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像融合法消除CT扫描颅底伪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图像融合法消除CT扫描时颅底区伪影。方法:随机选取55例颅脑CT平扫病人,男30例,女25例,年龄7-85岁,先行常规平扫,再行颅底薄层扫描后进行图像融合。结果:发现常规平扫55例病人中假阴性4例,假阳性5例。结论:图像融合法能较好地消除颅底伪影,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实用性强,简单易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排螺旋CT在头颅轴位序列扫描时,一次曝光可出两幅图像,5m m层厚图像成为常规;在颅底以上层面,图像比单排螺旋CT的10m m常规图像更清晰,然而,若扫描方式选择不当,颅底伪影严重。如何既发挥其优势,又尽量减少颅底伪影,且要尽量不增加辐射剂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随机选取我院连续4个月(2005年4月至7月)内无移动伪影及金属伪影且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或听眶线的637例头颅CT图像,根据不同扫描方式对其颅底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统计颅脑曝光次数。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637例,男351例,女286例,年龄8个月至92岁,平均年龄40.2岁。采用SOM …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CT常规扫描与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外伤性颅底骨折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所有检查均采用SOMATOMAR或GEHispeedNX/iProCT扫描机,均先行头颅CT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再行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层厚层距均为1mm~3mm。结果80例颅脑外伤均有颅底骨折的临床体征,但头颅CT常规扫描仅有23例显示骨折线,而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颅底80例均见明确骨折线,其中19例见多发骨折。并且对中颅窝、前颅窝极不容易直接显示骨折的部分区域也可清楚显示。同时可更清楚地显示出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内积液情况。结论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头颅CT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颅底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CT薄层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薄层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中的应用谢应朗胡贵康常青毛素蓉李洪波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骨骼形态极不规则,在普通CT扫描时该处经常形成大量伪影,使CT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我院自1994-05~1995-05对68例患者的颅底进行薄层CT扫描,对消除颅底伪...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的CT扫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的CT扫描技术。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NPC鼻咽部CT扫描资料,其中59例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从上颌骨齿槽突向上扫至蝶鞍前床突水平,扫描基准线的设定分别采用:(1)听眦线(OML)56例;(2)听眶线(RBL)扫描5~6层后在颅底处改用听眉线(EML)5例;(3)EML或OML扫描2层后改用RBL扫描4~6层,之后再改用EML9例。打印胶片时,同时设定骨窗与软组织窗。结果:增强扫描59例中,54例明显增强(92%)。56例OML扫描对鼻咽顶后壁、后壁等层面壁值的测量稍有偏差的有23例。14例RBL扫描鼻咽顶后壁、后壁等层面,其影像结构能较真实反映的有13例,其中5例在扫描起始部选择RBL,口咽上部均不能显示。14例在颅底处改用EML同时显示3个颅底窝组织结构的有11例。结论:选用EML或OML扫描2层后改用RBL扫描4~6层,之后在颅底处再改用EML,以及正确应用增强扫描、薄层扫描、窗口等技术,能清晰地显示NPC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达到精确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ECG-MSCT)肺部扫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0年7月~2001年6月间行肺部CT检查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最高心率为88次/min,最低心率为58次/min,平均72.8±12次/min。采用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机和SUN图像工作站完成所有病例的检查。首先行常规HRCT扫描,随后只对需要作对比的层面进行同部位ECG-MSCT扫描,并以产生搏动性伪影最明显处的肺实质图像为主要观察对象。将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转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盲法阅片作同层面图像质量比较。对所有图像质量采用评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同层ECG-MSCT图像和常规HRCT图像伪影评分的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心脏搏动双重伪影出现率有明显减少(P<0.05);双轨征出现率也显著减少(P<0.05);星状伪影消除率为60%,较常规HRCT有明显改善(P<0.01)。采用ECG-MSCT和常规HRCT扫描,对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CG-MSCT扫描方法简便易行,可明显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双轨征及常见的星状伪影,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诊断质量,减少由于伪影而造成的误诊。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颅脑外伤的概念及常规CT扫描的方法,分析常规CT扫描导致病变漏诊的因素。提出对临床上怀疑有颅底骨折及CT上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可疑征象的层面加用薄层扫描,能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提高密度分辨率,减少骨骼伪影,能提高早期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硕底骨折发现率,有助于临床上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确定及更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底CT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底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疑颅底病变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薄层扫描以及在薄层扫描的基础上进行图像融合。结果:共检出阳性病例52例,其中常规CT扫描图像检出16例,薄层CT扫描图像检出48例,在薄层扫描基础上进行的图像融合图像检出52例。