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尽管已有较多的跨文化研究报道了各国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不同,如美国和英国以及中国,印度和患病率各不一致,这些结果提示了不同文化对儿童多动症诊断的影响,但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在儿童多动症诊断中起作用尚未有详尽研究.作者简介:杜文佳(1948-),男,广东省广州市人,主要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治疗和心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儿童多动症与抽动症人格类型行为问题比较石萍天津市儿童医院心理科(300074)多动症(简称MB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抽动症(简称Tic)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部分Tic患儿也伴有MBD的行为症状。本文主要从人格类型、行为问题等方...  相似文献   

3.
刘霞  王丽  王念蓉  申量  余扬  刘祖平 《重庆医学》2023,(13):1954-1958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及运动能力,为改善多动行为提供策略。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年龄、性别1∶1配对的120例4~<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Ⅳ)调查儿童的多动行为,多动行为包括儿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两个部分,并开展运动能力的评估,运动能力包括手部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灵敏性、肌肉力量。结果 120例儿童中,47例(39.2%)有注意力缺陷,36例(30.0%)有多动/冲动,30例(25.0%)既有注意力缺陷也有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处于边缘的有51例(42.5%),中度27例(22.5%),重度20例(16.7%)。多动/冲动处于边缘的有63例(52.5%),中度22例(18.3%),重度14例(11.7%)。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得分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岁比较,5~<6岁儿童注意力缺陷、冲动/多动得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边缘、中重度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儿童比较,正常儿童的手部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灵敏性、肌肉力量结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4.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R)标准制定行为问卷,辅以注意力缺陷测试及神经精神检查等手段,从1675名小学生中筛选出ADHD者75名。根据病例对照原则1:1确定对照组。以家庭一情况调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结果 ADHD儿童家庭的新密度、情感表达和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低,而  相似文献   

5.
6.
儿童多动综合症,又称儿童多动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任性,难与人相处,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相似文献   

