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经》载:“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古人将是否重视“左手”作为“知针者”的判断标准,文章重点探讨押手在取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经典文献溯源、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取穴可分为号穴、揣穴、扣穴3个过程,号穴:诊察穴象,指导选穴;揣穴:摸骨循筋,精准定穴;扣穴:固定穴位,协助导气。押手在穴位诊断、穴位选取以及穴位针刺等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针刺夹承浆穴治疗胃痛:夹承浆穴分左右两个穴。夹承浆以承浆穴为中心左右旁开1寸处。将左夹承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2.0寸毫针平刺1~1.5寸;针刺方向向右边的夹承浆穴,针刺手法以捻转泻法为主。当出现酸、麻、胀“得气”感后,立即起针。本组45例,均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是否通过表里同治这一作用途径实现。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志愿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列缺组和经渠组,每组18例。列缺组针刺受试者单侧列缺穴;经渠组采用与列缺同经且位置相近的经渠穴作为对照点针刺,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两组针刺前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列缺穴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均明显高于针刺前(均P0.05);针刺经渠穴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温度比针刺前明显上升(均P0.05),手阳明大肠经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列缺穴治疗头项疾患可一穴通两经,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后溪穴治疗眼睑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后溪穴治疗眼睑炎陶十香(江西中医学院医务所南昌330006)关键词后溪穴眼睑炎针刺疗法眼睑炎又称眼睑板腺囊肿,俗称麦粒肿。属常见病和多发病。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径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小手指外侧(尺侧)第5掌指节后凹陷中,此穴在一般的教科书上的主治症是...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代辨敏施灸临床研究范例,梳理历代古籍文献对针刺穴位“辨敏”的记载,结合目前教科书对针刺揣穴定位的要求,提出了辨敏施针新概念。基于穴位敏化是针刺与艾灸发挥作用的共性始动环节,提出在常规辨证选穴的基础上,针刺与艾灸都必须重视穴位状态,选取敏化穴位,辨敏施术,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新观点,从而建立一个符合现代针灸临床自身特点的针刺与艾灸统一的辨敏施术诊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价值。虽然关于“内关”穴的文献研究较多但却缺少针对“内关”穴针刺层次的文献整理。由于穴位具有层次性解剖、层次性针感的特征,这也必然导致穴位各层次的适应病证存在差异,故针刺施术也具有层次性。本文对“内关”穴的层次性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文献整理,总结了“内关”穴各层次的特点及主治差异,为腧穴特异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穴位注射对胆色素结石模型豚鼠肝脏部分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雌性豚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每日只喂正常颗粒饲料;造模对照组,每日喂成石饲料,连续喂养60日;针刺治疗组,造模后,每日电针“膈俞”“肝俞”“阳陵泉”穴;肌肉注射组,造模后隔日非穴位肌肉注复方当归注射液0.2ml;穴位注射组,造模后隔日在“膈俞”“肝俞”“阳陵泉”穴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 。结果:造模组成石率大于正常组、穴注组,穴注组成石率最低;肝总酶各组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只有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针刺机体穴位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时间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非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作为针刺穴位,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穴位"开"、"合"时间,并分别在穴位"开"、"合"时进行针刺,同时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收集并检测NO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针刺效应的差异。结果针刺组"开穴"时NO含量高于"合穴",非针刺组"开穴"与"合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穴位NO含量高于非针刺组。结论针刺可以使人体穴位NO含量增高,且针刺效应在"开穴"时比"合穴"时更加显著,说明利用时间针法治疗疾病可以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内关”“郄门”穴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心肌细胞钙超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空白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和针刺“支沟”对照组。电针大鼠心包经穴位20 min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心电图监测,再电针穴位20 min,松扎,恢复灌流60 min,摘取心脏,取心室肌制成心肌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106个/mL,用DMSO溶解荧光染料,Fluo-3负载,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Ca2+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细胞内Ca2+含量明显增高,荧光分布多,强度高。