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眼内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增强远近视力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取29例 (30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 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另外 26 例 (30只眼) 植入 IQ折叠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调节幅度、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67、1.458、1.207,P >0.05),Tetraflex组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好于IQ组(t =2.407,8.667,P < 0.01) .视标推进法测得调节幅度 Tetraflex组 (2.79 ±0.33) D 大于IQ 组(1.42 ±0.25) D (t =15.218,P < 0.001) .结论 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在改善患者远视力的同时增强近视力使白内障患者术后获得一定的调节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a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研究组23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2mo复诊时,分别记录患者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脱镜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异常视觉出现情况。另外,重点记录前、后囊膜的混浊情况。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并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N60AT,Alcon)的患者共26例。结果:12mo复诊时,Tetraflex组相较对照组拥有更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脱镜率分别为34.7%和26.9%,两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χ2=0.355,P=0.551)。满意度调查显示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χ2=2.367,P=0.124)。前、后囊膜的混浊情况出现比率分别为34.8%和7.7%(χ2=3.972,P=0.046),Tetraflex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Tetraflex组有2例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对照组无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现象(χ2=0.659,P=0.417)。两组患者均未诉异常视觉出现。结论:长期来看,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裸眼远、近视力,而且发生囊膜混浊的比率高于普通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调查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昂贵的人工晶状体未能达到术前期待的足够调节力。所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应该谨慎植入,尤其是对于有可能发生囊袋混浊、收缩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囊袋内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91例(12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6、12、24个月的术眼视力、调节幅度(D)、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12、24个月全部术眼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且70岁以下患者的术眼视力提高明显高于70岁以上患者的术眼视力。全部术眼均可获得较大的调节幅度,即使在远期仍可提供一定的调节力。全部病例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无晶状体囊膜皱缩、囊袋纤维化、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眼内植入术安全、可靠、无特殊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远中近全程视力,且患者可获得较大的调节幅度,即使在远期仍可提供一定的调节力,但是70岁以上组远期的调节力和屈光状态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植入一种新型的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1CU,观察患者术后远近视力,观察改型人工晶状体的拟调节力。方法:对10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期随机抽取10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及单焦点折叠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于术前、及术后1wk;1,3mo查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视力,并进行主客观验光。结果:1CU组裸眼近视力优于对照组(0.01〈P〈0.02),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近视力无显著差异(P,0.2),两组手术前后散光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植入可调节折叠人工晶状体后,术眼具有一定的假晶状体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视功能。方法3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自愿原则,采用非随机对照方式分成两组,试验组13例患者(24只眼)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9例患者(30只眼)植入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及在最佳矫正视力基础上获得的近视力、近点及调节幅度、立体视觉。检查结果以年龄作为协变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一元协方差分析。结果随诊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4.96±0.15,对照组为5.02±0.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试验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基础上获得的近视力为4.65±0.15,对照组为4.60±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试验组术后主观近点为(56±9)cm,对照组为(61±11)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试验组术后调节幅度为(1.30±0.40)D,对照组为(1.20±0.36)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试验组术后立体视觉为43.24”±18.25”,对照组为60.00”±23.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结论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可在保持最佳远视力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近视力。两种人工晶状体在矫正远视力、远矫下近视力、主观近点、术后调节幅度及近距矫正基础上的立体视觉检查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获得了满意的提高,但因人工晶状体缺乏调节力,术后视近或视远仍需配戴眼镜。多焦人工晶状体虽为患者提供了视近视远的视力,但也出现视觉质量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具有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深入,我们就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远期调节功能变化。