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质”“量”作出评估,使其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FACS分析与分选、体外液体培养,铺展贴壁等方法对脐带血CD34^+造血干、粗细胞及其的数量、体外增殖分化性能、生长因子扩增效应,植入成人骨髓基质效率等进行研究,数据经t检验。结果 脐带血有核细胞、CFCs、CD34^+细胞及其亚群等的绝对数量明显低于常规骨髓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但脐带血CD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对猕猴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正常成年猕猴每天一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0 μg·kg-1·d-1(μKD)或 (和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2 0、5 0和12 5 μKD ,前者给药 5天 ,后者 8天 ,观察国产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结果表明 ,给药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rhG CSF单独给药组为 2 0 6 % ,rhSCF单独给药为 2 0 0 % ,而两者联合给药后为 2 80 %~ 310 % ;外周血CFU GM较动员前分别升高 1 1、1 3和 5 8~7 9倍 ;3个联合动员组外周血CD34+ 细胞数分别为动员前的 2 0、2 4和 35倍。说明rhSC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rhG CSF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4.
用照射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外源性脾结节形成法,评价人基因工程重组SOD(rhSOD),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长半衰期重组SOD(PEG-SOD)对CFU-S的辐射防护作用.结果显示:rhSOD和PEG-SOD均能明显提高CFU-S产率,其中rh SOD在照射前1h给药效果好,而PEG-SOD在照射前2~3h给药作用更为明显,化学修饰后SOD血浆半衰期延长,将使给药时机及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肌腱损伤常需手术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肌腱的结构与稳定性,但往往难以恢复到正常的强度,其主要原因是肌腱自然愈合能力有限,修复后的肌腱不能完全恢复功能.随着对肌腱愈合的研究不断加深,生物学技术为肌腱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前对肌腱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使用生物辅助物来促进肌腱愈合,这些辅助物包括肌腱干/祖细胞(TSPCs)...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L-11,rhIL-11)对照射小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给5.5Gh^60Coγ射照射小鼠连续10d皮下注射rhIL-11 200,4000μg/(kg.d)或溶剂,观察体重、外周血象和髓髓造血祖细胞的变化。结果:各种给药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照后第11天rhIL-11 200μg/(kg.d)组血小板计数检查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stemcell,HSC)损伤所致的造血抑制是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实验旨在观察人基因工程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rhSOD)对HSC有无辐射防护作用以及化学修饰对rhSOD抗辐射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用照射小鼠的外源性脾结节(CFU-S)形成法。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rhSOD和PEG-SOD均能明显提高CFU-S形成数,其中rhSOD在照射前1小时给药效果好,而PEG-SOD在照射前2~3小时给药作用更为明显。结论:rhSOD具有对骨髓造血于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化学修饰后SOD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而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增殖期造血细胞是机体中对辐射最敏感的细胞。各种急、慢性放射病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造血功能的改变 ,包括因造血功能衰竭所引起的出血和感染有关 ,造血干 祖细胞移植是改善急性放射损伤所致造血功能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骨髓基质细胞是组成骨髓造血微环境的主要细胞成份 ,由其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对造血细胞归巢、增殖和分化产生关键的作用。有研究报道[1 ,2 ] 基质细胞与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HSC)联合回输可加快骨髓造血重建 ,但由于基质细胞来源困难 ,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笔者应用rhM CSF体外有效地扩增小鼠骨髓来源基质细胞 ,继…  相似文献   

10.
在小鼠巨核系祖细胞集落体外甲基纤维素常规培养基础上,观察了EPO、rhIL-3、rhIL-6及rhGM-CSF4种造血生长因子单独或两种因子联合对小鼠骨髓CFU-MK形成的作用。结果提示,除rhIL-3外,EPO、rhIL-6和中6M一CSF均有一定程度的刺激小鼠骨髓CFU-MK形成的活性,其中以中6M-CSF刺激活性最强,且呈剂量依赖性;rhIL-6和rhIL-3或rhGM-CSF之间联合应用时,有协同促进CFU-MK生成的作用,但500U/ml的rhIL-3和10ng/ml的rhGM-CSF联合应用时,未观察到两者之间的协同刺激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人胎肝基质细胞(fetal liver stromal cell,FLSC)作为饲养层,进行脐带血CD34+细胞的扩增培养,寻找更加有效的体外扩增方法。方法比较脐带血CD34+细胞在无饲养层和人FLSC饲养层条件下,培养7,13,15d的细胞增殖状况;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CD34+细胞的比例。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脐带血CD34+细胞的扩增呈现时间依赖性改变;在FLSC饲养层条件下,CD34+细胞培养7,13,15d的扩增数量分别为(11.83±0.76)×105,(14.37±0.32)×105和(18.73±0.25)×105,而在无饲养层条件下的扩增数量分别为(2.90±0.10)×105,(8.87±0.15)×105和(11.97±0.15)×10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间点CD34+细胞的比例,在培养第13天,FLSC饲养层条件下CD34+细胞的比例为10.21%,而在无饲养层为1.01%,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以人FLSC作为饲养层可以有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为今后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脐血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脐血进行系列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分离新鲜脐血单个核细胞,未行或行低剂量^60Co γ射线62mCy照射,并用^3H-TdR掺入和释放法、ELISA分析、流式细胞仪、MTT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等方法对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数量、活性MNC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其与新生儿月龄、性别、脐血血象及产妇年龄关系、脐血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低剂量照射脐血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变化、脐血清集落刺激活性物质和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 每份脐血在100~150ml范围内占95.4%,其量与MNC无相关性,存放在6℃冰箱3d以内较适宜,活性MNC在91.2%以上;脐血中CD34^+细胞数除与性别相关外,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脐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偏低,低剂量照射能提高其活性;脐血清富含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以IL-3为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输注脐血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水平。结论 由于以上诸多优势,故脐带血具有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人脐血分次移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提高脐血移植效果的新方法,进一步了解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内生长特性。方法以经亚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冻存人脐血的分次移植。利用人粒-单系祖细胞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植入小鼠骨髓等器官中人源性细胞。结果与一次移植相比,分次移植相同细胞数时,小鼠骨髓中人CD45^+、CD34^+细胞水平明显提高;分次移植细胞数降低到20%时,其造血及部分免疫功能恢复到相近水  相似文献   

