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应用阿霉素及庆大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比较两种药物的远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探讨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2—12/2003—06于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收治,经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无效或难以耐受其副作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区组随机分为2组(n=35):①阿霉素组:将阿霉素粉剂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g/L的溶液,第1支注射部位为眶上孔,第Ⅱ支为眶下孔或上颁神经,第Ⅲ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颏孔、下牙槽神经或下颁神经阻滞。若疼痛无明显缓解,可于一两周后再次阻滞一次。②庆大霉素组:应用庆大霉素针剂(8万单位/支),阻滞方法同阿霉素组,可阻滞四或五次,1次/周,每次剂量为8万单位。治疗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无痛时为0,最剧烈疼痛时为10)进行疼痛评估,治疗后用电话、信件随访,分别在治疗第6,12,18,24,30个月记录数字评分(评分方法同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治疗后镇痛有效率(≥2度,即疼痛减轻1/2及以上)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程度。结果:7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有效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时相似,但在第12,18,24,30个月阿霉素组明显高于庆大霉素组(68%,57%,28%,23%;3l%,20%,6%,6%,P〈0.05)。②疼痛强度变化;阿霉素组在治疗后两年半内数字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庆大霉素组仅在治疗后6,12个月时低于治疗前(4.3&;#177;1.5,5.5&;#177;1.7,7.9&;#177;1.6,P〈0.01),至1年后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且数字评分高于相应时间点的阿霉素组评分。⑧并发症的比较:阿霉素组面部麻木和肿胀的发生率高于庆大霉素组(91%比17%;91%比28%,P〈0.01);持续的时间和长于庆大霉素组[(122&;#177;31),(7&;#177;2)d;(66&;#177;13),(5&;#177;2)d,P〈0.011;程度重于庆大霉素组。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远期镇痛效果较庆大霉素好,其副作用相对比庆大霉素大,但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庆大霉素与利多卡因复合两种常用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曲安缩松)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1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罗哌卡因复合庆大霉素、利多卡因复合复方倍他米松或曲安缩松行外周神经阻滞。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1周、2周、3周及1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各组的治疗次数以及治疗前后卡马西平用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点数字评分(NRS)均较治疗前降低,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组在治疗后1天、3周、1个月时的NRS值均低于后两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在治疗后3天和1周时NRS值明显低于其余两组。罗哌卡因复合庆大霉素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复方倍他米松组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另两组。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庆大霉素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糖皮质激素对三叉神经痛亦有一定效果,其中复方倍他米松效果优于曲安缩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与评价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男女之比为1.08:1,平均年龄52岁,根据神经轴浆逆行传递原理,在手术显诺相关神经末梢的基础上,用0.5%阿霉素溶液进行神经干内多次、多点注射治疗,每支神经干的注射量为0.2~O.4mL。结果: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24-72h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至术后2年,总有效73例,总有效率90.1%;2年复发率7.5%。结论: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对神经组织的破坏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与曲安缩松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曲安缩松组,分别用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或曲安缩松行外周神经阻滞。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d、3d、1周、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马西平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数字评分(NRS)均较治疗前降低,罗哌卡因组治疗后1d、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的NRS值均优于曲安缩松组。结论庆大霉素复合罗哌卡因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曲安缩松对三叉神经痛亦有一定效果,可用于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阿霉素及庆大霉素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比较两种药物的远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探讨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选择2002-12/2003-06于北京天坛医院疼痛中心收治,经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无效或难以耐受其副作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区组随机分为2组(n=35):①阿霉素组:将阿霉素粉剂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g/L的溶液,第Ⅰ支注射部位为眶上孔,第Ⅱ支为眶下孔或上颌神经,第Ⅲ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颏孔、下牙槽神经或下颌神经阻滞。若疼痛无明显缓解,可于一两周后再次阻滞一次。②庆大霉素组:应用庆大霉素针剂(8万单位/支),阻滞方法同阿霉素组,可阻滞四或五次,1次/周,每次剂量为8万单位。治疗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无痛时为0,最剧烈疼痛时为10)进行疼痛评估,治疗后用电话、信件随访,分别在治疗第6,12,18,24,30个月记录数字评分(评分方法同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治疗后镇痛有效率(≥2度,即疼痛减轻1/2及以上)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程度。结果:7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有效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时相似,但在第12,18,24,30个月阿霉素组明显高于庆大霉素组(68%,57%,28%,23%;31%,20%,6%,6%,P<0.05)。②疼痛强度变化:阿霉素组在治疗后两年半内数字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庆大霉素组仅在治疗后6,12个月时低于治疗前(4.3±1.5,5.5±1.7,7.9±1.6,P<0.01),至1年后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且数字评分高于相应时间点的阿霉素组评分。③并发症的比较:阿霉素组面部麻木和肿胀的发生率高于庆大霉素组(91%比17%;91%比28%,P<0.01);持续的时间和长于庆大霉素组[(122±31),(7±2)d;(66±13),(5±2)d,P<0.01];程度重于庆大霉素组。结论:阿霉素外周神经阻滞对三叉神经痛的远期镇痛效果较庆大霉素好,其副作用相对比庆大霉素大,但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6.
