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介入治疗新西兰兔肝癌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肝肿瘤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分离右侧后肢的股动脉,经股动脉插入微导管至肝动脉,经导管将各组药物分别注入肝脏肿瘤组织周围动脉:空白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药物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注射液和碘化油注射液;实验组给予自制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定期影像学评价,观察肿瘤生长和药物栓塞情况。结果 发现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能有效栓塞在肝肿瘤组织周围,肿瘤细胞明显凋亡,具显影效果,治疗作用更持久。结论 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显影效果较好,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131)I-阿霉素/碘油乳剂对3例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后,肝区γ照相证实抗癌药选择性地存留在肿瘤组织,作用时间约3d。为获得更理想的栓塞和药物缓释作用,我们制备了阿霉素微球,体外释药显示微球释药明显慢于乳剂,第一阶段9h释药49.9%,第二阶段24h释药60%。对19例肝癌患者分别采用乳剂和微球-乳剂混合剂栓塞治疗,由于碘油的栓塞和载体作用,使肿瘤坏死、缩小、AFP下降、病人症状减轻、生存时间延长,与手术联合使用,对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提供了肿瘤切除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扶正消癥汤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的影响。方法 10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患者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碘油栓塞+口服扶正消癥汤,扶正消癥汤在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前连续服用20 d;对照组患者除不口服扶正消癥汤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2组均给予TACE治疗4次。在TACE治疗前和治疗后3、10、25 d,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PA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进行TACE治疗后第3、10天血清PA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扶正消癥汤能有效地提高TACE术后血清PA的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首次接受TACE治疗的219例 HCC患者。依据接受TACE治疗的时间先后顺序,按照7∶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54例)和验证集(65例)。依据TACE术后是否发生中重度腹痛将训练集患者分为中重度腹痛组和无中重度腹痛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HCC患者首次TACE治疗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 tic,ROC)曲线法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 TACE 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 154 例中,42 例 (27.3%)HCC 患者 TACE 术后出现中重度腹痛。Logistic 回归显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P=0.001)、碘油使用量>10 mL (P < 0.001)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P=0.007)是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2.199× 肿瘤距肝包膜距离+2.252×碘油使用量+1.637×使用无水酒精-3.829。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中重度腹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和0.853。结论:肿瘤距肝包膜距离≤1 cm、碘油使用量>10 mL和使用无水酒精栓塞是HCC患者首次TACE 术后发生中重度腹痛的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可为HCC患者首次TACE术后中重度腹痛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高姜黄素的口服吸收,研制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优选其制备方法和工艺。方法 分别采用离子凝聚法(滴入法、注入法)和乳化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考察工艺条件对微球载药量和释药速率的影响,并对各方法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DSC、IR和SEM证实,3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球形,姜黄素仍以磷脂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壳聚糖微球中而并未解离。离子凝聚滴入法制备的微球载药量高达5%以上,但粒径大,为(1.11±0.08)mm;无突释效应,累积释药量平稳增加。离子凝聚注入法制备的微球粒径最小,为(16.19±4.91)μm,载药量也达5%以上;虽有较弱的突释效应,但释药最完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居中,为(77.48±19.37)μm,但载药量仅在1%左右,且突释效应强,释药量最低。磷脂复合物并没有改变壳聚糖微球的释药规律,各微球的药物释放均符合Weibull分布。结论 离子凝聚注入法更适合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6.
