01)、肿瘤分期(HR=7.670,95%CI: 3.977~14.795,P<0.01)和溃疡(HR=1.931,95%CI:1.029~3.623,P<0.05)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高PLR 可以作为早期MM患者不良预后的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细胞遗传学异常几乎发生于全部的MM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不仅揭示了MM的本质,而且成为影响MM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文章就MM遗传学异常及其不同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发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1983年1月起确诊的MM患者84例,统计其骨病发病率,并对性别、年龄以及血清白蛋白、球蛋白、β2-微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影响MM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37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为55(1~91)个月。对37例患者的反应深度、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移植后3月内疗效达到完全缓解率和深度缓解率均优于移植前(P<0.01,P<0.05),移植前后总有效率(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3年、5年OS率为97.0%、81.4%;3年、5年PFS率为62.7%、51.0%;中位PFS和OS均未获得。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移植后3月内疗效获得深度缓解较未获得患者无论是OS 还是PFS均较优 (P均<0.01);诱导化疗后获得深度缓解可明显延长OS(P<0.05);DS分期Ⅰ-Ⅱ期、mSMART3.0危险分层标危患者相比DS分期Ⅲ期、高危患者PFS均有明显优势(P<0.05)。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3月内疗效达深度缓解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mSMART3.0危险分层也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 MM 患者的反应深度。移植前后疗效、DS分期和mSMART3.0危险分层均可影响MM患者生存率。移植后3月内疗效达深度缓解是PFS 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mSMART3.0危险分层也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表型对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6例MM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分析比较CD45、CD56表达以及其他因素对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D45阳性和阴性MM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2、19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9、2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1).血红蛋白<100 g/L和≥100 g/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4、21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6、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和P=0.026).清蛋白<35 g/L和≥35 g/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3、18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4、2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和P=0.008).女性MM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和中位OS时间均短于男性患者(13个月比19个月,P=0.008;16个月比25个月,P=0.008).多因素分析提示女性和CD45阳性是影响MM患者P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 CD45阳性及女性是以硼替佐米为主要方案治疗的MM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维持治疗及方案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的联系,为临床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3月至2020年0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所有MM患者,总结其随访结果,分析是否维持治疗以及维持治疗方案对PFS以及OS的影响。结果:维持治疗的患者PFS与OS均优于不维持治疗者(P=0.000,P=0.002)。以来那度胺为主的维持治疗方案疗效最佳(PFS:P=0.000,OS:P=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 ISS分期与PFS有关(P=0.040),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M ISS分期和是否维持治疗及维持治疗方案均对PFS有显著影响(P=0.033,P=0.017,P=0.027),是否维持治疗对OS有影响(P=0.016)。结论:维持治疗有利于MM患者生存。以来那度胺为主的维持治疗方案疗效佳,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07例初诊为MM患者治疗前的NLR和PLR及其各项临床指标。根据患者的中位NLR计数及中位PLR计数分组,利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检验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中位NLR值及PLR值将其分为高NLR组(>2.54)及低NLR组(≤2.54)、高PLR组(>135)及低PLR组(≤135)。高NLR组及高PLR组的临床分期、血β2微球蛋白、血清肌酐水平与低水平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低NLR组(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MM患者外周血NLR>2.5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PLR>135是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及PLR可能成为MM患者预后判断指标,治疗前高外周血NLR及PLR计数的MM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在美国,MM是男性第6位高发恶性肿瘤,女性居第7位,每年新发病例62480,每年8420人死于MM。早期MM患者预后较好,治疗以手术为主;转移性MM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9月,5年生存率不足5%。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远高于健康人群。就MM患者中血栓形成的机制、相关危险因素、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84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发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统计1983年1月至2007年6月确诊的84例MM患者骨病发病率,并对性别、年龄以及血清白蛋白、球蛋白、β2-微球蛋白、M蛋白、血钙、血磷、C-反应蛋白、尿酸、肌苷、尿素氮,骨髓浆细胞比例等骨病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MM骨病发生率83.3%;按骨病类型统计溶骨性病变发生率60.9%、病理性骨折为32.8%,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骨病发生部位统计,颅骨骨病发生率58%、肋骨骨病发病率42.0%,均高于四肢长骨(20.3%)(P<0.05).2)实验室检查MM骨病患者血清白蛋白平均为33.13±6.09g/L、不伴骨病者为39±4.38g/L,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骨病的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平均为8.11±5.64mg/L、不伴骨病者为0.953±0.34mg/L,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骨病的MM患者血清球蛋白平均为53.40±28.39g/L、不伴骨病者为33.09±20.02g/L,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分类有不成熟浆细胞者骨病发生率96.1%、无不成熟浆细胞者为81.3%,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骨病的IgG型MM患者血清IgG平均为6818.64±2822.57mg/dL、不伴骨病者为2425.5±1430.48mg/dL,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骨病的MM患者血钙平均为4.86±3.19mmoL/L、不伴骨病者为1.93±0.37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5);伴有骨病的MM患者血尿酸平均为392.59±171.61umol/L、不伴骨病者为242.5±219.45u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分析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是MM骨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骨病是MM的常见并发症,以?Ⅱ期、Ⅲ期MM多见,扁骨受累多见.骨质疏松和溶骨性改变多见,且主要与肿瘤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胸腔积液诊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5例MM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胸腔积液检查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5例合并胸腔积液的MM患者中IgG型占多数(10例);低蛋白血症12例,肾功能不全13例,肺部感染19例,同时有三种并发症7例;细胞遗传学异常者7例,胸膜受累者2例.可评估疗效者12例,其中达比较满意的部分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2例,进展5例,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19.99%.结论 MM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发生与肾功能异常、感染、低蛋白血症、胸膜浸润等因素有关,且此类患者多存在高龄、高肿瘤负荷、细胞遗传学异常等不良预后因素,总体治疗效果差,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16.
