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神经跨面移植及bFGF的应用治疗家兔永久性面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单纯跨面神经移植在治疗家兔永久性面瘫中的作用.方法:取28只家兔,切除右侧面神经,制作面瘫模型.3个月后行跨面神经移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肌肉结合跨面神经移植 bF-GF.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颜面外形神经、肌肉恢复无差异.神经吻合处组织学观察、电生理测试两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家兔面瘫3个月、肌肉未完全萎缩失去功能的治疗,可采取单纯跨面神经移植 bFGF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额肌筋膜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避免术中损伤眶上神经、血管和面神经颞支的危险,以及在调整额肌筋膜瓣张力时反复拆除并重新缝合与睑板的固定线之弊端。方法 对126例上睑下垂患者采用了技术改进后的额肌筋膜瓣悬吊法,在术中仅将额肌筋膜与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在眶上缘下方切断额肌筋膜后,由骨膜面上直接向下推进与睑板上缘缝合固定,然后在其切口两端向上剪开3~5mm,调整其张力适度为止。结果 126例患者,经6个月~10年的随访,无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家兔自体耳正中动脉植入前房和赤道后球筋膜下替代房水输出通道,观察自体耳动脉移植引流房水的可行性.方法取实验家兔24只(雌雄兼用),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10只)、实验对照Ⅰ组(4只),实验对照Ⅱ组(10只).实验组行家兔自体耳正中动脉移植到前房与赤道后球筋膜下;实验对照Ⅰ组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实验对照Ⅱ组行家兔自体耳静脉和硅胶管制成的房水引流装置移植到前房与赤道后球筋膜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物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生物膜管,变性骨骼肌桥接家兔30只的胫神经10mm缺损,术后8-24周进行肉眼,光镜,电镜和电生理检查结果:生物膜管桥接组与变性骨骼肌桥接组相比,其损伤神经恢复快,运动功能恢复好,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多,髓鞘和雪旺细胞结构正常,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移植后在局部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切除5mm面神经颊支,用等长的耳大神经移植.B组:神经移植同A组,并于术中、术后第1、2、3、4天分别在局部注入2 000U的神经生长因子(大连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制).术后饲养12周,对移植体进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证明,再生神经纤维都可以通过移植神经的吻合端,A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0.42±2.12m/s,B组神经传导速度为23.71±2.24m/s,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移植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家兔自体耳正中动脉植入前房和赤道后球筋膜下替代房水输出通道,观察自体耳动脉移植引流房水的可行性.方法取实验家兔24只(雌雄兼用),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10只)、实验对照Ⅰ组(4只),实验对照Ⅱ组(10只).实验组行家兔自体耳正中动脉移植到前房与赤道后球筋膜下;实验对照Ⅰ组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不同时期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的效果及差别的程度,得出面神经修复的理想期限和可行期限,将家兔66只随机分为7组,行面神经缺损后耳大神经移植修复,于术后不同时间通过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染色、电镜等方法观测不同时期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的效果及差别程度。结果表明,除即刻移植组外,2个月以内的延迟移植效果最好,3个月是应积极争取的期限,8个月至1年移植后仍有部分神经功能可恢复。因此,面神经损伤后修复越早效果越好,延迟移植在2个月内为理想期限,1年内为可行期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犬同种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移植后面神经的再生情况。方法 (1)模型建立:取杂种犬3只进行头颈部(主要是血管系统和面神经颅外段)的解剖研究。明确血管蒂所能营养组织块的最大范围,寻求最合适的血管蒂进行复合组织瓣移植。(2)移植后面神经再生的观察:以2只Beagle犬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后,环孢素A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作为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术后60,100 d分别行面神经肌电图检测,术后100 d取移植面神经吻合口标本行病理观察,分析移植后面神经的再生情况。结果 (1)犬头颈部血管和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及走向与人类似,面神经颊支粗大且走向恒定,可作为移植神经。进行犬半侧颜面组织瓣移植最合适的血管蒂应是颈外静脉和颈外动脉。(2)移植术后60 d神经肌电图检测指标潜伏期较正常明显延长,波幅明显减小,100 d时潜伏期与波幅均较前明显恢复改善。神经吻合口的组织学结构接近正常。结论建立包含面神经的犬同种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作为长期观察的动物模型。