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抗抑郁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的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D、SDS及SD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量表的评分有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措施后评估对照组的治疗依从率为77.27%,而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则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
目的观察应用综合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以及康复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诊治的老年痴呆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和康复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疾病认识、遵医用药、营养支持及家庭支持率这些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躯体功能、活动能力、生命力、心理情绪、社会交际能力及自信心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老年痴呆患者治疗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更好,能提高患者心理及康复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5)
目的探讨三合一心理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治疗期间应用三合一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DS评分、SAS评分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栓消失、血栓范围减少、血栓长度变短及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疼痛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合一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干预对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肝炎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加以开展结构式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CL-90量表评分明显更优对照组和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亦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依从率为74.29%,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构式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自我管理健康行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治疗依从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本对两组高血压病住院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结果:对高血压病患在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可提高病人对依从性的重视,使之切实感受依从行为的益处,从而使其治疗依从性提高。而未实施心理干预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明显低于实施心理干预组。结论:对高血压病病人在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对依从性的提高是十分的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2000年以来中国报告的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服药中断率也较高,其中药物本身给患者带来的不良感受是影响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同时与患者相关的心理、社会等非药物因素协同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因此发现影响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心理社会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有效策略改进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现对近10年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焦虑障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认知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康复治疗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护理干预有利于增加脑梗死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确保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3)
目的研究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帕金森(PD)患者的抑郁情绪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予以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发生率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等。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述三个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显著的降低,并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半年后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7.27%、69.09%,观察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两组的Mo CA各维度分数以及总分均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PD病人的抑郁症状,降低抑郁发生率,改善认知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秀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38-3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08-01~2010-01门诊或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64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160例,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104例,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比较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结果 护理干预组在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1差异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结核性脑膜炎又是结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发病形式,亦是肺外结核中病情最重的一种形式[1]。其危重患者多、疗程长、费用高、病情易反复等特点导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2]。笔者于临床工作中发现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12—2013-12于我院就诊的96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行为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行为障碍。方法:用痴呆行为障碍量表(DBD)对AD患者47例与VD患者31例行为进行评定。结果:两组认知功能损害差异无显著性。除少数条目外,多数条目的平均评分及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AD与VD两组病人的行为障碍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7,(1)
轻度行为障碍(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MBI)在痴呆前期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MCI)期发生率高,可增加痴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该症状常被临床医生、患者和家属忽视。确定MBI概念,联合其他痴呆发生和进展标记物精准诊断,有助于痴呆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4.
药物干预与改善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知元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1):39-42
药物干预是改善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多种药物干预改善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 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研究组49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使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3个月末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MARS总分比较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在干预结束后MARS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研究组患者MARS总分持续上升,而对照组MARS总分在干预结束时下降,在干预结束3个月末上升。结论:IOP干预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改善,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2)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患者的精神因素压力来源的性别差异,建立相关心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不孕不育患者15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抑郁及焦虑情况,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均为7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满意度及受孕成功率情况。结果男性主要以疲乏、愤怒、外向性刺激为主,与女性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性主要以紧张、压抑、焦虑、内向性刺激为主,显著高于男性分值(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满意度总分(156.74±29.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分(140.37±20.14)分(t=-4.167,P=0.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受孕成功率为77.33%(58例),对照组治疗后受孕成功率为61.33%(46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15,P=0.033)。结论不孕不育对于不同性别产生的精神因素的压力来源不同,对于不同性别患者需要区别其压力来源,建立合理的心理干预机制有助于患者获得主观幸福感以及良好的受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美国和北欧等发达国家,每年的发病率接近120/100000。年龄超过85岁人群中,痴呆的发病率为25~45%。据上个世纪末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痴呆的患病率约为0.5~5.6%.其中AD占50.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字的增多.可以预测,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寻找改善家属负性情绪的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9月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共68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名。两组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心理干预3个月。两组在入组前以及干预3个月末分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定。结果①入组时两组SAS、SDS和SCS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干预3个月末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研究结束时,研究组SCSQ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积极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及抑郁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9.
精神行为和心理症状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常见问题。常规治疗方法为药物干预,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有不良反应,而芳香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疗效显著且安全简便,可减轻患者激越行为,改善精神状态,并可提高生命质量和认知功能,现对相关报道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林绯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一种急性病,也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症状,有的还伴有认知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脑出血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科学而有效地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提高治疗依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