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期间 ,在 4 7例体外循环中 ,超滤浓缩血液 8例 ,占同期手术例数的17%。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4例 ,年龄 4~ 36岁 ,体重 13.5~ 5 8kg ,心功能Ⅱ级 6例 ,心功能Ⅲ级 2例 ,心胸比 :0 .5 2~ 0 .70。病种包括ASD 1例 ,VSD2例 ,二尖瓣置换 3例 ,主动脉瓣置换 1例 ,主动脉窦瘤破裂 1例。以上病例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体外循环机采用Sarns 80 0 0 ,氧合器采用西京 95型鼓泡式氧合器和Medtronic膜式氧合器。预充量 90 0~ 2 0 0 0ml,拟预充后压积2 …  相似文献   

2.
再次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术中因分离粘连心包出血多、创伤大、心脏功能差、增加手术风险。我院从 1994~ 1999年再次瓣膜置换术 2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良好的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对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年龄 2 0~ 57岁 ,平均年龄 4 1岁。体重 71~ 4 8kg。术前心功能Ⅲ级 15例。Ⅳ级 6例。生物瓣毁损 8例 ,其他心脏直视手术后再次手术瓣膜置换 1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12例 ,主动脉瓣置换 5例 ,双瓣膜置换 4例。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病人均静脉复合麻醉 ,肝素化后…  相似文献   

3.
1988年以来,笔者采用大剂量芬太尼辅以氯胺酮基础麻醉、间断吸入氨氟醚或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参与体外循环小儿心内直视术4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7岁;体重9~20kg.ASA:Ⅰ~Ⅱ级16例,Ⅲ~Ⅳ级32例.疾病种类: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21例,法乐三联症1例,法乐四联症11例.二、麻醉方法:①术前用药:东莨菪碱0.01mg/kg,安定0.20~0.50mg/kg,术前30分钟肌注;②麻醉诱导:患儿入室肌注氯胺酮6mg/kg.入睡后在ECG、SpO_2及无创血压监测下建立二条静脉通路,然后静注芬太尼20~30μg/kg、潘库溴铵0.15mg/kg行静脉诱导,4分钟后全部经口插入气管导管接全能麻醉机控制呼吸,F14~18次/分,V_T每次10  相似文献   

4.
麻醉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有一定影响,我们观察了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血糖变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施行腹部手术的8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6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49.3岁,体重为50kg~80kg,术前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硬膜外麻醉组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1.2麻醉方法全身麻醉组:安定0.1mg/kg~0.2mg/kg,芬太尼5μg/kg~8μg/kg,万可松0.08mg/kg,司可林2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控制呼吸,吸入氧浓度为98%,潮气量8ml/kg~10ml/kg,…  相似文献   

5.
比较异丙酚与不同剂量曲马多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 ,探讨合理的麻醉方法。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愿接受异丙酚麻醉的人工流产患者 6 0例。ASA -Ⅱ级 ,年龄 1 8~35岁 ,体重 4 3~ 6 4kg ,妊娠 6~ 9周。术前血常规、心肺功能无异常。既往无肝肾内分泌疾病 ,无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三组 :A组为2 0例 ,给异丙酚 2 .5mg/kg ;B组 2 0例 ,给异丙酚 2 .5mg/kg +曲马多 1mg/kg ;C组 2 0例 ,给异丙酚 2 .5mg/kg +曲马多 2mg/kg。1 .2 麻醉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禁食 4~ 6小时 ,无术前用药。入室后测血压、心率、SPO2为基础值 ,开放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例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同时 ,经肺动脉灌注 4℃含抑肽酶、沐舒坦的低温保护液 ,对照组则不灌注肺保护液 ,分别于术前、开放升主动脉后 2 0 min、体外循环结束时采集外周动脉血 ,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检测动脉血氧分压 ( Pa O2 )、吸入氧浓度 ( Fi O2 ) ,计算氧指数 ( Pa O2 /Fi O2 )及肺泡 -动脉氧压力差 ( P〔 A-a〕O2 )。结果 :对照组在升主动脉开放 2 0 min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降低 ,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体外循环结束时明显高于术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 Pa O2 /Fi O2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6h达到最低点 ,实验组的氧指数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1 2 h回升接近术前正常水平 ,而对照组则未回升至术前正常水平。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实验组的 Pa O2 /Fi O2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 60 min后实验组 P〔 A-a〕O2 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气道阻力在体外循环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循环后存在肺损伤 ,使用含抑肽酶低温肺动脉灌注液可明显减轻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  相似文献   

7.
1990年至 2 0 0 1年 12月 ,本院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2 3例 ,其中行机械瓣膜置换术 5 3例 ,疗效满意 ,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5 3例 ,男 30例 ,女 2 3例 ,年龄 13~ 4 6岁 ,平均 2 6 .7岁。风湿性心脏病 4 5例 ,先天性心脏病 6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术前心功能 级 4 1例 , 级 8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2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浅至中度低温下行换瓣术 ,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 4 5~ 12 5 min,常规瓣膜置换 4 8例 ,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换瓣术 5例。二尖瓣置换 (MVR) 30例 ,主动脉瓣置…  相似文献   

