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眩晕是耳科的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可由桥小脑角区的血管袢压迫第Ⅷ颅神经所引起,并可以通过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获得成功。我科于2003年4月为1例眩晕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乙状窦后径路第Ⅷ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乳突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半面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有手术失败及术后复发的报告。作者于1983~1989年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68例,对追踪1年以上的5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采用乳突后枕下径路,并将Ivalon海绵置于压迫的血管与第Ⅶ颅神经之间进行减压,根据压迫的动脉及其与第Ⅶ颅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32例,是最常见的单纯性压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呈前后方向压迫于第Ⅶ颅神经出根区;B组14例,为长而迂曲的推动脉直接压迫第Ⅶ颅神经及AIC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Ⅷ脑神经与血管交叉压迫性眩晕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拟诊为第Ⅷ脑神经与血管交叉压迫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听功能、前庭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特征,药物治疗效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共同临床表现为活动或头部运动时出现眩晕及不稳感,静坐或卧床休息可缓解,前庭抑制剂不能缓解;体位诱发试验表现为头部运动过程中眩晕或漂浮感,而当头部在任何位置静止时眩晕停止;患侧高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ABR患侧或病变较重侧Ⅰ~Ⅲ间期较对侧延长;前庭功能检查提示为中枢性病变;颞骨CT及内耳道、桥小脑角MRI排除占位性病变,MRI提示迷路动脉与前庭神经交叉压迫;口服卡马西平加巴氯芬或单服得理多可缓解症状;相关文献报道手术探查确认了第Ⅷ脑神经与血管压迫的存在,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下前动脉,针对眩晕而进行的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结论:第Ⅷ脑神经与血管交叉压迫性眩晕作为一种疾病实体真实存在,活动或头部运动诱发眩晕及不稳感为主要临床特点,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可提供重要诊断依据,既往文献报道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寻求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术式。方法:观察30具成人正常脑标本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显微解剖关系;对120例面肌痉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20例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32例行显微血管减压加面神经梳理术。结果:解剖发现60侧面神经中有41根神经共42次与动脉接触,神经接触率为68.3%。12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中发现56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41例小脑前下动脉穿行第Ⅶ、Ⅷ脑神经之间,13例面神经周围蛛网膜粘连,10例未发现异常。20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者,随访3年5例复发;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者,随访3年10例复发;32例行血管减压加面神经梳理术者,随访3年2例复发。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病因,但不是惟一原因;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面神经梳理术加减压术的有效率高,对不同的患者要选择不同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diopathic hemi facial spasm,IHFS)的面神经根部责任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方法选择IHFS 160例,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可见责任血管154例(96.2%),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椎动脉以及两支血管压迫。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151例(98%),且多居前方,同时伴蛛网膜粘连(107/154,69.5%)。未见血管压迫及占位病变者6例(3.8%)。结论 IHFS责任血管多为一支,也可为两支;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前方,位置隐蔽。因此,神经根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应该仔细寻找,以免遗漏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6.
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桥小脑角Ⅴ、Ⅶ、Ⅸ颅神经手术211例,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半面痉挛27例,舌咽神经痛6例。对桥小脑角探查有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主,辅以神经梳理术;无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只作神经梳理术;对显微血管减压和/或神经根梳理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舌咽神经痛患者,均作舌咽神经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愈率分别是94.3%、92.6%和100%。结论神经梳理术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的必要补充,神经切断术仍为治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报告1988年以来经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耳鸣16例。术中均见有血管袢压迫第VIII颅神经。16例术后耳鸣均消失,随访1~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椎动脉数字减影(DSA)、桥小脑角池充气与椎动脉插管造影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起来,自1989年起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全部病例都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自脑干至内听道受动脉血管压迫的情况。责任血管系小脑下后动脉(55.6%),小脑下前动脉(44.4%),内听动脉(25.0%),椎动脉(11.1%)。36.1%病例有二条以上责任血管。其对面神经的压迫为1点占22.2%,2点占38.9%,3点占25.0%,伴行压迫占13.9%。85.7%的压迫点在面神经出根区,14.3%在内听道口附近。24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所见与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术后面肌痉挛消失23例,显著进步1例,无1例死亡。本文报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的动脉分布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桥小脑角区其他手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面听神经根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拟诊患者,术前均予薄层MRI扫描以便观察面听神经根周围血管走行;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经乙状窦后径路探查面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行面、听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耳鸣、眩晕、面肌抽搐症状消失;治愈7例,好转2例,术后复发1例,有效率为90%。