结论:颅底病变采用薄层扫描加图像融合为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扫描肺内单发小结节的方法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41例肺内单发小结节病例,作病灶常规扫描及薄层扫描比较;结果:41例病灶干常规扫描肺窗显示,纵膈窗显示仅10倒,作薄层扫描后干两窗位均显示,其中纵膈窗病灶显示多种特征;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肺内单发小结节极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对小叶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比较,设备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扫描仪,常规CT扫描自肺尖至肺底,采用10mm层厚,层间距10mm;常规CT扫描后,在右肺中间段支气管水平加扫薄层CT,6-8层,采用1、2、3、5mm层厚,层间距≤3mm,所有扫描照相条件肺窗为窗宽1000HU,窗位-550HU。结果:30例患者经常规CT扫描(层厚10mm)显示小叶间裂之形态、宽度与薄层(1、2、3、5mm)扫描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扫描肺窗图象中,小叶间裂显示三角形、片状少血管区占80%,余20%显示不清;而薄层CT显示为弧带状(59%)、C形(32%)或线状(9%)较清晰之稍高或高密度影,未发现一例呈低密度少血管区。结论:薄层CT扫描对了解小叶间裂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变异,以及微小病灶在右肺叶的准确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向的肺部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肺部扫描的患者,者人头→足和足→头两种方向扫描,两组图像按有无呼吸运动伪影,对比剂伪影来评定质量。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肺部螺旋CT扫描时,采用由足→头方向扫描,能够获得更好的满足诊断要求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变不同的扫描参数,不同的扫描方法及重建技术,提高颅底平面影像质量及诊断质量。方法:将收集的80例颅脑CT检查的病人(包括脑干、小脑出血、听N瘤、脑膜瘤、三叉N瘤、面N瘤等),分观察组和调整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条件,将得到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较调整组的图像,其背景噪声大,空间分辨率低,伪影多。结论:根据不同的病变,通过改变扫描参数及扫描方法可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20排CT容积扫描在对难配合患者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CT螺旋和容积扫描的180例婴幼儿胸部检查病例及50例头颅检查的危急重症病例,对其图像移动性伪影情况分级后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接受容积扫描方式检查的患者图像移动性伪影明显少于螺旋扫描的患者(胸部扫描T=1702,P=0.00,头颅扫描x2=23.53,P=0.00).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有着较高的Z轴时间分辨率及较大的扫描宽度,可以减少难以配合检查的患者CT图像的移动性伪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反向扫描对消除慢阻肺(COPD)患者在CT扫描中呼吸运动伪影的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40例COPD志愿受检者,采用GR-Helical肺扫描技术进行顺向和反向扫描,所获得的图像由3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质量评价. 结果 40例病例中,出现呼吸运动伪影17例,其中70.59%居下肺野,64.7%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顺向扫描伪影率为35%,经反向扫描伪影率降低到7.5%,下肺野未见明显伪影,图像质量提高了27.5%,2种扫描方法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结论 CT反向扫描可有效抑制和消除下肺野呼吸运动伪影的发生,是慢阻肺患者的首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1—2mm)或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在肺内孤立结节(≤3c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结果:通过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的病例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可观察到:分叶征、毛刺、棘状突起、小空洞、支气管充气征、CT晕征、胸膜凹陷征、钙化等征象。结论:常规CT扫描由于受结节组织间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产生假象,肺内孤立结节均呈软组织密度影较难区分其性质,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能够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刀锋伪影校正(BLADE)技术在消除MRI膝关节运动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膝关节常规MRI检查中出现运动伪影的患者,改用BLADE技术扫描(PD矢状位、T2矢状位),以是否能够清晰显示膝关节结构、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为标准,与常规序列对比评估BLADE技术对消除膝关节运动伪影的应用价值.结果 膝关节常规序列扫描中出现运动伪影,改用BLADE技术扫描后,图像运动伪影消除,图像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BLADE技术对膝关节常规扫描中产生的运动伪影有明显的校正作用,可广泛用于产生运动伪影的膝关节MRI检查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与常规扫描图像,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图像质量好,均为1级。59例(65.6%)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68例(75.6%)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51例明显肿瘤病灶,46例(90.2%)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多层螺旋CT扫描的冠状面MPR可以替代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 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 ,探讨CT薄层扫描 ,高分辨重建技术的特点 ,各类参数的使用 ,以及该技术在颅底骨折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的 2 8例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常规CT检查外 ,又对其颅底进行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结果  2 8例脑外伤病人在常规CT检查时 ,只有 2 0例怀疑有颅底骨折 ( 71.4%) ,但不能确诊 ,在进行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后 ,2 8例均可确诊为颅底骨折 ( 10 0 %)。高分辨薄层图像 ,清晰显示骨折线 ,并且每个病例有多幅图像支持诊断。结论 对疑有颅底骨折的病人 ,正确而熟练地运用CT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 ,能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9.