针刺心包经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手厥阴经穴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的钙超载,减轻损伤的程度,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透穴刺法,又名透针法、透刺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透穴”意味着针刺深度较深,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力度,以有效地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参数电针刺激对人体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8例健康青年人经穴发光在电针前后进行对比,发现电针对经穴发光强度的影响与电针参数相关,疏密波刺激穴位后,针刺穴位及本经远端穴位发光强度都有增加(P<0.01或P<0.05);密波刺激穴位后,针刺穴位及本经远端穴位发光强度与针刺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参考点选取不同电针参数针刺后发光强度变化都不明显。提示经穴发光强度可以反应性质不同的针刺效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华佗夹脊穴最佳作用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华佗夹脊穴是经外奇穴,华佗夹脊穴的腰段部分,是针灸医生用来治疗各种腰腿病的常用穴位。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所介绍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均未提出统一的“针刺深度”或“定位标准”。如《腧穴学》说:“直刺0.3~0.5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说:“直刺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内关”“郄门”穴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阐明电针手厥阴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50只,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和针刺“支沟”对照组。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电针大鼠穴位20 min后,造模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 min,心电图监测,再电针穴位20 min,松扎,恢复灌流60 min,摘取心脏,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与针刺“内关”及针刺“郄门”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支沟”组ST段变化趋势与模型组近似,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线粒体内室水肿、空泡变,嵴减少,形成较宽的电子透亮区。“内关”及“郄门”治疗组嵴排列整齐,仅见部分线粒体轻度水肿。结论:电针手厥阴经穴可明显减轻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天穴地部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三天穴,即天鼎穴、天枢穴、天窗穴,分属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笔者多年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合现代解剖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颈部针刺的禁忌,摸索出了治疗此病的手三阳经脉颈部三要穴。运用古代“天、人、地”三层次立体行针法,针刺可直达“地部骨折”:即颈椎间孔外后缘,可直接刺激颈神经根,达到减轻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针灸杂志》2011,(9):627-627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客观、有效、快捷地选取针刺穴位?不同性质疾病的针刺深度如何把握?如何掌握针刺剂量?答案尽在《针法新探》中。作者根据当前针刺临床现状,逐一提出疑问,以《内经》为轴线,对传统针刺理论展开挖掘、解读、分析,层层递进,并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探讨针刺选穴、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基本规律,形成“十四经全息针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22包经“内关”“郄门”穴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针刺“内关”治疗组、针刺“郄门”治疗组、针刺“支沟”对照组。后3组电针相应穴位20min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min,心电图(ECG)监测,再电针穴位20min,松扎,恢复灌流60min,摘取心脏,取心室肌制备心肌细胞肌浆网,定磷法测定三磷酸腺苷酶(Ca^2+-ATPase)活性的高低;用Northen-Blot方法测定肌浆网Ca^2+-ATPase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模型组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Ca^2+-ATPasemRNA的表达下降。针刺心包经“内关”穴组和“郄门”穴组Ca^2+-ATPase活性和Ca^2+-ATPasemRNA表达均发生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刺“支沟”穴组酶活性与基因的表达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手厥阴,22包经穴“内关”“郄门”穴可提高心肌细胞肌浆网Ca^2+-ATPase的活性,促进Ca^2+-ATPasemRNA基因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增强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2005年~2015年近10年万方、维普、CNKI三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穴位埋线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比较分析两者的临床用穴规律。结果:共纳入149篇相关文献,其中针刺为主(针刺加穴位埋线除外)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86篇,穴位埋线为主(针刺加穴位埋线除外)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63篇。其中天枢、中脘、足三里、大横、关元、气海、丰隆、三阴交等为针刺治疗肥胖病使用频次较高的主穴,天枢、中脘、丰隆、大横、足三里、关元、气海、带脉等为埋线治疗肥胖病使用频次较高的主穴。结论:针刺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选穴基本相同,临床上均多采用辨病加辨证的方式选穴,主穴多选取脾经、胃经、任脉上的穴位,腹部、下肢部选穴较多,募穴、合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配穴常需辨证分型,考虑选取相应受损脏腑所在经脉的五输穴、背俞穴及其相表里经脉的五输穴、下合穴,且无论主穴还是配穴,埋线背俞穴选取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