【立论依据】 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至关重要。磁性纳米颗粒(MNPs)可在外磁场引导下使其负载药物定向于肿瘤组织,达到肿瘤化疗中低毒高效的目的。然而,它的非生物源性使它不能在体液和组织中稳定地存在。Exosomes是一种由体内多种细胞释放的、直径介于50~150纳米的微囊体。因不引起补体或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难以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故可以在体内稳定存在,也是药物的理想载体。但由于靶向性较弱,难以富集至肿瘤组织。 【设计思路】 本项目拟设计并制备MNPs-exosomes二者联合的载药系统,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并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其是否具有协同效应,从而为构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提供一种新思路。 【实验内容】 (1)制备3种药物载体:MNPs、exosomes、MNPs-exosomes联合载药体;(2)将3种药物载体分别与药物结合:选用多柔比星;(3)体内外实验验证其靶向性;(4)体内外实验评价其治疗效果。 【材料】 RAW-264.7细胞、HEPG-2细胞、MNPs、四氧化三铁悬液、250nm二氧化硅粒子悬液、聚苯乙烯、甲苯。 【可行性】 本课题组已进行了制备MNPs-exosomes联合载药体的预实验,实验结果符合预期。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掌握了进行上述实验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悟性和热情,可以完成此研究。 【创新性】 (1)首次提出将MNPs与exosomes联合载药,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来观察联合体是否具有协同作用;(2)我们拟通过制作超小粒径分子筛分离提纯exosomes,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求高效低毒的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型前药,并探究其在生理条件下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方法】 采用常规法与微波法考察关键中间体制备条件;应用壳聚糖成膜策略耦联杂大环Cu(II)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SEM等手段对中间体及目标前药分子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重氮化反应探究其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结果】 (1)探寻出关键中间体的高效、节能制备方法;(2)成功制备并表征了各中间体及其目标前药;(3) 制备的目标前药具有良好的催化一氧化氮前驱体释放一氧化氮性能。 【结论】 为人工合成高效低毒的一氧化氮供体型前药的设计开辟了新思路,也为一氧化氮的供药方式提出了新的供药途径。  相似文献   

8.
叶文海  熊壮 《安徽医学》2020,41(10):1131-1134
目的 评价载药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与传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100例接受TAC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应用不同的栓塞剂分为DEB-TACE组(48例)和cTACE组(52例)。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疾病缓解率和控制率,分析手术前后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DEB-TACE组肿瘤控制率达95.83%,明显优于cTACE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较术前均升高,且升高幅度低于c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患者的AFP水平较术前大幅下降,且下降幅度高于c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痛、呕吐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保护患者肝功能,且其近期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明显优于cTACE,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载左金丸总生物碱的壳聚糖包裹明胶海藻酸钠载药微球,并考察其释放和胃黏附特性。[方法] 制备胃黏附微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通过转篮法测定微球体外释药性能,将微球黏附于大鼠胃黏膜上测其体外生物黏附性。[结果] 微球载药量测定结果:盐酸药根碱2.768 mg/g,盐酸巴马汀3.986 mg/g,盐酸小檗碱21.920 mg/g,吴茱萸碱1.449 mg/g,吴茱萸次碱0.954 mg/g。5种生物碱在8 h内持续释放,微球的胃黏附百分率为89.33%。 [结论] 壳聚糖交联的载左金丸总生物碱微球具有较好的释药性及胃黏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56例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仅单纯行TACE治疗,观察组30例在行TACE治疗后1周开始服用索拉非尼,治疗后对患者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及肝外转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66.7%)优于对照组(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6年12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15.8个月,大于对照组10.8个月(P<0.05),观察组肝外转移率3.33%小于对照组23.08%(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可有效延长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肿瘤进展期,提高生存时间,降低远处转移率,有望使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灌注栓塞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 (TACE)联合经皮穿刺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 (PEI)治疗原发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 2例原发型肝癌分为 2组 ,A组 (联合治疗组 ) 2 2例应用TACE +PEI治疗。B组 :(对照组 ) 2 0例应用单纯 (TACE)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肿瘤缩小率、肿瘤组织坏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12、 2 4、36、 4 2m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肝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是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杜丹丹  吕维富  林婷婷  唐皓  周春泽 《安徽医学》2016,37(12):1549-1551
目的 探讨CT能谱检查中单能量图像(Mono)对消除肝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碘油沉积硬化伪影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GE能谱CT扫描机对符合标准的30例肝癌患者于TACE术后行能谱CT检查,获得Mono图像,并与常规混合能量(QC)图像进行对比,选取伪影较多的层面,观察不同成像方式下碘油栓塞缺损区和周边区的显示情况,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分别计算噪声指数(NI)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90 keV Mono图像主观评分最高,观察碘油沉积范围和周围结构最好,90 keV Mono图像的SNR为(0.78±0.17),QC图像的SNR为(0.62±2.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图像的CNR介于60 keV和70 keV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CT和能谱CT相比,对显示肝癌TACE术后碘油沉积区和/或周边区结构最佳的图像为90 keV Mono图像。  相似文献   

13.
