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神经保护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神经保护治疗作为ACI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其目的在于打断损伤机制的恶性循环 ,保护缺血半暗带神经元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 ,随着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神经保护剂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现综述如下。1 Ca2 +拮抗剂目前认为Ca2 +大量内流是触发神经元死亡的关键。二氢吡啶类Ca2 +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可抑制Ca2 +的跨膜内流 ,促使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流增加 ,并能显著降低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 (NMDA) 甘氨酸刺…  相似文献   

2.
袁国祥  张春和 《河北医学》2002,8(11):988-991
目的 :为探讨溶栓药与多种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二组 ,治疗组 6 0例予尿激酶 6 0~ 8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 10 0ml,静滴 ,同时使用多种神经保护剂 ,包括FDP、含镁能量合剂、钙离子桔抗剂、兴奋性神经递质桔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细胞膜稳定剂、抗血小板凝集及中药云南白药等。对照组 30例予低右及丹参治疗 ,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 72h后有 4 2例 (70 %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 7例 (占 2 3% )改善相比P <0 .0 1。治疗组 2周后有 5 8例 (占 96 % )疗效显著 ,与对照组 18例 (占 6 0 % )有效相比P <0 .0 1。治疗前后的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差异P <0 .0 5。结论 :溶栓剂与多种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使用神经保护剂的不同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各20例,另20例不用神经保护剂,设为对照组。治疗1组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治疗2组采用醒脑静治疗,治疗3组采用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不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评价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NIHSS评分、疗效指数、Barthel指数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保护剂能够减轻脑卒中后出现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早期脑梗死溶栓及神经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世玲 《海南医学》2009,20(4):122-127
近年来,针对脑梗死周围缺血性半暗区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目前研究较多的溶栓及神经保护剂的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虽然比以前有所下降,但致残率甚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溶栓疗法和使用神经保护剂是脑梗死早期和超早期的治疗手段,两者联合应用既可改善脑缺血,又可保护脑组织.脑梗死后自由基大量产生,它是一种毒性物质,介导细胞凋亡过程和促进脑水肿,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害.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现证实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疗效,国内医院已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卒中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吡拉西坦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均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作为基础治疗。依达拉奉和吡拉西坦分别静脉滴注,1次/d,共2周。应用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CT测量卒中灶体积。结果 依达拉奉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卒中灶体积小于空白对照组。依达拉奉组和吡拉西坦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神经保护剂可以减少急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本文就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保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丹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每日2次,2剧后进行疗效评定,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及全身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作为脑保护剂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11.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对90例发病在24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实验室与临床观察。结果 降纤酶对血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对凝血酶原时间和肝、肾功能无影响,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纤酶有明显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作用,并且无明显的副作用,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与常规治疗无显著差异;降纤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华 《海南医学》2008,19(1):16-1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4例,分别给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液、生化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4%)明显优于对照组(58.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组血液、生化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其方法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脑梗死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对93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其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对复发率,复发危险因素,复发防治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93例患者中,复发病灶在原梗死灶对侧42例,在同侧51例,复发率23%,治疗总有铲率81.5%,死亡率10%。结论:脑梗死的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加强对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予急性脑梗死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煎剂(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显著进步率53.33%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变化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疗后治疗组D—Dimer和FI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原时间(PT)、D -二聚体 (D -D)等指标的影响。并注意有无出血合并症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存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分组 ,共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 90例 ,其中治疗组 4 9例 ,对照组 4 1例。治疗组于发病第 1、 3、 5天分别给予降纤酶 10U、 5U、 5U静滴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血浆FIB、PT、D -D等指标检查。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 ( 14天及 3个月 )均有明显下降(P <0 0 0 1) ,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血浆FIB :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明显 (P <0 0 0 1) ,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 (P >0 0 5 )。PT :治疗组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延长 ( 13 3 3 %~ 15 5 6% )及不凝现象( 2 2 2 2 %~ 2 4 4 4 % ) ,而对照组只有延长现象 ( 2 5 6%~ 5 13 % ) ,未出现不凝现象 (P <0 0 0 1)。血浆D -D :治疗组增高明显 ( P <0 0 0 1)。两组均未发现皮肤粘膜出血 ,消化道出血各 1例及死亡各 2例。结论 在目前研究方案下 ,国产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它能有效地降低血浆FIB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6例住院治疗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方案给予神经内科入院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降纤酶、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予以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予以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0 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连续应用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评分中时间空间定向力、记忆力、理解行为操作能力及总体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治疗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利于认知功能的改善和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林海 《吉林医学》2002,23(2):71-7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 ,分析了急性白血病合并脑梗塞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组脑梗塞发病率为 1 2 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组脑梗塞发病率为 1 11% ,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0 87%和 0 41% ,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外周血白细胞 >5 0 0× 10 9/L和≤ 5 0 0× 10 9/L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2 40 %和 0 86 % ,两组差异显著 ;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龄≥ 6 0岁和<6 0岁组脑梗塞发病率分别为 6 17%和 0 5 6 % ,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脑梗塞与其外周血白细胞高低、年龄有关 ,而与白血病分型及治疗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1例发病 6h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一次性应用 1 5万U/kg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后 3h及 2 1d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并与普通治疗进行比较 ;还对治疗 2 1d时脑梗死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后 3h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1 4 2 %± 2 1 %较溶栓前2 6 5 %± 9 1 %明显减少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 =4 6 6 9,P <0 0 5 ) ;治愈率、显效率分别达2 2 5 8% (7/ 31 )和 6 7 74% (2 1 / 31 ) ;溶栓后 2 1d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治疗组 (分别为 :由 2 6 5 %± 9 1 %降至 8 8%± 2 8%和由 2 6 4 %± 8 1 %降至 1 6 3%± 4 1 % ,t=2 4 1 7;5 1 6 1 %和 1 5 38% ,χ2 =5 0 37;70 97%和 42 30 % ,χ2 =4 76 5 ;87 0 9%和 6 5 38% ,χ2 =3 886 ;P均 <0 0 5 )。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普通治疗组分别为 3 7cm3 ± 3 0cm3 和 5 3cm3 ± 3 1cm3 ,(t=2 1 6 5 ,P <0 0 5 )。结论  1 5万U/kg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 ,并发症少 ,且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途径、时间、药物的剂量、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进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30例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32例对照研究。结果 动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80 % ,平均住院 14.3± 5 .6天 ;静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5 3.13% ,平均住院 2 2 .6± 4.8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尿激酶 (U K)的用量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成正比。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动脉溶栓疗效显著 ,且较静脉溶栓效果好。对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不主张动脉溶栓治疗。 U K单次用量不宜超过 5 0万 U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总蛋白S(T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以探讨这些分子标记物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TPS、t-PA、vWF和Fn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中TPS和t-P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或0.05),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和Fn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中总蛋白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纤维连接蛋白量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