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Tian H  Zhou SY 《癌症》2002,21(8):896-899
背景与目的:总结广东省干细胞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5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资料,对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动员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全部病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其他4例)采用化疗+重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格拉诺赛特)联合动员方案,其中白血病患者主要采用EA方案,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采用以CTX为主的方案。rhG-CSF用量为250μg/d,WBC升至>4×109/L后,连续1~2天采集PBSC。移植后+3天开始使用rhG-CSF250μg/d,并观察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所需的时间即自化疗开始至采集的平均时间为(18.08±3.63)天,rhG-CSF平均应用剂量为4.15μg·(kg·d)-1,应用时间平均7.12天。55例患者平均采集1.38次,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4.09±1.69)×109/kg,CD34+细胞平均值为8.5×106/kg,CFU-GM平均为(6.1±5.8)×105/kg。WBC恢复至>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0天和10.5天,全部移植患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结论:我们采用的EA和以CTX为主的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单一剂量rh  相似文献   

3.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Korbling报道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化疗治疗Burkitt’s淋巴瘤,揭开了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CT)应用于临床的序幕。近年来,PBSCT逐渐成为治疗血液病和恶性实体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以其特有的优点有取代骨髓移植的趋势,现就PBSCT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作一阐述。一、PBSCT的现状l·PBSCT治疗实体瘤在过去10年中,PIEIR7支持大剂量化疗治疗对化疗、放疗敏感的恶性实体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世界各地多中心、多协作组大量病例报道,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前景,成为治疗实体瘤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临床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CTX 3.5~4g/m2第1、2天静滴,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注射G-CSF 4.5(3.5~5)μg/kg@天,至PBSC采集结束.当WBC恢复至(1.9~3.0)×109/L以上,以及MNC(单个核细胞)≥20%~30%和外周血CD34+≥1%时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MNC≥2.0×108/kg和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23例患者经CTX+G-CSF动员后第9(7~10)天WBC最低,为0.65(0.25~0.9)×109/L,G-CSF给药开始时间为动员后第10(8~11)天,持续6.5(5~11)天,第13(11~20)天开始采集PBSC,持续2天,采集得MNC 2.5(1.3~8.9)×108/kg,CFU-GM 6.8(2.8~11.6)×105/kg,CD34+细胞4.9(2.5~8.9)×106/kg,1例患者出现心包炎,无其他严重毒性反应;21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均获得满意造血重建.结论CTX联合G-CSF是高效和安全的PBSC动员方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效.方法 PBSCT治疗血液肿瘤患者4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多发性骨髓瘤(MM)2例,霍奇金病(HD)1例.除1例ALL异基因移植供体动员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7.5 μg/kg,1次/d,5 d后开始采集,余均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G-CSF.经2~4次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7.79×108/kg,CD+34细胞5.26×106/kg,CFU-GM 3.6×105/kg.预处理方案:改良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与CBV各1例,左旋苯丙氨酸氮芥(MEL)200mg/m22例.结果 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CR3例,PR1例,其中获PR的1例MM患者于移植1年后死于胃肠道淀粉样变.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 PBSCT是血液肿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癌症》1993,12(6):514-517
5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恶性淋巴瘤、乳癌、卵巢癌应用联合化疗并用Neupogen(G-CSF),另44例对照料为上述各类癌症病例,分别使用同样方案和剂量的化疗,但不同G-CSF,比较两组病人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的动态变化。结果证明,Neupogen可减轻ANC降低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促进ANC的恢复,无明显毒副反应,可作为肿瘤化疗中有价值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Shi YK  He XH  Han XH  Yang JL  Liu P  Zhang CG  Ai B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6):360-363
目的 观察足叶乙甙 (Vp 16 )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 ,并寻找Vp 16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 ,将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每组 15例。A组Vp 16的给药剂量为 10 0 0mg/m2 ,B组为15 0 0mg/m2 。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 CSF 30 0 μg/d ,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WBC恢复到 5 .0× 10 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 ,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 5× 10 8/kg或CD34 细胞≥ 2× 10 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Vp 16给药后 ,A、B两组患者外周血中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最低值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rhG 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给药次数、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采集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度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每次APBSC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B组Vp 16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Vp 16联合rhG 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动员方法 ,15 0 0mg/m2 与 10 0 0g/m2 的Vp 16均可获得满意的APBSC动员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 7.25~10 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1染色体转阴。结论 rhG-CSF 7.25~10 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环磷酰胺(Cy)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的CML患者7例,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Cy+人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于化疗后WBC降至1.0×109/L时开始用rhG-CSF,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 ℃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结果 Cy平均剂量为4.0(3.0 ~ 5.0)g,rhG-CSF的剂量均为300 μg/d,平均5.8(3 ~ 9)d;其中仅1例患者动员2次,余6例均动员1次;共采集2次,每次循环血量为10 ~ 13 L;采集的MNC达(2.94 ~ 5.45)×108/kg,CD+34细胞数达(2.15 ~ 6.59)×106/kg ;患者能耐受整个动员和采集过程,无一例因化疗的不良反应而中止动员;移植后全部患者均迅速恢复了造血功能。结论 Cy联合G-CSF的动员方案对CM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捕获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膀胱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小鼠脏树突状细胞,外体经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活化和放射线来活的肿瘤细胞刺激后(D组),治疗膀胱肿瘤移植模型,并设立空白对照组(A),单纯GM-CSF活化的树突状细胞组(B)及灭活肿瘤细胞组(C)。结果:D组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IL-4及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所有小鼠长期无瘤存活(>100天)而其它组小鼠存活期小于30天(P<0.001)。结论:捕获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治疗膀胱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移植总计成功率92 %,预计2年总生存(OS)率为60 %。按移植干细胞来源不同统计2年生存率情况:同胞全合组72.2 %,亲缘间单倍体相合组57.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8.5 %。按移植病种不同统计2年生存率情况: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83.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75.0 %、CML进展期66.7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6.7 %、恶性淋巴瘤50.0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50.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8.6 %、多发性骨髓瘤(MM)0。结论 依据患者的疾病不同合理选择移植适应证及移植术式,可使更多的移植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例具有临床预后不良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PBSCT。结果 全部移植患者造血功能获得满意重建,1例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因出现肝静脉闭塞综合征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移植后4、10、12个月疾病复发死亡,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移植后3个月发展成为淋巴瘤白血病,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急性白血病在CR1期行APBSCT非治疗最佳选择,对于高危预后不良因素的恶性淋巴瘤患者APBSC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最佳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对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的最佳采集时间。方法10例健康供者应用自身对照设计方法,分别在用rhG-CSF第4天或第5天后2h及4h分2组采集,比较2次采集的细胞浓度(MNC及CD3+4)。结果用rhG-CSF后4h组采集的细胞浓度比2h组的高。结论5~10μg·kg-·1d-1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第4天或第5天采集以用药后4h采集干细胞有较好的动员效率和较合理的采集时间-价值-效益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继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最后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及血液病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现有资料表明,经造血因子动员的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含量及增殖能力的骨髓相当,异体樾入迅速,能够支持肿瘤病人长期造血。  相似文献   

