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信息》2005,(2):17-17
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赤芝和黄芝的总称,具有扶正固本等功效,被《本经》成为上品。近年来,对灵芝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临床作用的研究颇多,对灵芝的生殖细胞孢子药用价值的研究也逐渐增加。笔者拟综述灵芝孢子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茯苓多糖类系从真菌门(Eumycophy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Poria)、茯苓(Poria cocus Wolf)中提取出的多糖及共衍生物。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证明,此类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增强作用。现简要综述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赤芝 (Ganoderma lucidum) 在民间被用于糖尿病治疗,但缺乏数据支撑,需探索其化学成分及其是否具有抗糖尿病作用以利于临床推广。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如 MCI gel CHP 20P、RP-18、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 制备薄层色谱 (Preparative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PTLC) 和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等,对云南产赤芝的低极性成分进行研究,利用一维 (One Dimensional,1D) 和二维 (Two Dimensional,2D) 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 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在C2C12细胞胰岛素抵抗体外模型中研究其活性。结果 从云南2个产地赤芝中分离鉴定8个杂萜-三萜杂聚体类新化合物,ganolucinins D-K (1-8),其中化合物7和8可上调胰岛素受体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 和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PKB/Akt) 磷酸化, 8可促进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结论 赤芝中可能存在一系列杂萜-三萜杂聚体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潜力,可能是灵芝抗糖尿病的药效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在体外对红毛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红毛癣菌菌株分为实验组(红毛癣菌+HaCaT细胞共孵育)和对照组(单纯红毛癣菌),菌落计数法计算真菌生长抑制率、Keratin-azure法测量角蛋白酶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真菌形态。结果细胞和真菌共孵育比例1∶1、2∶1和4∶1时,菌落计数法测得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9.6±7.2)%、(54.5±2.6)%和(66.6±1.5)%;细胞和真菌共孵育12 h、24 h,菌落计数法测得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1.6±7.0)%和(70.9±5.2)%。角质形成细胞与真菌合适孵育浓度比例为角质形成细胞:红毛癣菌=4∶1,细胞与红毛癣菌合适共孵育时间为24 h,实验组真菌角蛋白酶活性明显下降,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菌丝出现损伤。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在体外能抑制红毛癣菌的生长并能引起真菌损伤。  相似文献   

5.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是近年来从一些高等担子菌(蘑菇类)子实体中提取的与植物凝集素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免疫功能相似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自1989年Kino等从赤灵芝子实体中分离提取出第一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以来,目前已分别从赤灵芝,松杉灵芝,金针菇和草菇中的子实体中提取出4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它们的氨基酸组分别具有60%~70%的同源性,并且具有相似的免疫生物学活性。根据这4种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相似文献   

6.
常见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常用染色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真菌(fungus)也称霉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其中有很多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仅少数可感染人体形成真菌病。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类型,在病理切片上常见的深部真菌有单细胞真菌,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如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等;多细胞真菌,菌体呈丝状,并分支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其结构分菌丝和孢子,如曲菌、念珠菌等.  相似文献   

7.
