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病情与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收集40例血清Lp-PLA2表达与神经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情况,年龄、性别、吸烟、酗酒情况,Lp-PLA2表达水平。比较不同NIHSS评分、梗死面积、梗死部位、病灶数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面积、病灶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p-PLA2水平为(435.14±27.85)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6.46±19.43)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IHSS评分、梗死面积、病灶数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面积、病灶数量呈正相关(r=0.44、0.76、0.6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Lp-PLA2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梗死面积、病灶数量呈正相关,对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检查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牛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14-12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60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75.0%),对照组40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例(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8,P<0.01).脑梗死组45例中共检出斑块72个,对照组11例中共检出斑块18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6.88、10.13,均P<0.01),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10.73、10.70,均P<0.01).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中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最密切.临床上可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脂蛋白(a)[Lp(a)]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Lp(a)水平,同时做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以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回声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0.8%、5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6.7%(x2=5.12、6.43,均P<0.05).研究组Lp(a)水平为(273.6±221.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64.9) mg/L(t =6.53,P<0.05).结论 Lp(a)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病。方法选择导致或诱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结果年龄≤55岁的多发性腔隙脑梗死患者明显少于年龄>55岁的患者(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是本病的直接原因,而年龄是多发性腔隙脑梗死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角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颈动脉粥样软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患者148例作为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分为脑梗死组(n=63例)和非脑梗死组(n=85例)。2组均完成超声检查,借助线阵探头对颈动脉斑块角度、软斑块厚度、颈动脉面积狭窄率进行计算;2组患者均行颈动脉斑块剥脱术治疗,采用超声造影检查2组新生血管检出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颈动脉斑块角度与新生血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斑块厚度、斑块面积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脑梗死组斑块近心端角度大于非脑梗死组(P<0.05);2组均经超声造影完成新生血管检出率测定,其中,脑梗死患者新生血管检出46例,占比为73.02%,高于非脑梗死组(新生血管检出22例,检出率为25.88%)(P<0.05);Pearson相关性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中新生血管检出率与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无相关性(P>0.05);与斑块近心端角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超声检查用于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中能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比较腔隙型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89±11.17)岁,颅内动脉狭窄组121例(67.7%),其中单发性动脉狭窄29例(24.0%),多发性动脉狭窄92例(76.0%)。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病120例(60.6%),高脂血症98例(49.5%),冠心病62例(31.3%)。颅内动脉狭窄组冠心病(42.1% vs.14.3%;χ2=9.205,P =0.002)和糖尿病(25.6% vs.10.4%;χ2=3.173,P =0.007)以及颈动脉 IMT 增厚(29.7% vs.7.8%;χ2=3.962,P =0.04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性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1.31±0.52)mmol/L vs.(1.57±1.54)mmol/ L;t =-2.242,P =0.026]。多变量 Lol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优势比(OR)10.013,95%可信区间(CI)1.079~92.900;P =0.043]和糖尿病(OR 6.766,95% CI 1.704~26.870,P =0.006)是腔隙性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而 HDL 水平较高(OR =0.015,95% CI =0.001-0.299)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腔隙性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287T/C多态性,探讨TFPI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114例脑梗死患者、11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的TFPI-287T/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TFPI基因-287T/C多态性基因型频数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TFPI-287T/C具有杂合突变型(TC)基因型个体的频数(43.9%)高于健康对照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P<0.05);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也高于对照组(χ2=5.831,P<0.05);正常纯合子(TT)基因型个体的频数(45.6%)低于健康对照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5,P<0.05)。结论 TFPI基因-287T/C多态性与我国人群脑梗死易感性有关,杂合突变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02例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列为观察组,并选择84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率。观察组患者在人院1年后再行评估,比较人院时和1年后的评分变化,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和认知功能总分分别为(3.25±0.83)、(4.45±0.71)、(2.26±0.61)、(2.58±1.31)、(22.64±2.9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认知障碍率为50.98%,显著高于对照组(X^2=8.745,P〈0.001)。观察组1年后认知功能评分为(22.51±3.23),与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5,P=0.396)。其中26例患者在1年后MoCA评分显著下降(t=3.983,P=0.033)。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导致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34、0.011)。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认知功能障碍有加重的趋势。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吸烟史相比,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患者,测定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分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51例,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47例,计算其首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颈动脉斑块。结果 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0.05),H型高血压梗死组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可能为复发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金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7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脂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χ2=7.559,P=0.006)。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对照组为16.2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5,P=0.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斑块情况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28例)、无斑块组(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脂指标检测及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三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胱抑素C(Cys C)、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脑梗死组),同期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内-中膜厚度(IMT),将脑梗死病人分为12例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一1(MCP-1)的影响。方法 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62例,B组54例,C组90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法舒地尔,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鼠生长因子,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加用法舒地尔和鼠生长因子。