移植后面神经的再生是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移植100 d神经吻合口远端可出现组织结构上较为成熟的再生神经纤维,但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尚需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不同时期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的效果及差别的程度,得出面神经修复的理想期限和可行期限,将家兔66只随机分为7组,行面神经缺损后耳大神经移植修复,手术后不同时间通过电生理学、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染色、电镜等方法观测不同时期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的效果及差别程度。结果表明,除即刻移植组外,2个月以内的延迟移植效果最好,3个月是应积极争取的期限,8个月至1年移植后仍有部分神经功能可恢复。因此,面神经损伤后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整个嚼肌瓣移植治疗面肌瘫痪5例报告一院口腔外科张晓冬,张永成,邹映辉腮腺区因外伤或肿瘤手术后引起的面肌瘫痪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筋膜吊带、面神经与副神经或与舌下神经吻合,或用腓长神经移植、或按Lexer所倡用的部分嚼肌瓣移植,但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一种新的有效替代材料。方法24只兔子随机分成实验组(化学萃取同种异体腓神经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自体新鲜面神经移植组,12只)。每只兔子右侧面神经下颊支被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 cm的模型,同时两组兔子分别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自体面神经桥接修复。术后3个月行肌电图、电镜、图像分析仪以及靶肌肉运动终板染色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靶肌肉运动终板计数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的同种异体神经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上是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血管支架支撑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对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再生修复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组(A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B组)、血管支架支撑后的自体静脉神经导管组(C组)3组。分离并切除大白兔左后肢腓总神经约10 mm,制备腓总神经缺损,A组将切除的腓总神经旋转180°后缝合于缺损处,B、C组:分离切取20 mm长的颈外静脉,静脉回缩修剪后,B组将取下的静脉桥接于神经缺损处,C组将血管支架置入获取的颈外静脉,再接于神经缺损处。术后观察兔足部溃疡情况,进行兔左足展趾反射评分,术后12周,进行神经缺损修复的大体观察及电生理检测,比较各组兔左、右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比,并对修复的神经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各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各组均发现兔手术侧足跟部溃疡,以B组最严重,A组最好。术后12周A组展趾反射评分恢复最快且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A组神经传导速度最快(64.01±5.61) m/s,C组次之(53.43±7.99) m/s,B组最差(29.15±4.45) m/s,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腓肠肌湿重比A组>C组>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周,A组再生神经形态正常,B组静脉导管坍陷,直径较小,C组自体血管支架支撑的静脉导管未塌陷,直径略大于A组。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再生神经束面积、纤维密集程度及髓鞘厚度均为A组和C组明显优于B组( P<0.05)。 结论 血管支架支撑自体静脉神经导管能够较好的促进新西兰大白兔周围神经缺损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取损伤神经远端的不同长度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壳聚糖-胶原-CNTF再生室对兔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B、C组(实验组)及D组(对照组),每组10只。A组:4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B组:6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C组:8mm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组;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16周观察电生理、腓肠肌湿重、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结果。结果术后16周B、C、D组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的比较,四组在近端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远端处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取损伤神经远端自体神经片段串联再生室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作用明显,6mm组和8mm组优于4mm组,且效果都近似于自体神经移植,但6mm组节省神经,是最为适宜的自体神经片段长度。  相似文献   

14.