18.
高剂量化疗(HDC)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是近年来对实体瘤化疗的新进展,人们对小细胞肺癌(SCLC)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 SCLC常规治疗的效果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自然病程约3个月[1]。其占原发性肺癌的15.0%~20.0%,而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不到5.0%,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70.0%~90.0%的患者在就诊时出现了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2]。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尚未认识到SCLC的特殊生物学行为,把它与其他的上皮性肿瘤同样对待,首选手术治疗,然而疗效极差,单纯外科手术治疗仅能使一小部分患者获得…  相似文献   

19.
肿瘤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外 因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方法。方法:14例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分2个动员方案组。一组给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加rhG-CSF动员,另一组在常规化疗后直接用rhG-CSF动员。使用百特CS-3000plu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每例采集1-茨 ,结果:2种方案动员,均可有效地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但VP-16组动员效果明显好于常规化疗组,组多数患者第一次采集CD34^+细胞量即可达到移植的阈  相似文献   

2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也称为集落刺激因子3(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3,CSF3),是一种含有174个氨基酸的糖蛋白(19.6 KDa)。G-CSF是控制骨髓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主要造血细胞因子。当宿主受到感染或有组织损伤时,G-CSF可动员中性粒细胞。临床上G-CSF多用于放、化疗患者,预防或治疗放化疗后所造成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CSF可通过动员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本文就G-CSF对肿瘤生长、转移的促进作用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