患者的面神经根部均可见责任血管,其中8例听神经根部同时可见其他责任血管。结论:面听神经根血管压迫综合征的表现为面肌抽搐伴同侧耳鸣和短暂间断眩晕发作;只要诊断准确,采用面听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伴耳鸣12例疗效观察(摘要)孙志庭我科近年来在进行乙状窦后径路第Ⅶ颅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同时,对伴有同侧耳鸣12例患者还进行了第Ⅷ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并对术后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7~52岁,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方法 4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中,8例合并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探查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治疗。运用症状卡,评价术后眩晕情况,随访期为36~61个月。结果 术中8例前庭 阵发症患者前庭神经根部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7例患者可诱发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均消失;1例患者未诱发出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无明显改善。平均随访57个月,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中,7例前庭阵发症患者无血管压迫性眩晕复发,眩晕有效控制率为87.5%。结论 局麻下听神经根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前庭阵发症、控制血管压迫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该方法对明确诊断前庭阵发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探讨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hemifacialspasm,IHFS)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手术方法。方法对8个(16侧)经甲醛固定的脑桥行矢、冠状面常规冰冻切片、染色,观测脑桥内面神经核的位置及面神经纤维行走方向、方位。对25例IHFS面神经入脑段(rotexitzone,REZ)无血管压迫者做了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面神经核距脑桥腹侧表面距离为12.0~12.5mm,距中线为6.0mm,距脑桥腹外侧表面为7.5~9.0mm;面神经纤维在距脑桥出口部4.0mm之内这一段,距脑桥表面为1.0~2.0mm,平均1.65mm。25例IHFS术中见血管压迫部位在REZ前上方4mm之内脑桥表面,压迫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8例术后症状即消失,17例于1周内消失,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IHFS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而REZ无血管压迫者面神经核功能异常可能为原因之一,REZ前上方脑干表面有血管压迫者,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治疗,对12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术中发现10例三叉神经根部有血管袢再压迫,2例无血管压迫。经再次神经血管减压术或神经松解术治疗后疼痛消失,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 ̄4年无复发。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  相似文献   

15.
第颅神经血管压迫被越来越多地考虑为难于处理的耳蜗前庭症状的可能原因。然而有关微血管减压对于耳鸣的有效性却很少有报道。在过去的六年中,该作者通过CT/J‘脑延髓地造影及快速自旋回声(fastsPin-echo)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9例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做出耳蜗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这些病人接受了血管减压手术。病人耳鸣症状持续时间为l~Ic年不等,耳鸣响度在阈上30~60dB。4例病人采用迷路后径路进行微血管减压,另外5例病人从乙状窦后径路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3~5年不等。其中3例病人(33%)耳鸣完全消失,3例病人(33%)耳鸣症…  相似文献   

16.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中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年,复发6例(5.4%)与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或因血管包绕影响梳理程度有关。现认为面神经梳理最少应在20个层面以上,使术后面神经反应最小刺激阈达10mA为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确认责任血管,推移并垫入Tfelon棉絮。结果术后疼痛缓解有效率100%,常见责任血管小脑前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及岩静脉。结论鼻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完整保留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半面痉挛的治疗中,Fabinyi和Adams(1978)等许多作者介绍了进行微血管减压的最好途径是经乳突入颅,但治疗失败、病情复发及痉挛未减轻也常有报道。为此对已手术过的53例病人做了回顾性的分析,研究治疗失败和血管压迫类型之间的关系,按血管压迫类型,将病人分成三组。第一组32例,其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Ⅶ颅神经,其中30例(占94%)疗效较好。第二组14例,这是推动脉严重压迫的患者,其中9例(64%)疗效较好,3例(21%)疗效一般,2例(1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桥小脑角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和(或)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2例行Ⅴ、Ⅶ、Ⅸ颅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患者的并发症。其中半面痉挛164例, 96例行单纯面神经梳理术,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减压及选择性切断术128例;舌咽神经根减压术及切断术30例。结果:32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2例(0.6%); 中-重度神经性聋21例(6.5%),听力完全丧失3例(0.9%); 脑脊液漏20例(6.2%)。结论:尽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是相当安全的手术,但仍可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注重手术细节的处理对降低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牵拉及触动耳蜗神经以及术中应用ABR监测可有效防止术后神经性聋的发生。参12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据调查在70~7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万分之33,7,而4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0.2,儿童发病则甚为少见。本文报告18岁以前发病的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3例,并进行了小脑桥脑角探查,除1例发现表皮样瘤外,其余22例均有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同时做了显微血管减压术。22例中男7例,女15例,左侧痛10例,右侧痛12例。发病时平均年龄13.6(±4.6)岁,平均病程15.5(±13.2)年,微血管减压术中发现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有19例为静脉,其中5例为唯一的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