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围绕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干细胞因子等指标,探讨其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肾阴虚型三组,另设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EPO、SCF分泌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EPO、SCF分泌水平显著下降(P0.05),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组之间比较,肾阳虚组的EPO和SCF分泌水平最高,其次为肾阴阳两虚组,肾阴虚组最低,三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EPO、SCF出现明显紊乱,不同辨证分型间存在差异,这两项指标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白焰,柯微君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生血糖浆我们在继承宗维新老中医治疗再障的学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再障病人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血合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组后,治疗组西药加补血合剂,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血象、骨髓增生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外周血象、骨髓象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肾阳虚组疗效优于肾阴虚组。结论:补血合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WBC、Hb、PLT,改善临床症状及骨髓造血,肾阳虚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肾阴虚型患者,为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别从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角度分析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间的疗效差异,进而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阳虚易治、阴虚难调”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介绍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体会。认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总属脾肾亏虚,尤其肾虚更为重要,并提出其发生与毒邪有关。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亏型四型,治疗上以补肾为中心,顾护脾胃兼以柔肝养肝,辨证施以解毒祛瘀。  相似文献   

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与骨髓各项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骨髓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对6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的分类、小巨核酶标、小组化、骨髓活检检测。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中医辨证分型不同,骨髓异常程度也不同,由重至轻依次为肾阴虚型、肾刚日两虚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骨髓增生程度重度减低,无巨核细胞,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缺乏为特点。肾阴阳两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明显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指数增高,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减少为特点。肾阳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活跃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指数明显增高,骨髓活检以造血细胞成熟障碍为特点。同时,骨髓活检还可见基质水肿、毛细血管减少。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存在着造血微环障碍,因分型不同骨髓的变化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与细胞凋亡及miR-9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和肾阴虚各30例,另以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阳性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iR-96的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阴虚组凋亡率最高,肾阳虚组最低,肾阴阳两虚组介于两者之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细胞表面两种抗原Fas和FasL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型比较,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阴虚组、肾阴阳两虚组和肾阳虚组。中医各证型组miR-96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型比较以肾阴虚组与肾阴阳两虚组为高,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可能与miR-96的异常表达相关,不同辨证分型之间存在miR-96表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a、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a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36例,探讨各证型的发生频率、中医治疗效果、性别、病因和疗次的分布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证型的发生频率比较,肾阳虚型92例39%,肾阴虚型66例28%,肾阴阳两虚型78例33.1%;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肾阳虚组总有效率80.43%,肾阴虚78.79%,肾阴阳两虚组56.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患者中医分型作为因变量,以肾阴阳两虚作为参照对象进行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阳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因、疗次,而肾阴虚的影响因素是年龄、病程、病因和疗次。结论:年龄、病因、疗次是影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s、FasL抗原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抗原表达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Fas、FasL mRNA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抗原、FasL抗原的阳性率、mRNA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抗原、FasL抗原的阳性率、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抗原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和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11.
慢性再障有关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把慢性再障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并观察该分型与骨髓祖细胞培养,免疫,内分泌有关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肾阴虚两型病人比较,CD3,IL2,NK细胞活性,TSH,女性T没有显著差异,而GM-CFU-,CFU-E,CD4,CD8,CD4/CD8,T3,54。性E2。T有显著性差异,这些指标似可做为中医分型的客观指标。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阳虚的病人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影响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指导分型,使分型更科学和准确。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93例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资料齐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为3型,通过外周血常规、血清补体C3、C4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中医不同证型的相关因素。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WBC、Hb、PL、血清补体C3、C4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肾阳虚组WBC、Hb明显低于肾阴虚组和肾阴阳两虚组,PL明显高于肾阴虚组和肾阴阳两虚组,CD3、CD8水平低于肾阴虚组和肾阴阳两虚组,CD4水平高于肾阴虚组和肾阴阳两虚组,血清补体C3、C4含量明显低于肾阴虚组和肾阴阳两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平均年龄、病程构成比例、性别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肾阳虚组、肾阴虚组及肾阴阳两虚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A、M含量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SH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包括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年龄、性别、病程等对中医证型无明显影响,而WBC、Hb、PL、C3、C4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表达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微观辨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肾虚证型患者造血调控因子表达与补肾生血中药疗效的关系,按标准选择肾阳虚和肾阴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2例,采用ELISA法分析使用补髓生血颗粒(主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淫洋藿、巴戟天、鹿茸、黄芪、人参等)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两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L-1β则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型患者之间无差异(P>0.05).提示:对TGF-β1、IL-1β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之一;其对肾阳虚患者IL-1β调节作用优于肾阴虚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4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涛  吴振清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0):456-457
笔者自1988~1998年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44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8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治疗组544例,男312例,女232例;年龄14~70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0年;辨证分型属肾阳虚型316例,肾阴虚型136例,阴阳两虚型92例。对照组300例,男176例,女124例;年龄15~73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5年,最长13年;辨证分型属肾阳虚型182例,肾阴虚型75例,阴阳两虚型43例。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康力龙6~12mg/d…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肾虚证型患者造血调控因子表达与补肾生血中药疗效的关系,按标准选择肾阳虚和肾阴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2例,采用ELISA法分析使用补髓生血颗粒(主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淫洋藿、巴戟天、鹿茸、黄芪、人参等)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GF-β1、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两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L-1β则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型患者之间无差异(P>0.05)。提示:对TGF-β1、IL-1β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之一;其对肾阳虚患者IL-1β调节作用优于肾阴虚患者。  相似文献   

16.
介绍江劲波教授辨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江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肾虚血瘀邪毒,主要病机为肾精亏虚,精亏髓枯;临证将其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论治,以补肾填髓为主,辅以化瘀解毒之法治疗,在临床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辨证用药结合心得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用药结合心得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血液组祝冰,万丽娟,姚乃中(200032)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心得安;气血亏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及其微循环受到损伤所致的一种严重血液疾病...  相似文献   

18.
介绍刘宝文教授从肾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认为肾虚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的关键,临证分髓劳肾阴虚、髓劳肾阳虚、髓劳肾阴阳两虚3型论治;创立"针药并举、肾俞贴敷、耳穴压籽、辨证调护"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与血浆皮质醇、T_3、T_4含量关系的探讨王运律,吴正翔,唐静芬,邱仲川,扬振岳,陈佩我们自1989年6月~1993年5月观察了35例具有较典型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患者血浆皮质醇、T3、T4含量,并...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16-221
基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病症特点,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总结再生障碍性贫血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模型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符合性,发现化学模型、物理化学模型和肾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符合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