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小血管病(Hypertensive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T-CSV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15例HT-CSVD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相关证候分型标准对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采集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血压等一般资料,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相关指标。结果 215例HT-CSVD患者中医证型的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痰湿壅盛证>气血亏虚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瘀血阻络证。五组证型中,痰湿壅盛证BMI水平最高,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肌酐(Cr)、血尿酸(UA)水平较其余四组证型偏高,与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气血亏虚证HCY水平与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甘油三酯(TG)水平与阴虚阳亢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G、BMI与阴虚阳亢证存在相关性,HCY与气血亏虚证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痰、虚、风、火与瘀是HT-CSVD的主要发病因素与病理枢机;BMI、Cr、UA、TG、HCY水平与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HT-CSVD中医证型分型客观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探析不同中医证型AC患者的病机特点。方法 回顾2008年至201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运用Epidata和Excel整理和管理提取数据,对提取后的数据进行证型规范和中药规范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有效病例数193例,平均年龄58.59 ± 10.95岁,平均每日饮酒量339.60 ± 205.05g,平均饮酒年限28.50 ± 11.75年,平均饮酒度数为45.43 ± 8.17%。193例AC患者中,不同证型间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不同证型间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者(P < 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方面则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 0.05),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 < 0.05)。瘀血阻络证AC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 0.05)。而不同证型的AC患者肝细胞损害情况总体差异不大,但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谷草转氨酶中位数水平最高。本研究揭示AC早期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晚期转化为瘀血、阳虚证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常州市武 进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20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根据患者 的临床症状分为五种证型,比较不同证型在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结果:五种证型在年龄、性别以及透析时间 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瘀血阻络证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痰湿困脾证患者的血清血磷(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 患者的血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继发性甲 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中医证型中以瘀血阻络证与气阴两虚证最为常见,且不同证型患者的生化检验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能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相应的依据,从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肝火亢盛、肝肾阴虚、痰湿空盛、瘀血阻络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8、29、30、28、30例,测定血中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ET、NO水平等。结果:瘀血阻络、痰湿空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偏低,痰湿空盛组的体重指数、CHO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收缩压在高血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而舒张压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瘀血阻络组,各组NO含量无显著变化.而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各组、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年龄层次及体重指数、血压、血脂、ET水平变化与高血压中医不同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规律,寻找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Medline和Wed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02月26日。检索对象为研究Hcy与冠心病痰瘀证(包括单元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复合证——痰瘀互结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果 冠心病痰瘀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血Hcy均高于非痰非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心脉证)(P<0.05);冠心病痰瘀证组间比较,Hcy在痰浊痹阻证与心血瘀阻证间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瘀互结证组Hcy则高于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组(P<0.05)。结论 (1)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较非痰非瘀证更多,高Hcy或许可以成为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2)痰瘀互结证组Hcy高于痰浊痹阻、心血瘀阻证组,说明随着单一证演变为复合证时,Hcy水平呈正相关上升,提示Hcy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疾病活动度及甲状腺相关指标三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将其辨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痰瘀痹阻证及瘀血阻络证,检测患者血清中FT3、FT4、TSH、TGAb、TPOAb、TRAb等甲状腺相关指标,并计算患者DAS28评分,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5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瘀痹阻证为主,寒湿痹阻证次之;甲状腺功能异常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35%、22.58%;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TSH、TPOAb、TGAb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间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FT3、FT4、TRAb、DAS28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AS28评分与甲状腺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为痰瘀痹阻证、寒湿痹阻证,TSH、TPOAb、TGAb水平可能可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性指标,DAS28评分的变化不会引起甲状腺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特点及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1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其次为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从病程与证型的关系来看,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型呈下降趋势,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蓄积指数(LAP)是反映内脏肥胖的新型指标,其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及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证据很少。旨在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探讨该部分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内脏肥胖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研究依托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病例来源为北京市丰台区8家社区医院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 215例。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完整的人口学信息及中医证候量表。检测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VAI、LAP两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 对9 215名受试者[平均年龄(60±9)岁,61.5%为女性]进行了分析。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74.8%。颈动脉硬化组的内脏肥胖指标腰围(P<0.001)、腰高比(WHtR)(P<0.001)、LAP(P<0.001)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硬化人群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包括:气虚、阴虚、痰湿、火热、瘀血。颈动脉硬化人群内火证(P<0.001)、血瘀证(P<0.001)、痰湿证(P<0.001)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不同VAI组间阴虚证(P<0.001)、气虚证(P<0.001)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LAP组间内火证(P<0.05)、阴虚证(P<0.001)、气虚证(P<0.001)、痰湿证(P<0.001)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证候要素以痰湿、内火、瘀血等实证较为突出,脏腑定位肝、脾、肾3脏,该部分人群证候分布特征为既有气虚、阴虚的本虚之象,又有内火、痰湿、瘀血的标实之证,属于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确定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基本证型及辨证要点。