MR螺旋桨扫描技术在消除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螺旋桨扫描技术(periodically rotated overlapping parallel lines enhanced reconstruction,PROPELLER)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在头部晃动状态下、64例头颅MR检查中出现躁动不合作或口腔有固定金属异物的患者,应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和(或)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T2WI和(或)DWI进行对比。64例患者中,脑梗死40例(其中脑干梗死16例),脑梗死伴脑出血1例,脑转移瘤3例,癫痫、病毒性脑炎和高血压等20例。56例为运动伪影,8例为金属异物引起的磁敏感伪影。结果10例健康志愿者PROPELLER T2W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T2WI。分别对10例志愿者和56例患者的常规T2WI、DWI与PROPELLER T2WI、DWI的图像进行比较,显示因运动产生的伪影,导致图像质量降低,无法达到诊断要求;采用PROPELLER T2WI,均显著消除伪影的影响,病变显示清晰,诊断明确。8例因固定义齿产生的磁敏感伪影,采用PROPELLER DWI,均明显消除伪影干扰,获得有诊断价值的图像。结论应用PROPELLER T2WI、DWI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相似文献   

20.
双上肢均不能上举患者胸腹部CT扫描技术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减轻和消除双上肢均不能上举患者胸腹部CT图像伪影的扫描技术,提高图像质量.方法 选取2004年3月至2009年5月间行胸腹部CT检查的双上肢均不能上举患者61例.2007年6月前31例双上肢均不能上举患者按常规体位行CT扫描(常规组,双上肢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分析胸腹部CT图像伪影的表现和发生机理.2007年6月以后的30例患者采用改进后的技术行CT扫描(改进组,改变双上肢和胸椎的相对位置,使他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选取30例双上肢均能上举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由2名CT主管技师和1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扫描方法的情况下对3组患者图像伪影进行双盲法评价分级(分为严重、较重、中、轻和无5级),测量3组患者图像伪影区和非伪影区的肝脏CT值和图像噪声值,并计算出平均值.3组患者图像伪影分级评价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肝脏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常规组严重伪影11例、较重伪影15例、中度伪影5例;改进组中度伪影6例、轻度伪影15例、无伪影9例;对照组轻度伪影8例、无伪影22例,改进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χ~2=95.32,P<0.01).无伪影区肝脏CT值和图像噪声值常规组分别为(54.5±3.0)HU和10.7±2.4,改进组为(52.0±3.5)HU和10.7±0.5,对照组为(53.7±3.1)HU和9.9±0.5.伪影区肝脏CT值和图像噪声值常规组分别为(41.7±8.4)HU和17.9±2.6,改进组的为(53.1±6.9)HU和11.0±0.7,对照组为(54.1±2.4)HU和9.9±0.5.常规组图像伪影区的肝脏CT值和图像噪声变化范围明显增大,噪声平均值也大幅增加,明显高于改进组和对照组,与改进组、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352、235.848,P值均<0.01).结论 双上肢均不能上举患者做胸腹部CT扫描时,在常规扫描参数下,只需改变双上肢和胸椎的相对位置,使三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伪影就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