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的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过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或开颅手术。局麻监护下,经口内解剖,分离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微量注射器直视下注入阿霉素3mg。结果:39例患者术后1周内三叉神经痛症状不同程度减轻,其中72.5%(29/40)在术后24h内疼痛减轻,25%(10/40)在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无效2.5%(1/40)。术后2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7.5%(3/40),复发患者症状均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前减少。结论: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溃疡型食管癌患者采用外照射、庆大霉素口服治疗后的近期效果。材料与方法:于1994年2月至1998年1月,选取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临床11A-IV期初诊溃疡型食管癌病人46例,以门诊接诊序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组)和观察组(放疗十庆大霉素口服组)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治疗后2~3月临床和CT、X线钡餐透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溃疡型食管癌原发灶客观有效率52.17%高于对照组21.74%,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症状缓解方面,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别统计学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外照射加庆大霉素口服治疗溃疡型食管瘤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其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抗白细胞药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久之  罗祖明 《华西医学》2002,17(2):209-210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秋水仙碱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5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环磷酰胺0.1-0.2g静滴和秋水仙碱1mg口服,每天1次,共10天。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中风量表(modified Edinbe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分别于入院时,病后7天、14天、1月、2月、3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Barthel Index(BI)分别于发病后1月、2月、3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病后1月、2月和3月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月、3月试验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磷酰胺、秋水仙碱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在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组60例,卡马西乎(对照)组60例,均诊断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给疼痛评分,通过治疗后1周、2周、1月、3月视觉模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疼痛积分(分别为5.3±1.82,1.8±1.79,1.6±0.96,0.62±0.94)显著低于对照组(6.1±1.74,4.5±1.27,3.36±1.22,2.7±1.14)(P〈0.05),卡马西平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程度均较对照组低。结论两种方法对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安全。  相似文献   

10.
氨酚羟考酮与曲马多治疗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氨酚羟考酮和曲马多用于中、重度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52例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氨酚羟考酮组(n=25)和曲马多组(n=27)。分别服用氨酚羟考酮胶囊及盐酸曲马多片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变化、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服氨酚羟考酮的偏头痛患者(第1组)治疗前后NR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服曲马多的偏头痛患者(第2组)、服氨酚羟考酮(第3组)和曲马多(第4组)的紧张性头痛患者治疗前NRS值分别为7.48&;#177;1.75,6.03&;#177;2.47和6.96&;#177;2.39,治疗后为3.58&;#177;3.26,1.25&;#177;1.53和2.32&;#177;2.30,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lt;0.01),治疗后第2,3组的NRS值明显低于第1组(第1,2组间比较:t=2.369,P=0.029;第1,3组间比较:t=6.012,P=0.000)。第3组有效率(58%)明显高于第1组(13%)(P=0.020)。各组间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氨酚羟考酮用于紧张性头痛的疗效较好,曲马多可用于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选择这两种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C型臂引导下,根据影像学将卵圆孔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区域,按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C三组穿刺针分别位于卵圆孔内侧、中部、外侧区域。行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疼痛水平评价指标,疼痛缓解度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12月的临床疗效。结果: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和治疗。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当日、治疗后7天、14天、1月、6月、12月VAS和有效缓解例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当日、7天、14天、1月、6月和12个月VAS评分均降低(P<0.05)。12个月随访观察A组有效率为76.7%,B组有效率为76.7%,C组有效率为73.3%。治疗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C型臂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周围注射0.5%阿霉素0.5 ml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位于卵圆孔内不同区域均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螺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缓慢注射无水酒精和阿霉素0.2~0.5 mL.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测定疼痛强度.[结果]45例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8例(17.8%);一周后疼痛完全缓解39例(86.8%),明显缓解5例.经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 97.8%,97.8%.并发症少而轻微.[结论]螺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联合无水酒精毁损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方法:102位患者进入本研究,比较卡马西平或加巴喷丁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强度的改变和对睡眠影响的改善;依据药物分类,比较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起效较加巴喷丁快,二者长期疗效相当;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卡马西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加巴喷丁高。结论: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但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和神经刺激仪定位法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患者采用C型臂X线和神经刺激仪双针定位下0.5%阿霉素0.5ml卵圆孔注入后,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7天、1月、6月、12月、24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化McGiLL疼痛量表(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计算各时间点治疗有效率.结果:随访有效病例46例,VAS评分,SF-MPQ评分、睡眠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天、7天、1月、6月、12月、24月镇痛有效率分别为76%、83%、93%、91%、78%、73%.结论:双引导法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Ⅱ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20例Ⅱ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至两组,分别在患侧鼻腔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2ml或生理盐水对照.7天后两组患者交换.触碰面部诱发疼痛发作,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15分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疼痛是否再次出现以及一次给药后疼痛有效控制的持续时间.结果:利多卡因组VAS值显著下降(P<0.01),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变化.治疗效果平均维持4.5小时(范围0.5~24小时).结论: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Ⅱ支三叉神经痛能迅速显效并维持一段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analgecine)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镇痛机制.方法:将大鼠制成单侧缩窄性三叉神经痛模型,在痛觉超敏期随机分为两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组:腹腔内注入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100u/kg;生理盐水组: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10ml/kg.2周后,观察大鼠疼痛阚值(PT)变化及缩窄环区域神经组织的改变.结果:(1)术后2周,动物出现痛觉过敏,PT明显减低;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组PT逐渐升高,与治疗前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2)痛觉超敏期大量神经纤维肿胀变性、髓鞘脱失.2周后,生理盐水组髓鞘脱失明显,无髓纤维数目增多;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组神经纤维肿胀消失,髓鞘板层结构致密,与正常结构类似.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对于三叉神经痛的镇痛效果肯定,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促进受损变性的神经纤维修复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RFT组(n=75):行单纯射频热凝术;RFT+A组(n=75):同RFT组方法行射频热凝后注射阿霉素3毫克.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及副反应.结果:两种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RFT+A组副反应多于RFT组,RFT+A组远期复发率低于RFT组.结论:射频热凝联合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射频热凝术.阿霉素可暂时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