14.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CBOSCs)的分离扩增条件,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产科胎儿脐带血,比较不同的分离方法、首次换液时间及培养体系对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并采用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明胶沉淀法优于其他分离方法,首次换液时间为第4天、改良Dexter培养体系培养效果最好。原代培养9~14d(平均12.1d)时贴壁细胞开始形成集落,15~21d(平均19.4d)时集落数量最多,培养28d贴壁细胞铺满培养皿底,细胞类型以"成纤维样"细胞、"巨噬样"细胞、"小圆"类细胞为主。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阳性率100%,糖原染色(PAS)阳性率为100%,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率26%,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CD31阳性率96%,CD68阳性率95%,Fn阳性率94%,CD45阴性。结论在体外可以成功培养人脐血源基质细胞,为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人造血增效因子(rhHSF)对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快速动员作用。方法4只正常成年雄性猕猴连续4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0μg/(kg·d)后,第5天用rhHSF250μg/kg一次皮下注射。另4只正常成年雄性猕猴仅皮下注射rhHSF500μg/kg一次。观察两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结果一次皮下注射rhHSF后45min、1h和3h,外周血CD34+细胞、CFUGM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并达高峰,其幅度分别为药前值的1.8、3.3和24.9倍。单独应用rhGCSF后4天,对外周血CD34+细胞、CFUGM和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基值的34.8、4.2和2.7倍;联合应用rhHSF和rhGCSF的动员作用更加明显,CD34+细胞、CFUGM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分别增至基值的41.3、8.3和4.9倍。结论rhHSF能快速动员造血干/祖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至外周血,并与rhGCSF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带血(HUCB)中所含有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方法:取脐带血,肝素抗凝,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低糖DMEM培养获得贴壁细胞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结果: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形似纤维状细胞形态并表达与MSCs相关的抗原(CD13,CD44,CD71,CD166)。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这与源于骨髓的MSCs一致。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 MSCs)在体分化为皮肤细胞、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的可能性. 方法 分离hUCB MSCs,体外培养、扩增并用BrdU标记后,种植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并设同体PBS对照组.于术后7,14 d观察并比较愈合率;于术后7,14,28 d创面活检,行常规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rdU及人角蛋白19的表达. 结果 术后7,14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为(56.06±3.04)%和(94.75±1.89)%,对照组为(36.99 ±2.17)%和(84.63 ±2.2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HE染色显示治疗组活检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及表皮嵴数目显著增多;在再生表皮的毛囊内层以及表皮基底层、棘层可见BrdU阳性标记细胞连续分布,且有部分细胞表达人角蛋白19;并在治疗组活检组织中发现有皮肤附属器形成. 结论 hUCB MSCs可在体分化为皮肤细胞与组织,可应用于皮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病程05~4年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组,每组23例。2组在住院期间均由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组通过外周静脉输注由健康新生儿脐带血提取的含干细胞的有核细胞悬液,每周1次,共计2次;对照组只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与2周治疗结束后对每位患者行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新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周治疗结束后,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组Ashworth评分由(22±09)降至(17±05),对照组由(18±09)降至(15±06);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组Fugl Meyer评分由(532±217)升至(670±198),对照组由(527±185)升至(640±178)。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带血有核细胞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脐带血有核细胞经静脉输入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观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途径在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CBDSCs)促进巨核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以巨核细胞系(HEL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分HEL/hUCBDSCs组、HEL/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s)组和HEL悬浮培养组。ELISA法检测hUCBDSCs和hBMSCs培养上清中TPO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HEL细胞c-Mpl蛋白表达,RT-PCR检测c-Mpl mRNA表达。结果hUCBDSCs高分泌表达TPO,其分泌高峰在培养第8天,稍迟于hBMSCs;与hUCBDSCs共培养的HEL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均显示其c-Mpl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但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条件下HEL细胞c-Mpl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PO途径可能是hUCBDSCs促进巨核细胞增殖的重要中间环节,部分机制可能是在翻译或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上调TPO受体c-Mpl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