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本是两个文学概念,但它对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很有帮助。 文学中有一个很重要问题:视角,说的是一部小说或者一部影视作品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在中学课堂上,老师会强调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讲故事,只不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相悖,所以,流行开来的小说和影视剧很少使用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大约十二三岁吧,我开始看金庸的小说。我三姨家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三个哥哥都是武侠小说迷。他们租来的武侠小说都是用编织袋装的。我刚学会骑自行车,很多个周日带着妹妹去三姨家借小说看。哥哥们看过的才会借给我,几乎没有按顺序看过几本,有时是倒序着看。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我父亲也是金庸小说迷,邻居  相似文献   

3.
庄丽哲  贡献 《解剖学杂志》2021,44(4):365-367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1].可见,鲁迅青年时期接受的医学教育,与之精神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而鲁迅所说的"医学上的知识"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解剖学的知识".在鲁迅...  相似文献   

4.
安静的午后     
正我想,能有一个安静的午后,一杯花茶、一缕阳光、一段音乐,然后捧一本心爱的小说,慵懒地依于窗下。品书、品茶、品音乐、品着温暖阳光的午后时光,品一个人时的幸福。我想,可以在一个带着露珠的清晨,约上三五个知己好友,踩着单车,飞奔于城外广阔的乡间小路上,看那红红的朝阳徐徐升起,温柔地触摸着脚下的尘土和小草,  相似文献   

5.
正海明威在小说《世界之窗》里,讲了这样一则趣闻:在马德里有很多叫‘帕科’的男孩。有一天一个父亲在当地的报纸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帕科,星期二中午到蒙塔尼亚饭店来见我。往事一概不咎—爸爸。"结果,应召而来的青年竟有八百人之多,最后只得召来一中队的骑警才把他们赶散。小说里的八百个"帕科"是你,也是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一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随手翻开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我竟被作者诗意般洗炼优美的语音,书中哀婉凄迷的爱情,和在那座充满了沼泽泥泞的幽暗青春森林里的寂寞与感伤、孤独与放荡、救赎与迷惘深深吸引。正如越川芳明所说:"小说此故事向彼故事的推进与跨越竟如抹了油的钢轨一样光滑流畅。翻开书页,我们就像坐在下坡时的喷气式过山车一般体味到一种风驰电掣的  相似文献   

7.
《心理与健康》2010,(10):10-11
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犹如一句箴言,道尽了天下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人之常情。但为什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呢?究竟是什么可以成就和谐、幸福的婚姻呢?  相似文献   

8.
(一)一个人生命的延展,就像在宇宙中行进一样,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像宇宙中的星星一般:你会遇到恒星,会遇到行星,会遇到彗星,也会遇到流星……(二)认识佳伍前,我还没有听过泰戈尔那句诗。那时还只是一个十六七岁懵懵懂懂的小女孩,爱做着紫罗兰一样的梦,喜欢在5月清爽的晴空下慢慢读一本厚厚的小说。当然,我的最爱还是在晴朗的夏夜仰望璀璨的星空。那是初夏的一个晚上,我照常去上晚自习。虽说是  相似文献   

9.
萧伯纳(1856-1950)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一生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共创作了50多部剧本、5部小说,还有其他著作,八十高龄每天仍坚持写作达10个小时,最后一个剧本《为什么她不肯》,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的。如此精力充沛的文坛寿星,究竟有什么养生诀窍呢? 萧伯纳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不仅他的作品充满幽  相似文献   

10.
董常跑 《校园心理》2005,3(11):56-57
《阿甘正传》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从而摒弃了小说中的荒诞、讽刺意味,电影带给了人们另一种温情——一种对生命中至真至诚状态的感动与召唤,、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个10只有75分的生理残疾者——阿甘,通过自身无意的一系列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再现了美圉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从与他相联系的生活中.展现了美国社会几十年来政治生活中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再现了美国人的那种诚实、执著与实干的精神。阿甘想也没想过自己的人生哲学,而电影恰恰告诉我们这些。他的大学学士帽也是靠橄榄球场上“跑”来的。他在“傻乎乎”的背后,实践着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曾宏 《心理与健康》2005,(11):42-44
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中,不少人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中。其中因渴望成功而产生的焦虑,更是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临睡前虽然喝过一杯冷饮,可上床之后,李强仍然感到心里窝着一团火,堵在胸口十分难受。他侧身取过床头的一本小说,翻了  相似文献   

