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适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和6个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血瘀证经验丰富,多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现代名老中医诊疗肺痿的方药配伍规律,为肺痿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核心药物有甘草、麦冬、杏仁、黄芪、南沙参等。得到青黛、南沙参等6组核心药对;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6组,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针对肺痿“虚、瘀、痰、热”之病机特点的新处方13首。结论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以益肺气滋肺阴固其本,重视肺脾肾同调,方药补中寓清并重视恢复肺气宣降之功,药物配伍有一定规律和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收集并整理林慧娟教授多年诊治心系疾病临床处方资料,对林教授辨证诊治心系疾病的常用中药配伍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总结其在治疗心系疾病方面的临床经验,为挖掘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收集林慧娟教授于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系统中的处方数据,筛选后保留10942个处方数据。采用频数分析、点式互信息、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林教授临床处方数据资料进行药物配伍分析。总结林慧娟教授在诊治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林教授在诊治心系疾病中,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较多,发现林教授共使用中药397味,并对中药频次进行排序,获得17对主要配伍药对,与林教授临床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高度吻合。结论 点式互信息、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可分析林慧娟教授治疗心系疾病得学术经验,为名中医传承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方法: 利用VIP、CBM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创建以来至2012年9月关于中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文献,同时手工检索2002~2012年出版的有关脂肪肝肝郁脾虚证论述的书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和书目建立数据库,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在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104首中药复方中, 涉及163种药物, 使用频次为1 227次;其中使用频次在4次以上的共46种、共855频次;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6类:疏肝类、健脾类、化痰类、行气类、化瘀类、消食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4条,药组规则62条,主要为疏肝理气药与健脾祛湿药的配伍组合。结论: 数据挖掘能够更好的探索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更好的指导临床和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方剂243首,药物188种,高频用药为甘草、白术、黄连、党参、白芍等28种,以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味,用药大多归脾胃经。运用Modeler 15.0软件在S≥14%,C≥90%,L≥1.0条件下挖掘出28个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出6个组方并与各证型相对应。结论 UC证型分布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脾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核心用药多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上以补虚、清热、理气、收涩、渗湿、温里药为主。组方多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加减而成,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论治的治疗思想,清热除湿、调气理血并重,后期注重补火助阳,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代中药复方治疗肺痨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肺痨的处方,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肺痨处方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3 及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Modeler 15.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749首肺痨治疗处方,中药种类合计475味,排列在前10味的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芍药、麦冬、生姜、白术、柴胡、生地黄。中药类别中占据前5类的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健脾)利湿药。高频药物间生成4个聚类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中提取12个公因子,经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8%,最小规则置信度≥ 72%,提升度>1,得出关联规则8条,3味药配伍关联规则29条,4味药配伍关联规则11条。结论 通过对中华医典的挖掘,客观呈现古代医家治疗肺痨的组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用药指导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用药规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治疗提供组方依据及思路。方法 本文通过收集216例韩明向教授门诊治疗肺癌患者的首诊处方,运用Office 2016建立方药数据库,经规范化处理后,对216例首诊处方进行用药类别、药味的频数统计,采用SPASS 21.0、SPASS Clementine Cliene 11.1对出现次数 ≥ 4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二项关联分析、三项关联分析及四项关联分析。结果 由药物频数分析得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以及活血药居前五位;聚类分析可得出八个聚类,主要是益气养阴类、化痰祛瘀类和清热解毒类等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得出黄芪→防风,陈皮→鱼腥草,浙贝母→牡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莪术→鱼腥草等常用药对和补脾益肺药、化痰散结药、活血化瘀药及解毒抗癌药的常见药物组合。结论 韩教授论治肺癌时补脾益肺以治其本,化痰、祛瘀、解毒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COVID-19的“寒疫”特点,系统梳理历代医籍中“寒疫”的记载和论述。方法 基于温病古籍知识库对“寒疫”的辨治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分析,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寒疫治疗的遣方用药规律,探讨潜在的寒疫治疗方药。