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静脉输液中加入粉针剂后的微粒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运蜜  张永萍 《中国药事》1994,8(4):224-224
静脉输液中加入粉针剂后的微粒变化李运蜜,张永萍,张瑞霞(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近年来,各国对输液微粒给人体造成的危害都相当重视。《中国药典》1990年版对大输液的微粒规定了控制标准。然而,在临床应用中,静脉给药常常和输液联用,注射用粉针剂在静脉...  相似文献   

2.
输液加药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赵稚嫚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395-396
目的探讨临床静脉输液加药混合集中的最佳配制方法及环境,为完善输液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针对现阶段静脉输液的配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阐述静脉配置中心的建立构想及可行性分析。结果静脉配制中心的建立,即可改良目前临床静脉输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使之将专业与临床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可鼓励药师进行临床合理用药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可有效地避免护理人员由于对于药物的不了解、配置不当对于患者造成的损害,以及遏制药物对于环境的污染及损害。结论以科学的手段、求实的理念来关注和对待静脉配置中心工作,是现今医院药学专业人员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兴  李世东 《齐鲁药事》2014,(3):176-178,18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调配中心环境(PIVAS)与自然环境下输液调配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两种环境下分别向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按1支/次的速度,分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支,然后检测不溶性微粒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环境下调配的输液检测结果表明,PIVAS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明显少于自然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的粒数,两项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5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也相对较少。两种环境下加药次数3次以上与加药1次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输液调配过程中,PIVAS环境可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数量。建议医疗机构应大力提倡PIVAS环境下进行输液调配。  相似文献   

5.
6.
<正>静脉输液微粒是指通过静脉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物,其直径一般在1~15μm,少数较大的可达50~300μm。输入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因此,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静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输液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后的主要分布。方法:用微粒计数仪分别检测活性炭和硫酸钡混悬液中的粒径分布,并用其模拟静脉输液微粒分别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3.62×107,1.13×108,2.72×108个微粒,采用CT断层扫描分析硫酸钡微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以组织器官HE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活性炭的分布情况。结果:活性炭和硫酸钡微粒粒径主要分布在2~10 μm之间。影像学结果显示静脉输入的硫酸钡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和肝脏;组织学观察表明活性炭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粒径0~2 μm、>2~4 μm和>4~6 μm的活性炭微粒分别主要分布在脾脏、肝脏和肺脏,肾脏和心脏组织中分别分布着少量2~6 μm和4~8 μm的微粒。结论:粒径<10 μm的输液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在肺脏、肾脏和心脏可观察到极少量粒径≥10 μm的微粒分布。  相似文献   

8.
王小乐  陈盛新 《药学实践杂志》2007,25(2):124-128,123
静脉输液混合加药服务(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 or Central Intravenous Addi- tire Services,CIVAS)(国内又称静脉药物配制)是与药品单剂量调配系统同时在美国医院药房推广的一种药学服务模式,旨在提高病人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为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创造条件。我国2002年1月21日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少输液微粒反应,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方法分析输液微粒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输液微粒反应的对策。结果临床输液微粒反应减少。结论输液微粒反应与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溶媒的pH值、药物放置时间、配制量等有密切的关系,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预防和减少静脉微粒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2013年1~12月收治的输液患者14 000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及患者对输液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医院自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出血量>400 mL的大、中型手术的104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14年7-12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51例为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输血.2015年1-5月期间符合标准的患者53例为观察组,实施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014.63个单位红细胞和(2.09±1.05)个单位红细胞;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534.43个单位红细胞和(3.14±1.47)个单位红细胞;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开放性输血相比,行手术输血治疗的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不仅能明显节省血液资源,还可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院抗肿瘤静脉输液过程,为制定某院抗肿瘤药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肿瘤科及放疗科住院化疗患者共1 093袋抗肿瘤药静脉输液信息,就给药顺序、预处理时机、滴注时间、冲管、稳定性、水化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仅有1例联合用药顺序错误;预处理时机达标情况为紫杉醇脂质体43.29%、多西他赛100%;滴注时间达标情况为紫杉醇脂质体14.20%、多西他赛2.26%、奥沙利铂85.82%、奈达铂99.59%、依托泊苷100%、伊立替康38.64%、培美曲塞100%、吉西他滨13.04%;冲管达标情况为紫杉醇脂质体20.45%、多西他赛8.47%、奥沙利铂5.22%、奈达铂19.50%、伊立替康0%、培美曲塞14.59%、吉西他滨0%;多西他赛成品输液在4 h内用完的占40%;奈达铂输液结束后继续点滴输液量达1 000 mL以上的占47.58%。结论:某院抗肿瘤药静脉输液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要医、药、护三方共同协作,制定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Particle design for inha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dvances in particle processing method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new excipients.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spray drying allow control over critical particle design features, such as particle size and distribution, surface energy, surface rugosity, particle density, surface area, porosity and microviscosity. Control of these features has enabled new classes of therapeutics to be delivered by inhalation. These include therapeutics that have a narrow therapeutic index, require a high delivered dose, and/or elicit their action systemically. Engineered particles are also being utilized for immune modulation, with exciting advances being made in the delivery of antibodies and inhaled vaccines. Continued advances are expected to result in ‘smart’ therapeutics capable of active targeting an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输液疗法中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不合理的抗生素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225张处方中,有634张处方使用抗生素,其中不合理处方151张,占使用抗生素处方的23.8%。且发现激素有滥用的趋势。结论:我院门诊静脉输液抗生素的使用,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7.
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医学的标志性的发展。去白细胞输血不仅大大降低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满足了补充血容量、补充携氧能力等临床需求;血小板、血浆及凝血因子等的单独应用,不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临床适应症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输血医学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需要维持血小板输注患者在同时给予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后其血小板相关抗体(PAA)的水平变化。方法将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输血小板时加用甲泼尼龙;另一组加用安慰剂。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10×109/L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监测PAA变化。结果输注前,患者PAA均呈低水平状态。6次血小板输注后,治疗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PAA升高明显偏低;对照组,1例输注无效,抗体水平上升明显,PAIgG为(109.54±86.37)ng/1×107血小板(P<0.01),PAIgA为(25.27±23.90)ng/1×107血小板(P<0.05),PAIgM为(59.12±48.31)ng/1×107血小板(P<0.01)。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血小板输注后抗体的产生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种头孢菌素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五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即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唑肟钠、头孢三嗪)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钠、头孢噻甲羧肟与蒸馏水、生理盐水溶液、10%葡萄糖溶液在室温下(25~30℃) 配伍稳定,24h内含量变化不大。头孢三嗪与10%葡萄糖溶液配伍后6h含量低于原含量90%,故不宜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使用。本实验还提示此类药物在弱酸条件下较为稳定。本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培氟沙星与5%葡萄糖、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在室温下配伍稳定,24h内pH值,量变化不大,说明它们混合静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