谢世国 《现代肿瘤医学》2019,(11):1988-199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在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 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46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生存情况及预后。按中位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观察NL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NLR与乳酸脱氢酶、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和溶骨性病变数目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2微球蛋白(P=0.014)、溶骨性病变数目(P=0.022)以及接受治疗前外周血NLR(P=0.005)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仅治疗前NLR(P=0.011)是初治MM 患者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NLR作为一种简单、经济、可重复检测的全身炎性反应指标,对初治MM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治疗前外周血NLR值越高,提示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伴肾功能不全(renal failure,RF)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生 RF 的危险因素。方法对 MM 伴发 RF 的9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165例肾功能正常 MM 对照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91例中48(52.7%)例以肾损害为首发症状,其中30(62.5%)例延误诊治。与对照组比较,高血钙、高血尿酸、贫血、血 M蛋白增高、溶骨性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5)。预后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3月内病死率为26/91对14/165(P<0.0001),3月~1年病死率为14/91对12/165(P<0.05),生存期超过1年的为18/91对95/165(P<0.0001)。回归分析显示发生 RF 的危险因素包括肾毒性药物的应用史、中重度贫血、血 M 蛋白增高、男性、高钙血症。结论肾功能不全是 MM 的早期并发症,容易引起误诊,这类患者确诊 MM 时病情往往较重,并发症多,预后差。对贫血重、伴有高血钙、曾用肾毒性药物的 MM 患者,应警惕 R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15、p16 基因的高甲基化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甲基特异性PCR法(nMSP)检测47例MM患者p15、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7例MM患者p15、p16 基因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59.57 %(28/47)、 57. 45 %(27/47),两者同时存在甲基化者23 例(48.94 %)。Ⅱ、Ⅲ期MM患者p15 、p16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Ⅰ期患者。结论 p16 、p15 基因的高甲基化与MM的发病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生初次化疗近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04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初治的11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MM患者确诊后6个月内死亡15例,其中10例于第1个化疗用药期或间歇期死亡,占全部化疗例数的9%。10例初次化疗近期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天。其中,轻链型7例,IgG型3例;死于严重感染及并发症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IFE分型为轻链型、化疗前低血小板、低白细胞、低中性粒细胞水平、ECOG评分升高、血清肌酐水平升高与第1个周期化疗近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蛋白为轻链型(P=0.003,OR= 12.976,95%CI:2.328~72.322)、化疗前血小板低水平(P=0.034,OR=6.141,95%CI:1.152~32.739)及中性粒细胞水平(P=0.003,OR=13.639,95%CI:2.398~77.564)是发生初次化疗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初始化疗对于相当部分MM患者具有特殊的致命风险。严重感染及其并发症是直接导致化疗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影响MM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初次化疗的死亡风险。轻链型骨髓瘤、化疗前低血小板及低中性粒细胞水平是发生初次化疗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初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195例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NLR分为低NLR组(NLR<3)和高NLR组(NLR≥3),分析初诊时NLR与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和总体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高NLR组61例,低NLR组134例.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肌酐、血清钙偏高(均P<0.05).低NLR组初始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2.1%(43/134),高于高NLR组的16.4%(10/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8,P=0.022);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长于高NLR组的2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3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P=0.024),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064).结论 MM患者的NLR与肌酐、血清钙相关,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总体生存期以及诱导治疗缓解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