用^131I-阿霉素/碘油乳剂对3例肝癌患者肝栓塞后,肝区γ照相证实抗癌药选择性地存留在肿瘤组织,作用时间约3d。为获得更理想的栓塞和药物缓释作用,我们制备了阿霉素微球,体外释药显示微球释药明显慢于乳剂,第一阶段9h释药49.9%,第二阶段24h药60%对19例肝癌患者分别采用乳剂和微球-乳剂混合剂栓塞治疗,由于碘油的栓塞和载体作用,使肿瘤坏死、缩小,AFP下降,病人症状减轻、生存时间延长,与手术联合使用,对坏能切除的肝癌虱提供了肿瘤切除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正>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是将碘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置于肝癌供血动脉中以抑制肝癌肿瘤的生长,此外该治疗方法在影响肿瘤病灶动脉供血的同时可促使肿瘤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过程中分为载药微球以及空白微球动脉~([1])。本次研究为论证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越性,比较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例空白微球栓塞治疗患者与20例载药微球栓塞治疗患者单位时间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栓塞治疗工具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优选薄荷油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微球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回归分析法为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法对薄荷油β-CDP微球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选定A2B2C1D3;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β-CDP微球和与水之比>β-CDP微球和薄荷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IR、XRD、TGA等方法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结论 薄荷油的包合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立论依据】 经导管的血管栓塞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脑血管疾病,目前使用的栓塞材料以医用液体胶和金属弹簧圈为主,其昂贵的价格、高难度的操作要求以及存在的术后并发症亟需在临床使用中改善。可注射型水凝胶体系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药物缓释、肿瘤治疗等领域都有了一定的应用尝试。其中,高分子水凝胶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更加广阔的调节空间,也因此拥有更加巨大的应用前景。本项目旨在根据临床应用要求,对高分子水凝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改造,设计制造新型栓塞材料,并进行初步评价。 【设计思路】 通过查阅化学文献等资料,选择合适原料,根据临床要求进行改造,进行体内外试验,初步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栓塞材料,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效果。 【实验内容】 查阅文献,寻找可注射水凝胶体系,参照临床要求对材料进行改造,从而达到更优化的成胶条件;将改造后的水凝胶进行大鼠皮下注射实验,检测大鼠血常规及病理切片,初步评估水凝胶的毒理情况;利用蠕动泵构建不同血流动力条件,进行栓塞试验,评估水凝胶的机械性质;接着构造兔颈动脉瘤以及猪脑血管畸形模型,进行DSA手术,评估体内治疗效果;筛选出最优材料后进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构造猪脑动脉畸形模型,随机分入弹簧圈、Onyx胶新材料治疗组,DSA手术干预,随访半年后,结合各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 【材料】 兔颈动脉瘤模型、猪脑动脉畸形模型、流变仪、智能蠕动泵、微导管、微导丝球囊、血常规分析仪、病理切片相关仪器、DSA手术配套设施 【可行性】 目前已合成四种符合临床要求的栓塞材料,并在DSA技术下进行体内试验,结果显示栓塞效果好,血管炎性反应小,进一步试验已顺利开展中。 【创新性】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跨学科合作优势;(2)已有材料的改造及其新应用;(3)临床新材料效果评价。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较,结合临床各项指标,对新材料的临床效果作一初步评价,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肝癌TACE治疗后1~3个月行MRI及DSA,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1~5 d。分析和比较MRI和DSA对肿瘤残存和新发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24例共68个原发肿瘤灶经TACE治疗后,MRI共检出14例28个残存灶,10例30个新发病灶,DSA检出14例30个残存灶,11例32个新发病灶;MRI对残存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100%和97%。