8.
小儿眼外伤手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年收治小儿开放性眼外伤30例,现将手术麻醉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开放性眼外伤手术患者30例,ASAI~级,男22例,女8例,4~12岁,体重12~31kg,术前禁食6h,术前肌注阿托品0.01mg/kg,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对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4~5mg/kg,入睡后开放静脉,采用鼻导管吸氧,手术开始前静脉缓注0.2mg/kg安定,氯胺酮1~2mg/kg,保留自主呼吸,术中静滴0.1%氯胺酮50~100μg/kg以维持麻醉。术中监测SpO2、血压、心率及呼吸。2 结 果  SpO2麻醉前后无明显变化,均在98%以上。血压、心率麻醉后较麻醉前增加。术中心率有变化,但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9.
11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军  杨学权  杨桦 《重庆医学》2007,36(15):1501-1502
目的 总结11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循环稳定的成人患者选择应用地塞米松10~20mg、利多卡因30~50mg、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5~10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诱导,对心功能差、有心源性休克者选用地塞米松5~10mg、利多卡因30~50mg、小剂量咪唑安定1~2mg、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6μg/kg和维库溴胺0.1mg/kg,小儿则采用地塞米松2.5~5mg、小剂量咪唑安定0.5~1mg、氯胺酮1~2mg/kg 、芬太尼0.05mg和维库溴胺0.1mg/kg缓慢静脉注射麻醉诱导.术中采用4∶1冷氧合血停跳液,加入磷酸肌酸钠2g做心肌保护.结果 心脏自动复跳4例、经除颤复跳5例,术后低心排1例,1例肾功能不全,1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死亡(2例因无法停机而放弃、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而死亡),其余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关键在于麻醉前心血管功能的维护、平稳的麻醉诱导以及术中心肌和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邓盛  况竹生  刘邕波 《华夏医学》2000,13(6):765-766
我院于 1985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治 16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 ,现就体外循环下再次心脏手术前的心功能调整 ,术中心肌保护 ,术后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32~ 48岁 ,平均 39岁。二尖瓣交界闭式扩张或直视分离术后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 3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 8例。二尖瓣置换 3例。生物瓣置换术后再行瓣置换 2例。术前凝血酶原时间 14.5~2 0 .4s,均未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入院时心功能 ~ 级7例、 级 9例 ,经强心及利尿 ,至术前心功能 级 6例 , ~ 级 7例 …  相似文献   