12.
王都安 《校园心理》2005,3(8):19-19
我进入大学后,就跳出了父母的严格管教,生活也变得更加精彩了:可以上网聊天,也可以写情书给我最欣赏的女生。一天,在我的QQ里来了一位陌生人,网名为“蓝蓝的天”。她说话时蛮有趣的,而且她说她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诗歌和小小说。于是我立即查看她的资料:性别女,年龄20岁。这是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民初,苏曼殊这个名字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诗僧,散文、诗歌及小说均称绝一时。他早年曾加入华兴会和南社,向往革命,既是孙中山的弟子,陈得秀的知交,还是蒋介石的朋友。然而,他的不幸遭遇却使他英年早逝,仅活了35岁。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世界上,给予我生命的两个人,已经有一个永远离开了我。您走了,留下我在这复杂的人世间,不知道明天还有什么危险,您甚至忘了告诉我该怎样成长。许多的言语无处倾诉,许多的感伤无从表达,许多的委屈要独自吞咽,许多的努力也失去了意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笔者在参与一项"哀伤咨询"课题时,为招募参与者写的海报语。灵感来源于著名作家张洁的同名小说,那本书是张洁对母亲去世最沉重的悼念。一个人不管多大,母亲去世的那一天注定会成为生命里最灰暗的一天。那一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两个文友—程和邓。程原来的家住在农村。由于生活贫困,程初中刚毕业便辍学在家。后流浪到城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我成了朋友。邓的经历与程如出一辙。程与邓都醉心于文学创作。不过程的理想非常远大,中国的茅盾文学奖,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他刻意的追求。邓似乎从没有这样的抱负。最初认识程的时候,程已经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一次全国文稿交易会上,程欲以20万元兜售该小说,未果。程骂:世无伯乐。程一直没有正当职业,靠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或写一些报告文学来赚取生活来源。更多的时候,靠朋友们资助。程认为:写作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16.
这个题目乍一看,让人感觉话好像说到一半被口水噎着.吞下去半句。给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看见了,肯定会赐我“句子成分残缺”的大叉叉,不含糊。不过我会搬出差点拿诺贝尔奖的意大利人卡尔维诺当挡箭牌,人家成名作可就叫《如果在冬夜,一位旅人》,不过运气差点,刚被提名就因脑溢血去了“看不见的城堡”,像极了他小说中10个有头无尾吊足胃口的故事。戏拟卡尔  相似文献   

17.
正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在《致孩子》中这样诠释为人父母之道:孩子于父母而言是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能给予生命、给予爱,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与生活。小说《无声告白》以一个美国华裔家庭大女儿莉迪亚的死亡为引,细腻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小说一步步剖析出那些藏在我们所熟知的"爱"下面的家庭秘密。向我们揭示,隐藏在家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爱——爱是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父母是爱孩子,还是爱伴侣,给予对方可选择的自由的爱,才是灵魂需要的爱。  相似文献   

18.
正聚在一起去追星"我们一起行动把哥哥推上去,让外界看看哥哥的价值!哥哥代言的我们都要买,我们要对得起哥哥!"这是明星饭圈的宣言。本来互不相关的动漫、同人文、言情饭圈的"227大团结"行动导致明星的代言被取消,这是动漫、小说饭圈的力量。本来是两个互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个喜爱武术的人,我却从没有真正地接触过武术。我曾经痴迷于金庸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们出神入化的身手,常常幻想着有一天可以学得一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有位小说家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最后一片叶子》。说的是一位年轻艺术家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她看着窗外的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绝望地感到自己的病再也不会好转了。她认为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也将孤独地死去。而那最后一片树叶在寒风中随时可能被风吹落。一片平常的树叶维系着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一位好心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