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载有丰富的护理内容,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灵枢·师传篇》强调对患者要“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素问·疏五过论篇》:“精神内伤,身必亡败”。这些论述,明确要求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耐心开导,解除其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2.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脾在液为涎”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液化液……脾为涎”,经后世医家对其要旨的不断阐发,“脾在液为涎”已成为中医藏象理论的经典学说之一。涎为五液之一,出于口,脾开窍于口,其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脉》),故“脾主涎”。《大素·脏腑气液》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曰涎”,  相似文献   

4.
音符养生餐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章中,就将五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起来,认为五音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记》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病也。”  相似文献   

5.
营卫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难经·三十二难》说:“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张仲景在全面继承和发展《内经》、《难经》有关营卫理论的基础上,把营卫之气的盛衰与脾胃功能联系起来,而且对营卫不和的种种表现,作了详尽论述,确立了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方法。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被后世医家誉为“群方之魁。”其临床应用涉猎广泛,然又各悟新意,细究之,可得出营卫不和不限于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亦不仅仅是解表剂的中肯理论。笔者在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运用其调和营卫法,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不揣冒昧,探讨于后,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7.
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其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咯痰、气喘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脓性等为特点。故虽然中医古代文献中无AECOPD病名的直接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最接近于中医学中的“肺胀”范畴。肺胀,始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潢膨膨而喘咳”。随着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研究越来越深,发展至今,现代中医临床对于此病概括如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其主要症状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闷喘息,动则加剧,  相似文献   

8.
处英 《家庭中医药》2007,14(6):41-42
早在《灵枢·动输》篇中就有“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即指四肢手足末端,说明四肢末端是人体阴阳经络之气会合联络之处.人体脏腑组织各部位通过十二经脉气的散布,在手部有其相应的反应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卫生宝鉴》《济生拔粹》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两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认为窦氏针灸学术思想受《素问》《难经》影响较多,但似未受到《灵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少阳为枢论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俊永 《光明中医》2009,24(2):245-246
不寐在《内经》中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认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是邪气客于脏腑,阳气旺盛,不入于阴。如《灵枢·邪客》云:“夫邪气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阐发。如《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  相似文献   

11.
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建 《中医杂志》2007,48(8):764-765
糖尿病部分病例可归属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消渴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脾瘅之说:“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灵枢·本脏》篇说:“皮脆善病消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部分2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的脾与血有关密切的关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焦之气,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脾与生血有关。生血的原料来自饮食中的精微部分,这主要靠脾对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脾气健旺与否和血的旺盛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五色在中医中的应用 《说文》释“色”,颜气也。当指两眉之间的气色。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颜面之五色来辨病,总的规律是:青黑色为痛;黄赤色为风热;白色为寒;黄而膏润为脓;红赤者为血;痛甚为痉挛;寒甚为皮肤麻木不仁。赤色出两颧上大如拇指的,会有猝死之证;黑色出于庭(脑门),大如拇指的,一定没有什么症状而突然去世。  相似文献   

14.
<正>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很好运用脉诊,谈点个人体会,共同道参考。一、认真领会,以常衡变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血脉”这个科学道理。认识到五脏六腑之气,无不通于血脉。如《灵枢·脉度篇》说:“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  相似文献   

15.
《内经》称二分(春分、秋分)气候明显变化为”气交变“。天道回旋,春秋迥异,气之分也。《素问&#183;至真要大论》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春分与冬气分,秋分则与夏气分。  相似文献   

16.
为夫妇之道,虽有琴瑟之偕,而乏天伦之乐,也人生之痛苦,男女婚后而育乃人伦之长。当今之世,节多育,尚优生,是以男女婚后而育,育则必优,生必有节,是我华裔文明之美德。若婚后不育,非但精神痛苦,生活极乏乐趣,且碍及工作与学习,亦有因不育而夫妻相怨,渐至转爱为仇者亦不乏其数,危害之深实难尽述。夫妇不育,责在女方者治当别论,此究其责在男方。中医认为,万物之生本乎阴阳二气。《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灵枢&#183;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是以阴阳乃变化之父母,精气乃人身之先形,阳施而阴受,造化之机乃由阴阳之精气而成。《素问&#183;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金匮要略》云:“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易》曰:生生之为易。《太极图说》则本易义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云天地万物无不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盖乾坤之道,阴阳相和两精相构而有子嗣,设阴阳乖戾,或以偶有其偏,二气不得相和,则虽构精亦无以生子,故景岳云:“...  相似文献   

17.
《灵枢&#183;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灵枢&#183;官针》为《内经》中关于针刺方法阐述最为详尽的篇章,为后世刺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适应十二经病症的“十二节刺”中提到的很多刺法,已成为当今临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可用于治疗内科、伤科、外科、皮肤科等疾病。现将本世纪以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素问&#183;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精化为气”,谓精是气化生的物质基础;而精的化生又要依赖气的气化活动,故又谓:“精归化”。由此可知,精与气之间有着阴阳互根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九针铍针疗法,是以铍针刺激穴位或特定区域及将铍针烧至灼热,烙割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铍针亦是古代九针之一,《灵枢&#183;九针十二原》:“五日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灵枢&#183;九针论》:“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看来,怀孕期间,如果情绪不能保持稳定的话,孩子很有可能发育不良。金代四大名医之首的张从正所撰写的《儒门事亲》中说:“如妇人怀孕之日,大忌惊忧悲泣,纵得子,必有诸疾”。意思浅显如白话,就是说女性在怀孕的时候,一定不能情绪波动太大,否则就算生下孩子,也会有各种疾病。《黄帝内经&#183;素问&#183;奇病论》中也有胎病之说:“……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现代医学也已阐明,人在发怒、忧愁、哀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