结果 在分析得到的151首寒疫相关方剂中,涉及中药111味,出现频数较高的单味药包括甘草(67次)、人参(25次)、茯苓(24次)、芍药(21次)、苏叶(20次)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到8个主要聚类;关联分析显示甘草配伍干姜、石膏配伍知母、甘草配伍桔梗、甘草配伍芍药、甘草配伍桂枝等为常用药对。结论 治疗寒疫处方多以辛温发散、透邪解毒、温中散寒及针对化热后的辛寒清热为主,对于寒疫的证治值得进行深入讨论,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辨证治疗高血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李士懋教授1976年10月至2011年3月门诊治疗高血压患者医案记录,选取其中经典医案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基于关联规则法分析处方高频次药物组合,应用复杂熵聚类的方法分析药物核心组合,并依据熵层次聚类预测新处方,深入挖掘李士懋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规律。结果 分析纳入的170例病案得出171味中药,蜈蚣、全蝎、半夏、僵蚕、天麻等使用频次最高,所用中药性味多为温寒,主要归肝、脾、肺三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7个常用药物组合;基于熵聚类方法规律分析得到4个潜在新方。结论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高血压病无论寒热虚实,血管痉挛是主因,治疗上以治“痉”为主,故多用虫类药息风止痉,此为治标;再依据寒热虚实配伍其他药物,此为治本。标本兼治,使很多高血压患者告别了终身服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痢疾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方法 根据《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痢》所记载的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算法进行统计。结果 收集并筛选出治疗痢疾的方剂115首,共涉及药物110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频次≥30次)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黄连等;药性方面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常归脾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高频次药对有黄连-黄芩、茯苓-泽泻,茯苓-白术等;聚类分析得到五组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叶天士辨治痢疾时,用药主以甘温,佐以苦、辛,注重脾、胃同治,同时重视湿热、气虚、痰湿、阳虚等证候,立足中州脾胃,清热与除湿并重,多以辛开苦降、酸苦泄热、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温肾健脾为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黄力教授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处方进行挖掘与整理。结果 共收集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处方91例,涉及中药178味,累计用药频次1 602次。处方中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脾、心、胃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中益气、健脾宁心、润肠通便、敛阴止汗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黄芪-白术-茯苓-川芎-葛根”。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健脾益气类;活血化瘀类;利水消肿类;升阳解表类。结论 黄力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以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对为底方进行画裁,从调整“气、血、水”三者关系入手,灵活运用补益中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三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藏医治疗疫病的用药规律及肺疫方剂药性。方法 收集和整理藏医古籍文献中治疗疫病的方剂,运用IBM SPSS软件进行藏药频数、聚类和因子分析,运用SPSS Modeler和TBtools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肺疫病方剂的药性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60首方剂,涉及219味藏药材,统计频次≥16的高频藏药材34种,多以清热、解毒祛瘟和消疫药材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8项药物组,体现出藏医消疫祛邪、调隆祛寒的用药特点。聚类分析得到8个药物组合,反应了泻疫解毒和除瘟镇痛的藏医治法特点。因子分析提出6个公因子,反应了驱虫止疠的藏医治法,并表明藏药五味麝香丸在治疗疫病方剂配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治疗肺疫经典方剂的藏药材主要以草本类药材为主。方剂药性聚类结果显示凉、钝、稀等治疗赤巴的药性值最高,符合藏医消疫、清热和调“隆”的治疗原则。结论 藏医治疗肺疫病主要采取消疫清热为主、调“隆”补益为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李世增教授治疗咳嗽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分析李世增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李世增教授治疗咳嗽的首诊病案154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世增教授治疗咳嗽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 15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 53个、新处方 10 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用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寻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宏观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应参考。方法 以“中医”和“肝癌”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1959年9月至2019年6月),搜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对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106篇,剔除加减方,剩余有效处方92首,其中涉及中药共计281味,频次累计出现1 181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黄芪、柴胡、白芍、党参;所属类别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通过对频次?10的药物性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甘、苦、辛味,寒、温、平性药,归脾、肝经药物居多。通过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0个潜在组合药对,根据肝癌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型变化,对高频药物及潜在药对组合与肝癌不同阶段证型的治疗进行了对应分类。