【结论】MRI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评估和随访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但自杀基因肿瘤靶向识别性差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基于叶酸偶联脂质体(FL)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量子点(QD)荧光标记的高灵敏性及光稳定性、HSV-tk自杀基因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本研究拟开发多功能纳米载体-叶酸靶向量子点标记的HSV-TK基因脂质体(FL/QD-TK),并检测此载体系统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作用。 【方法】 构筑FL/QD-TK并进行表征后,利用MTT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活体荧光成像仪及裸鼠移植瘤模型等方法对其体内外靶向性成像和治疗肝癌的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合成方法稳定,形貌均一,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叶酸受体低表达的HepG2细胞靶向杀伤作用较弱。FL/QD-TK可实时示踪TK基因在Bel-7402荷瘤裸鼠体内的运输与分布,实现了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系统性给药并联合GCV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对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无影响。 【结论】 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在体内可视化示踪TK基因治疗肿瘤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方法 以秋水仙碱、聚山梨醇酯、异丙醇、油酸和蒸馏水为主要成分,制备秋水仙碱微乳,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秋水仙碱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HPLC法测定秋水仙碱。结果 制得的秋水仙碱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60.2 nm,外观圆整均匀,渗透效果依次为水溶液<微乳<促渗剂氮酮,其中氮酮7 h即达到释药平台期,微乳在12 h才接近平台期。结论 制备的水包油型秋水仙碱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且较透皮促渗剂氮酮来说能够缓释药物,为秋水仙碱的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立论依据】 肿瘤耐药机制复杂多样,是多基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使用单一阻断的方法,尚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逆转效果。因此,针对肝癌多种耐药机理,设计和构建能降低肝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新型纳米药物是改善肝癌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韩国科学家Dong-Ki Lee构建了一种可同时靶向4个癌基因(Survivin、β-catenin、STAT3、MET)的,由4个RNA双螺旋组成的四聚体RNAi(quadruple interfering RNAs, qiRNA),其转染效率和干扰效率优于传统的siRNA。 因此,本项目拟采用该策略,针对肝癌细胞膜上固有的高表达ABC蛋白和肝脏独特的代谢解毒机制以及肝癌干细胞的耐药机制,选取了4个多药耐药相关的关键基因:编码细胞膜上ABC转运蛋白的MDR1基因、参与肝细胞解毒功能的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 pi、抑制细胞凋亡的Survivin基因和参与肝癌干细胞“干性”维持的Snail基因,将其构建成四合一的四聚体qiRNA;采用肝癌细胞耐长春新碱(VCR)耐药株(SMMC7721/VCR)作为多药耐药细胞,通过观察转染四聚体qiRNA后各个靶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瘤体抑制率的变化,以评价四聚体qiRNA对改善肝癌细胞耐药性的效果。 【设计思路】 本项目围绕着降低肝癌化疗耐药性的科学问题,设计和构建针对肝癌不同耐药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多靶点RNAi药物,并在细胞水平上检测其靶基因的干扰效率及肝癌耐药株细胞耐药性的改变,试图获得有效降低肝癌化疗耐药性的新型多聚siRNA,为开发新型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 (1)肝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siRNA序列的筛选。(2)多聚siRNA的构建与表征。(3)jetPEI介导多聚siRNA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材料】 肝癌药物敏感细胞株SMMC7721及肝癌耐长春新碱细胞株SMMC7721-VCR,qiRNA或NC序列的合成由广州瑞博生物有限公司完成。其他常规试剂实验室都有储存。 【可行性】 该实验设计思路新颖、制定的项目方案切实可行,项目组所在学校对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验实训一贯积极支持和鼓励,匹配经费到位,配套扶持政策完善。因此,项目开展所需的人员、场地、实验设备、材料和经费等条件均可以保证。 【创新性】 (1)本课题首次构建一种新型的多靶点的单一多聚siRNA制剂。(2)课题组首次获得有效降低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多靶点siRNA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