11.
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体会.方法对1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难治性心衰患者施行人造瓣膜置换术,其中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4例,中低温心脏停跳手术6例,共施行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5例,双辨置换2例.结果1例病人术后5 d死于急性肾衰,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天数12~36 d,平均(22±9.4)d,随访时间2~111个月,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3例,术后9个月足月妊娠顺产1例.结论严重心脏瓣膜病变并发难治性心衰时在内科治疗无效,急诊瓣膜置换可使部分病例获得生存机会.必要的术前检查,平稳的麻醉诱导,接近生理的体外循环灌注,熟练的外科操作技巧,合并畸形的矫正,术后心功能的辅助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12-1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筛选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三家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7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方法两组均予麻醉前吗啡10 mg肌肉注射,治疗组入室后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微量泵静脉注入,泵注10 min,随后以0.5μg/(kg·h)维持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予生理盐水输注。两组诱导方式:咪唑安定5 mg、罗库溴铵1 mg/kg、舒芬太尼1.0μg/kg、依托咪酯0.1~0.2 mg/kg,术中维持予丙泊酚3~8 mg/(kg·h)静滴、1.5%~2.5%浓度七氟烷吸入,并予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间断追加。手术均行正中胸骨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后,采用浅低温(28℃~30℃),常规流量灌注,维持血液稀释(血红细胞压积20%~25%),心肌保护采用4份冷血∶1份晶体高钾停跳液行冠状动脉灌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插管后(T1)、切皮时(T2)、劈胸骨时(T3)、CPB前(T4)、CPB停机10 min后(T5)的MAP、HR变化情况,及CPB前(T4)、CPB停机24 h后(T6)CK-MB、cTnI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最低鼻咽温。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例数、最低鼻咽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1~5时点MAP水平显著低于T0,与对照组比较,T1~4时点M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T1~4时点HR水平显著低于T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1~4时点H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CPB前的CK-MB、cTnI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PB停机后24 h,两组患者的CK-MB、cTnI水平较CPB前比较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患者的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中予以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L.术后ICU时间 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 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 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TOF)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选取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成人TOF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4~68(34.89±15.16)岁。术前血红蛋白91~245(164.7±43.0)g/L。65例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TOF根治手术,所有手术均采用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同时进行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手术4例,同时进行肺动脉瓣置换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复3例,部分病例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术。总结统计所有患者围术期资料。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95.05±57.86)min,阻断时间(105.77±48.20)min,辅助循环时间(34.25±13.96)min;术中均采用无血预充血液稀释,维持血红蛋白69~89(97.4±2.80)g/L;46例患者在浅低温(鼻咽温度28~32℃)下进行体外循环,并且流量维持在60~80 ml/(kg·min);14例患者在中度低温(鼻咽温度25~28℃)下进行体外循环,流量维持在40~60 ml/(kg·min);5例患者因侧支循环或静脉回流较多,体外循环在深度低温(鼻咽温度19~25℃)下进行,并且流量维持在20~40 ml/(kg·min)。术后死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成人TOF体外循环管理不同于婴幼儿,术中适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温度和流量控制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体外循环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2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7、14d抽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TNF、IL-2、C3、C4值。结果 两组术前各项检查指标无显著差异。(1)两组术后1-4d的IL-2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至术后7d恢复正常。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4d,低温组IL-2显著低于常温组。(2)体外循环结束时以及术后1、4、7d,常温组TNF水平显著低于低温组。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d均高于术前,常温组至术后7d、低温组术后14d恢复正常。(3)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7d,常温组C,水平高于低温组,术后4d两组无差别;常温组及低温组于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4d均低于术前,至术后7d常温组恢复正常,低温组至术后14d恢复至术前水平。(4)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1、4dC4水平均低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术后1d,常温组C4水平高于低温组。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细胞因子及补体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对术后机体的恢复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8年3月~1993年8月共行尸体肾移植64例,其中4例(6.25%)术后发生糖尿病(空腹血糖>22.4mmol/L),皆需胰岛素治疗。4例患者移植前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维持血透6个月以上,术前均无血糖升高史。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三联疗法;术前1d至术后第2d,服用硫唑嘌呤3mg/(kg·d);环孢素在术后第3d开始服用10mg/(kg·d),递减1mg/(kg·d)至6mg/(kg·d)时重新服用硫唑嘌呤1.5~2mg/(kg·d);甲基强的松龙术中静点1000mg,术后1、2d分别静点500mg,从第3d起开始服用强的松200mg/d,每日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需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48例(ASA分级Ⅱ~Ⅲ级),分为研究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5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研究组吸入七氟烷1.0% ~3.0%,观察组吸入异氟烷1.0% ~ 3.0%,按需间断推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记录手术过程及术后24 h内房颤事件的发作次数.同时,在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开始后6h及24 h分别收集血清,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房颤事件的发作率下降(16.7%)明显低于观察组(62.5%,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TGF-β1在麻醉诱导前及体外循环后6h表达均明显升高,而24 h后逐渐下降,但研究组升高和下降趋势均无观察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具有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房颤事件发生率,其可能与抑制CRP及TGF-β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智勇  杨天德  陶军  方平 《重庆医学》2003,32(8):995-99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80例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 ,其中 1 7例法四根治术、2 3例瓣膜置换术、4 0例房缺或室缺修补术 ,观察术前及术后 2 4h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法四组、瓣膜置换组及房室缺组术后 2 4h血清CPK ,CKMB ,LDH ,AST显著高于术前对照水平 (P <0 .0 1 )。结论 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我院 1997~ 2 0 0 0年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小儿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麻醉及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0例 ,男 140例 ,女 6 0例 ,年龄 3~ 13岁 ;体重 10~ 36 kg。房间隔缺损 110例 ,室间隔缺损90例。心功能 ~ 级。1.2 麻醉处理 :术前肌注哌替啶 1~ 2 mg/ kg,东莨菪碱0 .0 1m g/ kg,对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 8m g/ kg,入睡后进入手术室。桡动脉穿刺成功后进行麻醉诱导 :静注咪唑安定 0 .1~ 0 .2 m g/ kg,依托咪酯 0 .2~ 0 .3mg/ kg,芬太尼 10 μg/ kg,琥珀胆碱 1m g/ kg,潘库溴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 2 0 0例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施行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以期探讨出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2 0 0例均为门诊病人 ,ASAⅠ -Ⅱ级 ,年龄 18~ 4 5岁 ,平均 2 4岁 ,妊娠时间 6~ 9周 ,体重 4 2~ 6 5kg ,手术时间 3~ 6min。术前常规禁食 6h ,无麻醉前用药。入室后静脉注射异丙酚 2 .5~ 4mg/kg ,诱导时以 1mg/kg/min注射速度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消毒铺巾开始手术。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情况及手术时间 ,继续注射异丙酚 30~5 0mg/次。麻醉过程中连续监测并记录Bp、HR、RR、SpO2 ,记录意识消失时间 (从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