结论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三类药物配比组合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向;高频药物及聚类分析得到10个潜在药对组合为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分证型治疗提供参考,拟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姜惠中教授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的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方法 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数据挖掘系统中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方法分析姜惠中教授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PCOS医案,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结果 纳入病案162例,共381诊次。涉及中医疾病11种、证型12种、症状144个。证型拆分得到4个实性证素(气滞、痰湿、血瘀、火热)、3个虚性证素(阳虚、阴虚、气虚)及3个病位证素(肝、肾、脾)。高频症状分层聚类后得到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肝郁痰阻证4个证型的核心症状组合。共有处方381张,涉及150味中药,首见甘温类、肝经药,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到药对14对、角药6对。通过对高频药物分层聚类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体现了滋补肝肾、温补肾阳、补肾疏肝、行气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结论 姜教授治疗PCOS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认为PCOS核心病机为肾虚肝郁,治疗以补肾疏肝为主,辅以健脾、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国医大师尼玛藏治疗“真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和整理国医大师尼玛处方数据库中治疗“真布”病的方剂。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 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藏药频数、关联择时用药、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结果 共纳入82首方剂,频次≥37的有5首方剂,以清热止痛、干黄水、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类方剂为主;频次≥8的高频藏药34味,以活血、消肿、止痛类药物为主。方剂药性中以苦、甘、辛等药味为主,三化味中以苦化味为主;药味的药性值中凉、钝、重为最高,分别对应治疗赤巴的热,锐和隆的轻等特性。择时用药规律中十三味鹏鸟丸、二十五味儿茶丸、十八味党参丸、三十五味沉香丸是4个时段常用组合方剂。方剂关联组合均以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鹏鸟丸、十八味党参丸等三种方剂为轴心进行加减方剂配伍;药物关联规则以清热凉血、干黄水、调和气血的药物为主。药物聚类分析较有别于关联规则的结果,反应了生胃火、解毒的用药规律。因子分析共得到8个公因子,反应了清热消肿、祛瘟解毒的治法特点。结论 国医大师尼玛治疗“真布”病以干黄水类药为主、清热止痛类药为辅、并注重隆的调节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国家及省级卫生主管部门所公布的NCP中医诊疗方案的用药规律及新方挖掘。方法 收集国家及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中医诊疗方案,提取方案中四诊信息及处方用药信息,共收集到处方76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方分析等方法,分析NCP中医诊疗用药规律。结果 对入选的76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出本病治疗药物寒温并用,辛甘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主要是肺、胃、脾经,常用药物有杏仁、甘草、生石膏、黄芩、麻黄、连翘、茯苓、苍术、大黄、法半夏等,并得到新处方7首。结论 NCP治疗以辛温解表、清热解毒、化湿健脾、清肺平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挖掘名中医贺玥辨证论治月经不调及痛经的用药规律。方法:对贺玥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的995张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使用IBM SPSS Modeler17.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主要包括关联规则挖掘和聚类分析。结果:贺老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时,最常见的证型为气血瘀滞证、气血不足证、瘀热互结证、痰瘀交结证、阴血不足证。关联规则挖掘出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强关联规则19条,聚类分析得到出现频率排名前四的证型的5个聚类。初步分析出贺玥重视瘀血和标本兼治的学术特点。结论 :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初步总结出名中医贺玥辨证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的临床用药特点,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挖掘并建立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推广。方法 从已建立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病数据库中抽取肺痿相关症状、证候数据,设计贝叶斯统计来计算症状和证候先验概率,提出通过对数“比值比”确定证候阈值、症状分值,以规则量化形式得出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辨证分型经验,并使用拉普拉斯平滑改进贝叶斯统计和分值计算方法,提高得到经验的稳健性。结果 得到规则量化形式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痿辨证分型经验,使用原始数据测试规则,分类准确率平均为96.72%;当使用部分数据验证规则时,分类准确率平均95.06%;得到规则与中医临床诊断一致性分析显示,其表虚证、肺脾气虚证等大多数规则对应的症状分值均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较好地揭示出名老中医的辨证和临床经验。结论 设计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名老中医对肺痿证候的辨证思想,较好地量化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肺痿疾病的临床证候分型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以异质关联网络为基础的辨证规律挖掘方法。方法 从医案数据入手,以矩阵运算为基础,以联合度为评价指标,构建“症状-证素-证型”异质关联网络HAN(Heterogeneous Associated Network),探索“症状-证素-证型”两两元素之间的组合规则。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与经典的关联分析算法Apriori进行比较,分别对1164条肝癌医案的辨证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两种算法的提取结果。结果 HAN算法提取结果和计算效率优于Apriori算法,提取辨证规律符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结论 利用HAN算法能高效精准地挖掘医案中症状、证素、证型之间的潜在关系,可以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挖掘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