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育嘉  罗杰峰 《内科》2012,7(2):110-112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颅内、外动脉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及早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积极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危险因素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许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Abstract: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ischemic stroke. Because extra- and intracranial arteries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and hemodynamics,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cluding sex, age,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on extra-an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re also different.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ggressively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However, many research conclusions aiming at the risk factors and intracranial ng andatherosclerotic correlation are not consist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危险因素的进展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颅内、外动脉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及早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积极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危险因素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许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分布。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97年1月~2006年12月连续收治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分A型与B型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入选合格病例200例,A型81例,B型119例,男性占总数的87.5。平均发病年龄55.4±12.2岁,两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4.2和72.3,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5和5.0,有明确大量吸烟史的比例分别为46.9和54.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高血压和吸烟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分布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水平,未发现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脂异常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提示。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213例老年患者,其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者105例(A组),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者108例(B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下肢血管病变的存在,并对其体脂含量和分布、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说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果A组餐后血糖、血脂、脉压、腰臀比大于B组。结论 向心性肥胖及高脉压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和非肥胖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肥胖对儿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51例肥胖儿童和32例非肥胖儿童常规进行24h动态血压测定,检测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最大的腹膜前脂肪厚度和最小的皮下脂肪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肥胖儿童组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非肥胖儿童组(分别为1.57±0.06mg/L、4.567±2.621和1.38±0.05mg/L、1.70±0.712),空腹胰岛素、最小皮下脂肪厚度、最大腹膜前脂肪厚度、24h平均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也明显增高(P<0.05);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低于非肥胖组(分别为0.27±0.22mmol/L、1.477±0.609mg/L和1.14±0.25mmol/L、2.795±1.124mg/L;P<0.05)。但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24h平均舒张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异。体质指数与24h平均收缩压(r=0.43,P=0.006)、高敏C反应蛋白(r=0.461,P=0.018)、胰岛素抵抗指数(r=0.463,P=0.007)、游离脂肪酸(r=0.358,P=0.029)呈正相关,而与脂联素(r=-0.356,P=0.031)呈负相关。结论肥胖儿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水平明显增高,肥胖儿童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的早期改变,但是还未出现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态学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过去30年,心血管疾病(CVD)在发达国家已呈下降趋势,在1965~1990年间,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美国CVD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了约50%,日本下降了60%,西欧国家下降要少些,约20%~25%。总体而言,中风死亡率较冠心病(CHD)死亡率下降更明显,与此同时,CVD却日益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威胁。1990年,发达国家CVD造成的死亡数约为5.3百万,而发展中国家为8~9百万。中国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国人体重指数、血压、血胆固醇水平有明显增加。据1995年卫生部发布的统计显示…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日本人血栓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与临床特征、CT 和动脉造影表现的关系作了前瞻性研究。对象为40例(男27,女13)MCA 闭塞的患者,平均66.4岁,有房颤和颈内动脉粥样硬化者除外。动脉造影按闭塞部位分为3组:A 组,M_1段近端闭塞;B 组,M_1段远端闭塞;C 组,M_2段闭塞。对有无逆行充盈也作了分析。CT 扫描根据低密度区的部位及范围分为以下5型:基底神经节-半卵圆中心型,局限性皮质-皮质下型,小叶性皮质-皮质下型,半球型,正常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老年LEAD患者共98例(病例组),同时选取2个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人群7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LEA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男性、高血压、吸烟比例及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和体质量指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指标中,病例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肌酐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踝肱指数(AB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007,95%CI 0.201~1.232)、吸烟(OR=0.181,95%CI 0.044~1.119)、收缩压(OR=0.153,95%CI0.135~0.198)、FBG(OR=3.226,95%CI 1.589~5.103)、HOMA-IR(OR=2.971,95%CI 1.456~4.716)、胰岛素(OR=1.996,95%CI 1.309~3.311)、HDL-C(OR=0.311,95%CI-0.237~0.515)、hs-CRP(OR=1.058,95%CI 0.313~1.157)和ABI(OR=-3.011,95%CI-4.238~-2.010)是发生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男性患者要注意LEAD的筛查,并积极戒烟,控制血压血糖,强化降脂。  相似文献   

1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银屑病以及银屑病关节炎(Ps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增加,并且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病率升高。PsA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涉及慢性炎症的通路以及细胞因子,可能是此类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本文综述了PsA患者合并AS的危险因素,为PsA患者罹患AS的监测及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锌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膜稳定剂,锌缺乏主要通过以下四个信号传导过程而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即p53基因的调节、核因子κB的激活、半胱天冬氨酸酶的激活以及NO的信号传导作用。本文就缺锌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生于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面.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基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锌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膜稳定剂,锌缺乏主要通过以下四个信号传导过程而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即p53基因的调节、核因子κB的激活、半胱天冬氨酸酶的激活以及NO的信号传导作用.本文就缺锌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的增厚、变硬和弹性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特定类型,指动脉管壁由于钙和脂肪物质在管壁堆积而变厚。尽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较明确的原因即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我们对传统危险因素已逐步认识。随着对血管危险因素的再认识,非传统危险因素开始被关注,这将对血管早期风险评价提供依据。现就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杨凯  徐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6):1616-1617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1〕。超声检查能较临床症状更早地诊断下肢动脉病变,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下肢动脉病变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仍未完全确定。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ABI)或卒中是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尽管其病理生理学机理与冠心病相仿,但尚未弄清。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复杂代谢的异常在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病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些异常包括血浆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LDL 的增加,HDL 的降低或 LDL/HDL 比值的升高。许多研究都把脂蛋白的异常与 ABI 相联系,作者认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正>尾加压素Ⅱ最早是从硬骨鱼脊髓尾部分离出来的一种生长抑素样环肽,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激活和RhoA/Rho激酶途径介导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主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我们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的结构及分布尾加压素Ⅱ是从硬骨鱼的脊髓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分离的一种生长抑素样环肽,广泛存在于软体动物到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是目前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尾加压素Ⅱ典型的结构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