氟康唑(Fluconazole,Flu)系双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与两性霉素B和酮康唑(keto)相比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性,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对白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等深部真菌所致各种感染具有卓著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我们在培养基,pH,菌量,方法不同的条件下按常规药敏法试验,分别测定了Flu和keto对26种(51株)深部和浅部致病真菌(如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以及须毛、红毛癣菌等)的MIC和MBC值。其结果表明:(1)国产Flu对所试各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考查檀香形成部位内生真菌的定植情况,并探讨檀香结香部位木材和正常生长的健康木材之间内生真菌的差异,揭示真菌诱导檀香结香的原因。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檀香结香部位木材和正常生长的健康木材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和统计分析,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结果檀香结香部位木材内生真菌定植率较高(92.5%),而正常木材内生真菌定植率较低(27.5%)。分离率也是檀香结香部位木材较高(0.9),健康正常木材较低(0.25)。檀香正常生长的健康白木材分离的内生真菌只有2种;结香部位木材分离得到13种,隶属于4个属,分别为拟茎点霉属、镰孢属、曲霉属和Phaeoacremonium。在檀香结香部位分离的内生真菌中,优势菌属是镰孢属和拟茎点霉属;在檀香健康木材分离的优势菌属是拟茎点霉属。结论檀香结香部位木材内生真菌表现出了较高的种属多样性。檀香局部结香可能是由外界损伤和真菌的侵染诱导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灵芝多糖抗肿瘤靶向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大量的民间实践证明灵芝对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 其主要药效成分为(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GLP), GLP存在于灵芝属真菌的菌丝体和子实体中, 由肽多糖、葡聚糖、杂多糖等组成的混合物, 是灵芝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尤其GLP药理活性广泛;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几种暗色致病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将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瓶霉、卡氏支孢霉、皮炎外瓶霉、甄氏外瓶霉、假阿利什菌、链格孢和申克氏孢子丝菌接种在pH值为1~14的沙氏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几种着色真菌在pH值为5、6、7的沙氏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疣状瓶霉、皮炎外瓶霉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较广,在pH值为4~12的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在pH值为1、2、14的培养基上以上6种真菌均不生长。假阿利什菌在pH4~14的培养基上可生长,链格孢、申克氏孢子丝菌在pH3~14的培养基上可生长。结论 pH值对几种着色真菌、外瓶霉、假阿利什菌、链格孢和申克氏孢子丝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皮炎外瓶霉、疣状瓶霉较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支孢霉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黑曲霉菌 (Aspergillusniger)是一种不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丝状真菌 ,它有生长迅速、易于培养、可大量产生分泌性蛋白质的特点 ,因此它除了在生产各种真菌代谢物及酶类的发酵工业上被广泛应用外 ,在基因工程中作为宿主菌生产蛋白质产物方面也受到很大重视和应用。为了将待表达的基因导入宿主菌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基因转化系统。以乳清酸核苷 5′ 磷酸脱羧酶(pyrG)基因作为标志基因并以该基因的缺陷株真菌作为受体菌的转化系统已被证明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基因转化系统。乳清酸核苷 5′ 磷酸脱羧酶是尿嘧啶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油及灵芝提取物孢子油对人源高恶性乳腺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作用。方法不同剂量的灵芝孢子油、灵芝提取物孢子油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源高恶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及MDA-MB-231细胞制作的荷廇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表达变化,Real-time PCR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小板反应素-1(TSP-1)、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灵芝孢子油、灵芝提取物孢子油均可在体内和体外抑制人源高恶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EGFR蛋白表达,且有剂量依赖性;均可在体内和体外抑制VEGF RNA表达,增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1 RNA表达;灵芝提取物孢子油比灵芝孢子油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灵芝孢子油、灵芝提取物孢子油均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表达的作用,其中灵芝提取物孢子油比灵芝孢子油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于1990年7月1日~1991年6月30日在西安市临潼地区连续曝片,共收集真菌12528个。真菌降落年曲线5~10月为高峰,6月达顶峰。查出真菌30种,其中数量最多的锈菌、黑粉菌、交链孢霉、芽枝菌、大孢枝孢菌,分别为2 761、2 193、2 101、1 862、1 436个,分别占总数22.04%、17.5%、16.77%、14.86%、11.46%。空气中真菌量大,是构成人畜感染及变态反应的重要原因。1987年1月~1991年12月统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302例,特异性皮试多价霉菌阳性854例,阳性率65.6%。其中真菌性变应性鼻炎458例,皮试阳性255例(55.7%);真菌性支气管哮喘348例,皮试阳性208例(59.8%);真菌性皮炎496例,皮试阳性391例(78.8%)。真菌性变应性鼻炎皮试阳性255例中,多价霉菌Ⅰ皮试阳性77例(30.2%)。多价霉菌Ⅱ皮试阳性81例(31.8%),多价霉菌Ⅲ皮试阳性97例(38%)。真菌性支气管哮喘霉菌皮试阳性208例中,多价霉菌Ⅰ阳性60例(29.4%),多价霉菌Ⅱ阳性64例(31.4%),多价霉菌Ⅲ阳性84例(41.2%)。真菌性皮炎霉菌皮试阳性391例,其中多价霉菌Ⅰ阳性65例(16.6%),多价霉菌Ⅱ阳性45例(11.5%),多价霉菌Ⅲ阳性290例(74.2%)。真菌性变态反应的多数由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Ⅰ型)引起。  相似文献   

14.