方法:对2006/2008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2a,定期检测术眼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分别用主觉近点法、离焦法检测术眼调节功能,并观察评价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结果: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和6mo均可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a远、近视力均下降,与6mo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点法和离焦法检测的调节幅度在术后6mo和1a分别为(1.65±0.88)D,(1.78±0.67)D和(1.24±0.66)D,(1.15±0.6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为(0.92±0.44)D,(0.71±0.37)D,与术后1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病例术后1a约占29%(10/34),术后2a约占47%(16/34)。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调节力,但随着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术后1a以后远近视力及调节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工晶状体的特殊设计及晶状体材料可能与囊膜纤维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表面光学改良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与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眼球差和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9例(169只眼)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试验组)和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术后检测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后的近视力、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和表观调节力;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瞳孔直径5mm情况下人工晶状体眼的总球差试验组为(0.024±0.076)μm,对照组为(0.217±0.13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角膜球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和2.5°视角的对比敏感度试验组分别为39.18±11.94和28.30±12.07,对照组分别为33.28±11.84和24.5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4.0°、2.5°和1.6° 视角的眩光敏感度试验组分别为30.90±9.21、27.09±8.45、19.20±8.71和12.08±4.44,对照组分别为27.08±8.24、23.30±6.24、15.53±4.37和10.04±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后近视力、表观调节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非球面人工品状体可以减少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提高视觉对比度,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母。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状体在发明55年后,其设计理念从单纯恢复视力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的目标转变,这是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设计理念的根本改变,而高质量和先进的人工晶状体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双眼分别植入衍射型与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术后的视觉质量,评价CustomMatch个性化搭配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将年龄相笑性白内障患者分为MIOL组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组符1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MIOL组为主视眼植入ReZoom NXGl IOL,对侧眼植入Tecnis ZM900 IOL;SIOL组为同期双眼植入Sensar AR40e IOL.观察患者术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远、中、近距离视力、阅读视力和阅读速度、焦点深度以及问卷调查.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ISD检验.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发现,在100 cd/m~2和6 cd/m~2光照度下,MIOL组患者可获得满意的双眼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100 cd/m~2时,MIOL组在40 cm、63 am和100 cm的裸眼视力均在0.63以上,显著高于SIOL组(P=0.000);6 cd/m~2时,MIOL组在100 cm时的双眼裸眼视力与SIO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在63 cm和40 cm时显著高于SIOL组(P=0.000).在明、暗光线下MIOL组患者的裸眼阅读视力和阅读速度显著高于SIOL组(P=0.000,0.000),与SIOL组矫正后的阅读能力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MIOL组的焦点深度可达5.5D,其在中、近距离工作和阅读时的脱镜率可达70%(7/10).结论 CustomMatch个性化搭配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可给白内障术后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调节幅度。方法对75例(94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1CU型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并记录术眼的主观屈光状态、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30cm处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30cm处最佳矫正近视力、主观调节幅度(分别采用主观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测量)。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裸眼近视力≥Jr5者分别占81.9%(77/94)、85.1%(80/94)及84.0%(79/94);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Jr5者分别占78.7%(74/94)、79.8%(75/94)及74.5%(70/94)。采用主观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检查调节幅度,术后1周分别为(1.96±0.63)D(0.75~4.50D)和(1.74±0.59)D(0.75~4.50D),术后1个月分别为(1.89±0.54)D(0.75~3.25D)和(1.68±0.47)D(0.75~3.25D),术后3个月分别为(1.77±0.53)D(0.75~2.75D)和(1.66±0.50)D(0.75~2.75D)。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2种方法测量的主观调节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力矫正后近视力和调节幅度之间为正相关(P=0.00)。结论早期观察结果显示1CU型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在具有较好远视力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视近能力。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调节状态下眼内接触镜在眼内位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调节状态下的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眼内接触镜(ICL)在眼内的相对位移情况.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41例(41只眼).检查手术前后的视力、调节力,以及术后非调节状态和毛果芸香碱药物诱导调节下的ICL和自身晶状体的位移及相对位置.对等效球镜度数、散光度数、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移动度等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矫止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平均调节力(2.12±1.06)D,术后3个月平均调节力(4.46±2.11)D,较术前明显提高(t=2.312,P=0.022).ICL后表面至自身晶状体前囊的距离在非调节状态下为(0.48±0.27)mm,在药物诱导调节状态下为(0.34±0.19)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38).