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2.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3.
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其来久矣。自金代刘完素倡“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之论始,便揭开了寒、温争鸣的序幕,特别是当温热学派形成以后,这种争鸣就愈加激烈,代代相传,至今未息。在《伤寒论》治法能否包括温病治法方面,两家分歧尤为明显。伤寒学派以前人有关论述为依据,直斥叶吴三焦、卫气营血辨证为标新立异。如陆久芝云:“凡病之为风  相似文献   

4.
发热的证治     
发热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引起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外感发热外感指六淫及戾气等外邪感染。六淫外邪偏于凤寒者,则属伤寒,偏于温热者,则属温病。伤寒学派强调风寒,辨证分六经,详于寒而略于热。温病学派强调温热,辨证分卫气营血,重于热而忽于寒。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理  相似文献   

5.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统一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伤寒论》的诞生创立了六经辨证,为我们诊治外感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从温病学家提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分歧也就此产生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临床应用还是基础教学,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笔者初步提出以“四步辨证“统一外感热病的诊治,以期更好的适应临床。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研究对象、病理基础、发病学以及辨证、治则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一脉相承的本质联系,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有基础发展为统一的外感热病学。还别有见地的指出:二者在发病上之有阴邪、阳邪、伤阳、伤阴之异;在辨证上之有三个主要环节(伤寒:表寒——里热——虚寒;温病:表热——里热——虚热)之别,其关键均取决于邪正相争中,体质阴阳矛盾的不同倾向性,而不是取决于外邪的差异。又从外感热病演化过程中,突出体现表实、里实、里虚三个主要辨证层次着眼,主张以阴、阳、寒、热为纲,表、里、虚、实为目,纲目结合,进而落实到相关经络脏腑气血之上,融为一体,作为统一伤寒和温病,使其成为完整的外感热病学体系之方案。  相似文献   

10.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13.
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疠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温疫类温病治疗用药一般仍应遵循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温病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特殊的病证,古代医家常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温疫类温病用药独具特色,不但有别于内伤杂病或伤寒,而且有别于其他温病,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本文将论述其治疗用药特点,具体包括创立新的治则治法、选用猛烈药味、增大药物用量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6.
一、伤寒为热病之总名温热病古代属于伤寒,伤寒一词即人为寒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同书《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同书《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据上所述很明白说明人伤于寒就会发热而为热病。并说明有当时发的,有过时发的,从发的时间不同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原因总是寒。古代当时的认识,寒是病原,可以潜伏于人身至春夏发病。此后医家多宗上说,以分伤寒温病。《难经·58难》提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18.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19.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20.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