灵芝孢子粉对荷HAC肝癌小鼠抗肿瘤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荧光细胞检测技术、体外细胞毒试验以及肿瘤抑瘤率的测定 ,观察了灵芝孢子粉对荷HAC小鼠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体外细胞杀伤功能以及肿瘤抑瘤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灵芝孢子粉治疗组中总T细胞的百分率 (6 3 4% )高于对照组 (5 6 3% ) ,其中对总T细胞、T辅助细胞的上调较为明显。在对HAC、YAC 1和P815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中灵芝孢子粉组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2 7 3%、 2 3 4%和 2 0 0 % ,高于对照组。灵芝孢子粉组的总抑瘤率为 42 2 %。结果表明灵芝孢子粉是一种能激活和提高特异性 (CTL )和非特异性杀伤细胞 (NK、LAK )的抗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的分子生态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真菌18S rDNA通用引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和健康志愿者4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18S rRNA基因克隆,构建真菌18S rDNA克隆文库,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筛选阳性克隆子并进行测序,绘制系统发育树,获取各组研究对象肠道真菌菌群结构特征.结果 所有阳性克隆子经过酶切分析和测序,共获得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归属于3个真菌类群:接合菌纲(3.4%)、子蓑菌纲(82.8%)和担子菌纲(13.8%),其中主要优势菌属为念珠菌属(Candida spp.)、未能培养真菌(uncultured fungus)、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spp.),分别占克隆文库的29.2%、15.9%、15.0%.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HBV携带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的肠道真菌菌群分别存在有20、16、12、14个OTUs.结论 人类肠道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真菌类群,慢性HBV感染者肠道真菌菌群分子生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提示肠道真菌菌群生态结构改变与乙肝发展历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灵芝多糖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多糖是灵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以往实验证明灵芝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本文进一步观察了我校药学院植化教研室分离的两种灵芝多糖(BN_3 A,BN_3 C)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MLR)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无菌分离BALB/c及C_(57)BL/6J小鼠脾细胞,用RPMI1640培养液按1∶1混合制成8×10~6/ml细胞悬液。用96孔培养板进行培养,每孔加入上述细胞悬液100μl及不同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快速、简便、高通量地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建立了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致病真菌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以5.8S rDNA与28S rDNA间的内转录间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为靶标,针对待检的临床常见致病真菌设计合成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待检真菌DNA经通用引物扩增标记后,与芯片杂交,对杂交图谱分析归纳,得到一套种特异性的典型杂交图谱。待检的样品菌与基因芯片杂交,得到的杂交结果与典型图谱比对即可判断出样品的种类。结果以涉及8个属20个种的标准致病真菌菌株对芯片的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区分20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特异性良好,重复性良好(信噪比CV<10%),灵敏度为15 pg/ml真菌DNA。收集从临床分离的84株致病真菌菌株对基因芯片进行试用,结果显示基因芯片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这项技术的建立可以稳定、特异性地实现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高通量鉴定,为进一步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隐球菌属,是临床上的致病真菌,可致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患者发生新生隐球菌病,与艾滋病有一定相关.宽大的荚膜是其典型形态学特征及临床分离鉴定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实验中对获赠自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真菌研究所的新生隐球菌进行传代培养时发现有2株菌(IFM56803和IFM56743)发生了显著的表型变异,出现光滑型(SM)及黏液型(MC)两种不同的菌落,荚膜形态也出现明显差异,墨汁染色发现MC株的隐球菌荚膜较SM株的厚4~5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近5年来汕头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的资料.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了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 共分离出浅部致病真菌2169株,皮肤癣菌共1289株,其中红色毛癣菌732株(33.75%),须癣毛癣菌485株(22.36%),犬小孢子菌66株(3.04%),申克氏孢子丝菌2株 (0.09% ),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各2株(0.09%);念珠菌和酵母样菌845株,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67株(21.53%),念珠菌属378株(17.43%);曲霉属35株(1.61%).结论 在汕头地区,红色毛癣菌仍占优势.但糠秕马拉色菌和念珠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说明本地区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的分布大体符合国内流行趋势,但也具备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氨基酸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及对寄生性线虫第3期幼虫捕食情况的影响,首先需要确定加入的氨基酸对真菌的生长是否有影响,我们研究了L-组氨酸、L-广异亮氨酸、L-亮氨酸、DL-广亮氨酸、L-苯丙氨酸、D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L-色氨酸、L-赖氨酸、L-谷氨酸、L-缬氨酸、L-苏氨酸共13种氨基酸(以生理盐水、pH6.O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空白作对照)在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对少孢节丛孢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生长的影响表现各不相同,其中L-组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对菌丝生长促进作用明显,但同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L-苯丙氨酸、D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L-色氨酸、L-赖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酸(0.500 g/L浓度的溶液除外)对菌丝有一定促进作用,统计学分析差异也不显著;L-苏氨酸和L-广谷氨酸(0.500 g/L浓度的溶液)对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除L-谷氨酸外,不同浓度的同种氨基酸溶液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