方法 在文献研究与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lphi法开展2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1轮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951,Cr为0.859;第2轮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968,Cr为0.866。两轮专家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湿阻肺、气滞血瘀4个临床证型共53项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其中43项指标一致性良好(P > 0.05),10项指标一致性较差(P < 0.05)。结论 初步获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阻肺、气血两虚5个基本证型及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下的局部征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住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0例,结合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宫腔局部征象。结果 (1)12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最常见中医证候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颜色、表面血管颜色及血管形态分布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息肉位置、数量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颜色、子宫内膜血管颜色分布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血管形态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的颜色、息肉表面血管颜色及血管形态、子宫内膜颜色及内膜血管颜色与中医证型相关,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医辨证的局部望诊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4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中医证型:将痰湿中阻归为A组,共133例;肝肾阴虚归为B组,共107例;肝阳上亢归为C组,共73例;肾阳虚衰归为D组,共54例;瘀血阻络归为E组,共33例。观察不同类型、级别、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高血压中医证型的24时辰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ADCBE及BCADE。(2)正常高值、Ⅰ、Ⅱ、Ⅲ级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ABC=DE; ABCDE; ABCDE; CEABD; ABDCE。(3)4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41~5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50岁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4)寅、卯、辰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巳、午、未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申、酉、戌时35.77%中医证型为痰湿中阻;亥、子、丑时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肾阳虚衰。结论:掌握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即有利于辅助高血压病诊治,也有利于对血压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298例RA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n = 76)和非斑块组(n = 222),检测血脂水平,D二聚体,炎症急性反应物,RA相关抗体,双手X线平片,并进行DAS28-ESR疾病活动评分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项指标、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构成比检验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 50岁的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异常升高及关节腔狭窄和/或骨破坏形成是RA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的患者相较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有更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论 RA患者中,中老年人群、IL-6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关节腔狭窄和/或骨破坏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痰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的RA患者更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踝肱指数(ABI)的关系,从而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及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其中痰热互结型39例、血瘀脉络型54例、气阴两虚型32例、阴阳两虚型25例,记录患者动态血压并确定血压节律类型,同时测定患者的ABI指数,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ABI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A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血瘀脉络型患者的ABI指数低于阴阳两虚型、痰热互结型、气阴两虚型患者的ABI指数(P<0.05或P<0.01);不同血压节律类型患者间A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反杓型患者的ABI指数低于杓型、非杓型、超杓型患者的ABI指数(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证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ABI值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节律类型为反杓型的患者及血瘀脉络型患者发生下肢病变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血脂ET NO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肝火亢盛、肝肾阴虚、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组及健康对照组各28、29、30、28、30例,测定血中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ET、NO水平等.结果:瘀血阻络、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偏低,痰湿壅盛组的体重指数、CHO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收缩压在高血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而舒张压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瘀血阻络组,各组NO含量无显著变化,而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各组、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年龄层次及体重指数、血压、血脂、ET水平变化与高血压中医不同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WD患者356例作为WD组,同时纳入10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所有入选的对象均行血清Hcy水平测定及性别、年龄分析。此外,所有WD组患者均采用总体评定量表(GAS)与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分析GAS评分及BI评分与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证候顺位依次为湿热内蕴组、痰瘀互结组、肝肾阴亏组。相关性分析发现W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GAS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差异性分析显示WD组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总体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WD关系密切,在WD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著差别,其水平变化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中医证候和临床病情情况。因此,检测Hcy水平可作为辨别WD中医证型类型、评估病情及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对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血脂、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纳入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穴位埋针、山荷蓝茶饮、八段锦功法),疗程8 w。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TC、TG、HDL-C、LDL-C、LEP、ADN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的BMI、WHR、TC、TG、LDL-C、LEP、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治疗组的HDL-C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能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MI、WHR、LEP、ADN及血脂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对代谢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2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5~10 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半夏天麻丸,6 g/次,2次/d;观察组给予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12周。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后血压达标情况;进行治疗前后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 平均脉压(24 h PP)和血压变异性(BPV)指标[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比较夜间系数];进行治疗前后痰湿壅盛证评分、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评价;检测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达标率为80.70%(46/57)(χ2=5.211,P<0.05);观察组24 h SBP,24 h DBP,24 h PP,24 h SSD,24 h DSD,nSCV,nDCV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痰湿壅盛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A,TC,TG,LDL-C和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y,CysC,AngⅡ和NF-κ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西药干预的基础上,内服温胆汤合血压平方加减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可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提高了血压的达标率,稳定了血压,并减轻痰湿壅盛证症状,改善代谢情况和BPV,抑制炎症因子,从而降低了AS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