角膜内皮至ICL前表面的距离在两种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149).角膜内皮至自身晶状体前囊的距离在两种状态下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t=1.821,P=0.071),但可以见到自身晶状体的前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前移位的现象.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检查可见,部分手术眼在调节和非调节状态下ICI 的襻部与晶状体赤道部均存在接触.结论 虽然在药物诱导调节的过程中,伴随的缩瞳现象使得ICL与自身晶状体之问的距离明显缩小,但在中央区两者之间的距离对于避免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仍然是足够的.两者在周边部的接触可能是引起晶状体周边囊膜下混浊的原因之一,但其对于中央部囊膜下混浊发生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AcrySof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眼与AcrySof一片式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眼的视功能状况,了解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文是非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中,22例(30只眼)植入ReStor MIOL(观察组),20例(30只眼)植入AcrySof SIOL(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术后远、近视力,角膜散光度数,手术并发症,问卷形式调查脱镜率、视觉不良症状和满意度,随访时间3~14个月.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近视力t≥0.5者,观察组占86.7%(26/30),≥1.0者占66.7%(20/30),对照组分别占33.3%(10/30)和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21.82;P<0.05);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和远视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3,0.35,0.35;P>0.05).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0.47,-0.44,-0.48;P>0.05).脱镜率:观察组86.7%(26/30),对照组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P<0.05).观察组近距离视物满意度86.7%(26/30),高于对照组1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P<0.05).观察组2例(2只眼)出现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对照组1例(1只眼)因后发性白内障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结论 MIOL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86.7%的患者可脱掉眼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软性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的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 D的患者52例(61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测量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及IOL的轴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一元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92%患者裸眼视力>0.5,78%患者裸眼视力>0.8.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的(1.92±0.83)D降至(0.35±0.39)D(F=140.863,P<0.01),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7±0.42)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 IOL术后第1天平均偏离轴位3.74°±4.71°,92%IOL偏离<10°,术后3个月平均旋转1.22°±2.53°,98%IOL旋转<10°.结论 TORIC IOL植入矫正角膜散光效果可靠,SN60TT TORIC IOL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用于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AcrySof与PMMA人工晶体临床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晶体材料与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反应以及后囊混浊的关系。方法:178例(190眼)老年性白内障由同一位医生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其中90眼植入AcrySof人工晶体,100眼植入PMMA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炎症和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天视力≥0.5者,AcrySof组占83.33%,PMMA组占56%,≥1.0者,分别为26.7%、6%。术后3个月视力≥0.5者,AcryS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简要阐述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重点回顾近5年来我国在白内障摘除手术技巧、仪器设备、眼内屈光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及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强调开展新技术时严格选择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提出应积极稳妥推进眼科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MIOL)在白内障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 ,30例 (36只眼 )白内障患者植入MIOL(试验组 ) ,32例 (40只眼 )白内障患者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SIOL) (对照组 )。观察患者的术后视力、焦距深度、角膜散光度数、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 ,随访时间 6 0~ 18 0个月。结果 术后 6个月裸眼近视力≥ 0 5者试验组占 80 6 % (2 9/36 ) ,对照组占 2 5 0 % (10 /4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矫正近视力和远视力、裸眼远视力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 1 0 0~ - 1 0 0D调节范围内 ,视力≥ 0 5者试验组占 97 2 % (35 /36 ) ,对照组占 97 5 % (39/4 0 )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在 - 1 5 0D和 - 2 5 0~ - 3 5 0D调节范围内 ,视力≥ 0 5者试验组 [97 2 % (35 /36 )、88 9% (32 /36 ) ]明显多于对照组 [0 0 % (0 /4 0 )、0 0 % (0 /4 0 ) ](P <0 0 5 )。在视力≥ 0 5的术眼中 ,焦距深度试验组为4 5 0D ,对照组为 2 0 0D。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数与术前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试验组 (2 8 4 9± 6 4 5和 相似文献
18.
重视可调节型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临床应用取得一定成功.但必须认识到这两种IOL设计上的缺陷及由此产生的临床问题,如可调节型IOL的调节力非常有限,多焦点IOL固有的眩光光晕以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本文重点阐述这两类IOL易被忽略的临床应用局限性和不良后果,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避免不恰当地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