预变性神经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存孝  李稔生  殷琦 《医学争鸣》2001,22(3):249-252
目的 通过兔腓总神经不同时限预变性神经移植 ,从组织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电生理、超微结构等多方面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探讨 .方法 家兔 42只分为 A,B,C,D,E,F,G7组 :A,B,C,D,E,F组分别为预变性 0 ,4,7,14,2 1和 2 8d移植组 ,G组动物双侧腓总神经分别作新鲜神经移植和预变性神经移植 .结果  2 wk预变性神经移植与新鲜神经移植相比可显著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 (由 3.0 4~0 .0 4d) ,提高神经生长速度 (由 1.73~ 2 .5 9mm· d- 1 ) ,促进N- MCV (由 2 5 .14~ 2 9.2 1m· s- 1 ) ,增进轴突通过率 (由81.2 %~ 91% ) .组织学观察预变性 2 wk再生轴突比新鲜神经移植组成熟 ,髓鞘化程度高而且早 .结论 预变性 2 wk神经移植无论在质和量上均优于新鲜神经移植 ,其次是预变性1wk神经移植组 .预变性 4d和 3wk也有增强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 conduit in axonal regeneration of rat sciatic nerve with a 10 mm gap. Methods Forty-eight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16). Following a 10 mm gap was made in one side of the sciatic nerve of each rat; previously prepared SIS and auto-nerve graft were interposed into the gap to reconnect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ends of the nerve,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rve gap remained unconnected. The samples of the SIS, graft, and distal nerve in group 1 and group 2 were harvested at 6 weeks and 10 weeks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Axonal regeneration was evaluated by histology, electrophysiology, and quantitated by using computer-analyzed image.Results Regenerative nerve fibers were evident which contained much myelinated axons and grew over the gap in the SIS conduits at 10 weeks.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omputer-analyzed image showed that axonal regeneration in the SIS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auto-nerve grafting group at 10 weeks. Conclusion SIS as a conduit possesses the ability for axonal regeneration of the peripheral nerve, thereby having a potential to be an alternative bio-material instead of the autograft to repair the peripheral nerve gap.  相似文献   

16.
化学萃取同种异体神经修复鼠坐骨神经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化学萃取同种异体神经 ,去除髓鞘和雪旺细胞 ,形成无细胞基膜管后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 ,研究神经再生效果。方法 :正常鼠坐骨神经用非变性生物剂处理后得到无细胞的基膜管 ,桥接鼠坐骨神经 2 0mm缺损。实验分 3组 :无细胞基膜管移植组 (A组 )、自体神经移植组 (B组 )和异体神经移植组 (C组 )。术后进行肌电图、组织形态学及图像分析仪检查。结果 :A组再生神经有大量轴突通过移植体 ,术后 2个月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及波幅低于B组 (P <0 .0 5 ) ,3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髓鞘厚度在术后 3个月时亦低于B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轴突直径及数目两组无差异。结论 :这种无细胞基膜管移植体能支持轴突的生长和雪旺细胞的迁移 ,是一种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翻转静脉桥接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形成的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手术制作兔左侧面神经下颊支15 mm缺损模型,分3组不同方法修复:常规静脉桥接加注生理盐水组、翻转静脉加注生理盐水组、翻转静脉加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术后100 d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以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翻转静脉加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较单纯应用翻转静脉桥接技术或常规静脉桥接加注生理盐水而言,其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得到显著提高、组织学表现更接近正常.结论翻转静脉桥接加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好于单纯使用翻转静脉桥接或常规静脉桥接.  相似文献   

18.
神经生长因子几丁质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几丁质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在16只新西兰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上分别造成8mm缺损,左侧用管腔内注入NGF的几丁质管修复,右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8周和16周分别取8只动物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的再生神经已通过近远中吻合口,神经纤维密集成束;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神经纤维束增粗,形态接近于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轴突总截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几丁质管可为免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手术建立兔面神经损伤模型,探讨牙髓干细胞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诱导牙髓干细胞。4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兔沿嘴角至耳前处做长约3 cm的切口,离断面神经上颊支,建立面神经上颊支损伤的动物模型。1周后向实验组兔手术术腔部位注入0.1 mL牙髓干细胞悬液(5×106个),正常对照组兔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兔注射等量磷酸盐PBS缓冲液。术后2周观察各组兔行为表现及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兔面神经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兔面神经组织中脑源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阳性细胞数,透射电镜观察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原代幼兔牙髓干细胞,大多数呈成纤维状、长梭形。HE染色后,第3代干细胞的细胞核呈深蓝色、卵圆形,呈梭形着色深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治疗10周后,再生神经纤维较多,呈束状且紧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神经组织中BDNF和CNTF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神经组织中BDNF和CNTF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兔面神经组织横切片中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纤维直径和髓鞘厚度数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牙髓干细胞对面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及CNTF表达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