三组患者共治疗21 d。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的Lp-PLA2和MCP-1。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7.1%,B组总有效率为87%,C组总有效率为97.8%,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三组治疗后患者血浆Lp-PLA2和MCP-1均有明显降低,A组和B组治疗后血浆Lp-PLA2和MCP-1无明显差异(P〉0.05),但C组比A、B组血浆Lp-PLA2和MCP-1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和鼠神经生长因子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和MCP-1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DRD2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谵妄的相关性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纳入手术患者150例,以《谵妄分级量表-98修订版》作为谵妄诊断工具,分析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采用基因测序法确定DRD2的多态性,分析rs6275、ts6277多态性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谵妄发生率8.0%(12/150例);组间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 (OR=0.784,95%CI 0.631~0.975,P=0.024);手术持续时间(OR=2.251,95%CI 0.941~5.380,P=0.048);体外循环时间(OR=1.057,95%CI 0.703~1.590,P=0.029);ICU病房时间(OR=1.890,95%CI 1.201~2.973,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rs6275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65,95%CI 0.697~2.303,P=0.651);rs6277基因型2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76,95%CI 1.142~4.523,P=0.049);Logs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OR=1.861,95%CI 1.082~3.163,P=0.024)、ICU持续时间(OR=6.757,95%CI 2.376~19.267,P=0.001)、rs6277的CC基因型(OR=4.019,95%CI 1.395~12.341,P=0.012)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术前合并脑梗死的高危患者,进行DRD2基因筛查,有助于评估谵妄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丹膝颗粒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脑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0.48 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丹膝颗粒,1袋/次,3次/d。两组用药20 d观察治疗情况。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好转时间、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表(NC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头晕、眩晕、肢体麻木、中枢性面瘫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CSE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CSE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p-PLA2、NSE、Hcy水平均显著降低,而BDNF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Lp-PLA2、NSE、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而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结论 丹膝颗粒联合曲克芦丁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神经行为认知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丁苯酞能否通过调节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急性LAA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丁苯酞组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序贯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次,3次/日,连续11.5个月),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次,2次/日,连续14 d)。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血清Lp-PLA2水平;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IMT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Lp-PLA2水平比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丁苯酞组Lp-PLA2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治疗12个月后,丁苯酞组患者IMT值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丁苯酞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 丁苯酞治疗可以降低血清Lp-PLA2水平,进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急性LAA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段效勇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67-3069
目的 探讨奥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和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共治疗21 d.测定患者血清Lp-PLA2和S100B蛋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90.3%(x2=3.96,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Lp-PLA2和S100B蛋白均有明显降低,并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t=20.9091、3.7273,均P<0.05).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和S100B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2例患者为脑梗死组及7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mm(42.68%)与对照组(27.0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50.00%,及溃疡斑17.11%)检出率67.1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32.89%;对照组中不稳定斑块(软斑21.05%,及溃疡斑5.26%)检出率26.31%,稳定性斑块检出率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主干。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燕  牛小媛  徐玮 《中国医药》2014,(3):338-34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发症状后90 d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特征包括狭窄程度、分布部位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首发TIA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颅脑动脉病变情况,对其进行90 d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稳定组、频发组、脑梗死组,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失访8例,完成随访的79例TIA患者中稳定组34例(43.0%),频发组37例(46.8%),脑梗死组8例(10.2%).3组患者血管病变特点:狭窄血管共135条,稳定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7.4%(24/31),中度16.1%(5/31),重度3.2%(1/31),闭塞3.2%(1/31);频发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73.9%(48/65),中度10.8%(7/65),重度4.6%(3/65),闭塞10.8%(7/6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构成比:轻度56.4%(22/39),中度10.3%(4/39),重度15.4%(6/39),闭塞17.9%(7/39).中轻度血管狭窄构成比以稳定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重度和闭塞血管构成比脑梗死组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预后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99,P=0.021).发现斑块117个,稳定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51.4%(18/35),混合斑34.3%(12/35),软斑14.3%(5/35);频发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23.5%(12/51),混合斑47.1(24/51),软斑29.4%(15/51);脑梗死组斑块构成比:钙化斑12.9%(4/31),混合斑48.4%(15/31),软斑38.7%(12/31).中稳定组钙化斑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频发组,脑梗死组最低.混合斑和软斑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频发组,稳定组最低.相关分析显示TIA与血管斑块性质呈正相关(r=0.341,P=0.001).稳定组前循环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38.9%(7/18)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内段30.8%(4/13)多见;频发组和脑梗死组前循环狭窄以大脑中动脉32.5%(13/40)、36.8%(7/19)最多见,后循环以椎动脉颅外段36.0%(9/25)、35.0%(7/20)多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预后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有关,狭窄程度越重、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颈部大动脉及眼底小血管的改变。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5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检查诊断符合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64例,正常24例,均行颈动脉超声及直接检眼镜检查,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腔梗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者54例,其中多发斑块形成26例,占总病例的40.6%,24例正常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18例,其中多发斑块形成2例,占正常组的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4例腔梗组患者中眼底检查异常60例,其中眼底血管Ⅱ级改变36例,占总病例的56.3%,24例正常组患者中眼底检查异常6例,其中眼底血管Ⅱ级改变2例,占正常组的8.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多发斑块形成、眼底血管Ⅱ级改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