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黄疸的奥秘。方法:从湿邪为启动与主导因素,瘀血,痰饮,砂石,淤胆为衍生因素,诸因素相互作用三方面论述黄疸的致病因素,从三焦部位辨明黄疸的病变部位在肝胆与血脉,病邪部位在脾胃,影响部位在上、下焦。结论:运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清心通脉,疏肝理气,解毒化痰治疗黄疸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黄疸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引起的黄疸。1黄疸的源流黄疸病的治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早在《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金匮要略》又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诸病源候论》又将其分为二十八候。而《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制茵陈术附汤,成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2黄疸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关于黄疸的论述由来已久,黄疸的中医施治丰富且繁杂,缺乏系统性概括。本文对黄疸的中医治疗现状作综述,分别从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治疗等方面介绍黄疸的治疗进展,笔者认为中医治疗黄疸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缩短临床康复周期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但尚存在中医黄疸诊疗指南应用及知晓率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等不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黄疸病因主要是外感湿邪,内伤饮食,以及劳倦和病后继发等,病机主要是湿阻、气滞、瘀结.治疗为利湿、健脾、行气、祛瘀、通腑.  相似文献   

5.
(一)有关黄疸分类的文献记述黄疸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症状,但在祖国医学中,有很多疾病,是以症状来命名的,黄疸亦是其中之一。考本病的记叙,祖国医学中,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其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的,如山海经中,就有“瘴”病的记录,考说文郭朴注解瘴即黄病。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瘴。”是即指出黄疸的病因,是由于湿热引起的。灵极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是不但具体描述了黄疸的症状,并且还能联系到内脏的病理变化。嗣后历代医家,都是从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得到更详细的认识和分类,如汉代张仲景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黄疸是以目黄,身黄,色鲜明如橘,溺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范围比较广泛,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身黄目黄皆可包括在内,现代医学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等病皆属祖国医学湿热黄疸的范畴,通过临床实践,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认识到湿热黄疸的产生是湿热瘀三者相合为病,现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湿热黄疸病因病机早有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继之《金匮要略》又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湿热黄疸的病因在于湿热为患继《内经》之后,后世医家进一步阐发饮食不节,劳倦均可致黄疸发生,《圣济总录…  相似文献   

7.
1 分型论证治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相似文献   

8.
癌性黄疸临床多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部癌、胃或腹部转移性肿瘤。我病区自1988年至1989年共收治晚期肿瘤67例。其中19例有黄疸,经用中药治疗,3例有效,3例稳定,13例无  相似文献   

9.
黄疸是一种疾病的症状,它标志着肝脏的机能或形态上有着某种程度的病变。产生黄疸之原因,不外以下两种:一、由各种传染病引起: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黄热病、溶血性链球菌或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结合中医治疗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护理+中医治疗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胆红素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结合中医治疗在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新生儿黄疸消退,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胎病的认识和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华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67-1768
胎病又名"胎疾""胎证""胎中病",可由先天禀赋不足、胎毒、妊母调摄失宜等因素导致。文章在综前人所述和借鉴WHO对"健康"定义的基础上,提出胎病的概念范畴应指一切禀承于父母的,从择偶、受胎、养胎,直至出生,子代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或道德素养上的不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将胎病分为胎热类、胎毒类、惊风类、虚怯类、出生缺陷类五种,最后简要地探讨了胎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医和藏医分别具有独特的体质理论,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均有广泛应用,两者对体质的认识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概述了两者对体质分类方法的历史沿革,分别介绍了目前公认的9种中医体质和7种藏医体质的总体特征,探讨两种体质分类方法的异同,并以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为参照,逐一比较和探讨中藏医各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中医和藏医两种医学在体质领域的交流互鉴,丰富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宝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基于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和预后上的差异,现代医学对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已有明确区分,然而目前中医对于高脂血症临床辨治大多数较为笼统,并未将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分类。文章基于历代医家观点和现代研究结果,总结以上两种疾病机制、证型、用药等,探究其区别性与差异性,提出"湿热夹瘀"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法为主;"痰胜脾虚"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法为主的理论假说,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5,(6):765-766
目的:总结黄疸的辨证治疗经验以指导临床。方法:对近几年来名老中医对黄疸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总结黄疸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他治疗方法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机理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医黄疸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中医黄疸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加以评价。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分别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动物模型;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及体液免疫水平,并分别予中药复方茵陈蒿汤、茵陈术附汤治疗。从病因、症状、体征、实验指标以及中药治疗反证等方面对模型加以评价。结果: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方治疗后,黄疸证指标和湿热证/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上述方法建立的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黄疸相似,为中医药研究治疗黄疸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婴儿黄疸1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裴学义老中医从医三十余年,擅长婴儿黄疸的治疗。现将近三年门诊中总胆红素大于3毫克%,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40%以上,单纯用中医药治疗而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较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了中医综合疗法,观察其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7例;出生1~7d,平均3.04±0.41d;出生体质量为2480g~4000g,平均2806.64±208.24g。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医临床疑难杂病的发病特征和笔者多年临床实践经验,从建立个体化的辨证体系、论治疑难杂症的基本策略、确立药随证转的用药要诀等方面阐述了疑难杂症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临证贵在因人制宜,治有主次,知常达变,方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难题.  相似文献   

19.
慢乙肝重度黄疸属慢性重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易进展为重型肝炎,危险性很大。"湿、热、毒、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便秘的分类及中医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便秘在临床上较常见,然而就医者甚少,大多数患者一般自己选择药物治疗.殊不知,治疗便秘的药物也必须对症用药,否则造成药不对症,疗效差且延误病情.也就是说,便秘有多种,治疗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