7.
多动宁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多动宁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儿童多动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应用西药利他林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多动宁胶囊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54例,显效3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1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动宁胶囊结合西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就诊儿童老师和家长的心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ADHD)就诊儿童老师和家长的心态。方法分别调查348例前来ADHD门诊就诊儿童的父母和老师,采用DSM-Ⅲ-R的ADHD诊断标准。结果在所有348名儿童中,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建议就诊者仅占49.4%。由老师和家长共由建议就诊者其ADHD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单独由老师或家长建议就诊者,且病情较重。在服药态度上,教师和家长也不太相同。结论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就诊儿童教师和家长的心态不一样,儿童ADHD的诊断应结合老师和家长两方面所提供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心理行为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梅  蹇丹  吴静 《四川医学》2009,30(7):1130-1131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治疗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的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儿100例,根据家长的治疗依从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对照组继续原有生活;12个月后比较多动症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后,有39例患儿好转,8例治愈,3例无效,而对照组有2例好转,o例治愈,48例无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行为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美儿童气质的跨文化差异.方法应用Carey的儿童气质系列问卷,比较中国1个月~12岁儿童与美国同龄儿童的气质特点.结果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相比活动量小,适应性和反应强度在3岁以后显得较弱,趋避性在7岁之前显得较容易接近或与美国儿童相似,但8岁以后较退缩,情绪本质在1岁以后相近或更积极,坚持性基本相近,8~12岁儿童的可预见性/组织性较低.结论儿童气质特点从出生后就表现出跨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内在遗传性和后天的养育方式有关.中国家长应注意维护儿童气质特点的先天长处,鼓励儿童发展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症以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在学龄儿童的发病率为5%~9%,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4~9)∶1[1]。关于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小学生父母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ADHD)的知晓情况。方法宁波位于浙江东部,是一个经济发达沿海城市,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多动症知晓情况问卷在市区5家医院进行开展,共计3000名多动症患儿家长进行对多动症的总体认识、病因的认识’、后果的认识、治疗的认识和对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多动症患儿家长对多动症的知晓不足,病因方面了解更低,对于药物治疗和教育方面有些错误认识,尤其是文化层次低的父母,多位家长到医院后才有了对多动症的认知。结论推广儿童多动症全面解决方案刻不容缓,需要医生、患儿、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建立规范诊治中心为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的分析技术,从网络节点的角度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ADHD功能脑区的病理机制.方法 学龄期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各30名分别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使用度中心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DHD组DC值较正常组低的脑区,右侧后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上回(t=-5.21,-3.53,-4.87,-4.21,-3.56,-4.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D组DC值较正常组高的脑区,小脑前叶、右侧枕中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中扣带回(t=4.27,4.25,4.80,5.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默认网络及前额叶区域DC值的降低引起中心结构的破坏,认为与ADHD患儿在记忆认知、执行控制等方面的障碍有关;在DC值增高的脑区,可能与ADHD脑功能失调代偿作用,引起执行控制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有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度中心度技术为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广宏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510-15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ADHD),是与发育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多动为特征的行为障碍,是一种根据行为来界定的神经心理疾病,与学校和社会的成功、自我评价等高度相关[1,2]。研究表明,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常见于6~16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智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严重影响患儿生活的重要疾病,主要影响包括学习困难、社交困难、亲子关系紧张等[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惠州城区儿童注意力缺陷一多动障碍(ADHD)症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惠州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小学的1200例6—13岁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根据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状诊断标准改编的调查表,对儿童ADHD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注意力缺陷症状阳性率高于多动症状阳性率(P〈0.05);②随年龄增长,症状阳性率逐渐下降(P〈0.05);症状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集中于6.7岁;③男性症状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④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状况的儿童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不同家庭收入的儿童,问卷中1、2个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16个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力缺陷症状阳性率一般高于多动症状,症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提高母亲的文化程度和修养.建立和谐家庭有助于降低ADHD症状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美儿童气质的跨文化差异。方法应用Carey的儿童气质系列问卷,比较中国1个月~12岁儿童与美国同龄儿童的气质特点。结果中国儿童与美国儿童相比活动量小,适应性和反应强度在3岁以后显得较弱,趋避性在7岁之前显得较容易接近或与美国儿童相似.但8岁以后较退缩,情绪本质在1岁以后相近或更积极,坚持性基本相近,8~12岁儿童的可预见性/组织性较低。结论儿童气质特点从出生后就表现出跨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内在遗传性和后天的养育方式有关.中国家长应注意维护儿童气质特点的先天长处,鼓励儿童发展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多动-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龙华新区幼儿园进行整群抽样,以抽取儿童为对象,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 PS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分别调查儿童多动-冲动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被筛儿童中有18.5%存在多动-冲动问题,且多动-冲动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要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家庭(P<0.05);而矛盾性和成功性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独立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对儿童的多动-冲动行为有影响。结论多动-冲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存在不良因素,可能是造成其多动-冲动行为高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并探讨相应的行为治疗方法.方法 2005-2010年在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收集92名ADHD患儿,年龄6-13岁,均符合DSM-IV诊断标准.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附加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经过一年(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 经过认知行为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χ2=7.88,0.01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行为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自编问卷调查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儿童保健门诊的556名患儿及其家长,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年龄、性别进行1:1配对。结果:病例组比对照组更多见的是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分值较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父亲吸烟、母亲怀孕期间吸烟或酗酒、母乳喂养、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亲密度低、情感表达少、矛盾多),其OR值及可信区间分别为2.200(1.474~3.283)、3.423(0.232~0.770)、2.174(1.340~3.527)、0.331(4.863~6.025)、0.450(0.294~0.690)、0.085(1.511~2.878)、2.598(2.134-5.698)和0.145(1.865~6.041)。结论:加强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对减少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南京市城市一个街道,农村一个乡的3-6岁学龄前儿童,经CBCL量表筛查后,按DSM-Ⅳ诊断的ADHD,并将ADHD儿童与正常的CBCL行为问题因子进行对照。结果:学龄前儿童ADHD的 率为2.49%,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8:1,CBCL与DSM-Ⅳ的诊断符合率为88.57%,ADHD儿童的大多数CBCL行为问题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ADH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且大多伴有行为问题,包括多向性行为和内内性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