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进  周林  刘克英  邓东波  汤成艳 《内科》2008,3(4):523-52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1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RHR分为3组,RHR〈65次/min为1组(54例),65次/min≤RHR〈80次/耐n为2组(58例),RHR/〉80次/min为3组(50例)。XCA选患者测定RHR、血糖、血脂、体质指数、肌酐、尿酸,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着RHR的增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有上升趋势;左室重量指数、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下降、颈动脉内径增大,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RHR增高与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密切关系,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重心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杂志》2005,13(11):746-746
该文应用动态血压仪监测血压,探讨药物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和31例非高血压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如下参数:24h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均值,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平滑指数,血压变异性。其中平滑指数是以全天24h内每小时血压变化值的均值与其标准差的比表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MS患者264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65次/min(46例),RHR2组:65次≤RHR<75次/min(77例),RHR3组:75≤RHR<85次/min(89例),RHR4组:RHR≥85次/min(52例)四组。对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CCr)以及尿微量白蛋白(MAU)。结果①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及MAU定量均高于RHR1-RHR3各组(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CCr)小于RHR1-RHR3各组(P<0.01)。②RHR与IMT、CAD、LVMI、MAU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23、0.61、0.58,P<0.01),而与LVEF、C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0.51,P<0.01)。③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对心肌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功能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或P<0.01),其中PP和RHR的作用更大。结论 RHR可能是老年MS患者TOD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RHR对于老年MS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杂志》2006,14(7):591-591
该文目的是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06例,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3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65次/min;RHR2组,65次/min≤RHR〈69次/min;RHR3组,70次/min≤RHR〈74次/min;RHR4组,75次/min≤RHR〈79次/min;RHR5组,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HR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210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组4l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65例、伴肾功损害者53例、伴颈动脉IMT增厚患者51例;选择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人选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肌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HRV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LVH组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伴肾功损害及IMT增厚者HRV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岁。’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HRV减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可通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来评估靶器官受损的程度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静息心率和主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取HOLTER记录的早晨6:00的心率为静息心率(RHR)。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晨峰组的LVMI、RHR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压晨峰有显著静息心率加快和靶器官损害加重等表现,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 (restingheartrate ,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2 0 6例 ,按收缩压 (SBP)水平分为三组 :SBP <16 0mmHg(1mmHg =0 133kPa) ,16 0mmHg≤SBP <180mmHg ,SBP≥ 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 ,又按RHR水平分为 :RHR1组 ,<6 5次 /min ;RHR2组 ,6 5次 /min≤RHR <6 9次 /min ;RHR3组 ,70次 /min≤RHR <74次 /min ;RHR4组 :75次 /min≤RHR <79次 /min ;RHR5组 ,RHR≥ 80次 /min。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1)RHR5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RHR1~RHR4各组 (P <0 0 5或P <0 0 1)。RHR5组或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和颈动脉内径大于RHR1和RHR2组 ;而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RHR1和RHR2组 (P <0 0 5或P <0 0 1)。(2 )RHR与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左心室质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12、0 2 89、0 6 30、0 5 76 P <0 .0 1) ,而与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 (r分别为 - 0 5 6 3、- 0 5 10 ,P <0 .0 1)。结论 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静息心率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资料均提示,心率(HR)在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衰、胰岛素抵抗以及糖脂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意义,是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HR对心功能的分级和预后有重要意义,HR增加通过增加动脉管壁的压力可直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加速高血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2组:RHR1组,RHR〈85次/min;RHR2组,RHR≥85次/min。根据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总数与形态。结果RHR2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总数高于RHR1组(P〈0.05),其中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RonT性室性心律失常数量也明显高于RHR1组(P〈0.05)。结论RHR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心率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62例,根据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平均心率(HRV)将患者分为HR1(HRV〈70)、HR2(70≤HRV≤80、HR3 (HRV〉80)三组,每组根据收缩压水平、病程长短、年龄和糖尿病状况又分为若干亚组,以左心室质量指数(ILVMI)、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AU)作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观察指标,分析比较高血压患者心率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HR1、HR2和HR3三组间的LVMI、IMT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2)HR1、HR2和HR3三组MAU分别为37.47±65.27、56.85±79.63、93.70±102.45(mg/l)差异有显著性(P=0.002),亚组间分析仍表现为心率快的患者MAU高。结论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心率呈正相关,且在糖尿病的血压较高、病程较长的患者中更为明显;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未发现与心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9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60mm Hg和脉压≥60mmHg两组,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颈动脉超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肌酐和尿白蛋白检查.结果脉压≥60 mm Hg组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其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APR)、BUN、Cr、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0.05),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13.
静息心率增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65次/min组(A组),52例;≥65~< 80次/min组(B组),51例;≥80次/min组(C组),47例.对入选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及头颅CT或MRI检查,测定RHR、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肌酐、尿素氮、尿酸,进行分组研究.结果随着RHR水平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有上升趋势;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室肥厚病例数增加;左室重量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升高,左室射血分数、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RHR的增高,发生心脑血管损害的机会也在增加,RHR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及性别、年龄对其的修饰效应。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河南省新安县选取2个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标准入选常住居民20194人。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入选者进行随访,最终完成随访者17265人。排除基线高血压患者、基线静息心率资料缺失者、随访期间死亡者、随访时高血压诊断资料缺失者以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者,最终共10212人纳入该研究。基线和随访调查均包含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危险因素、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及血压测量)、空腹血糖以及脂质谱检测。按照静息心率的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随访期间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新发高血压。以基线静息心率为自变量,以随访与基线的血压差值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差值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即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然后采用公式计算高血压发病风险,即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该研究还针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平均随访6.0年,新发高血压病例累计2059例,其中男性83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校正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为1.04(95%CI 1.01~1.08,P<0.05)。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在女性人群中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收缩压差值增加0.18 mmHg(95%CI 0.01~0.36 mmHg,P=0.046),同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7,95%CI 1.03~1.11,P<0.05)。在女性人群中,Q3组(静息心率76~82次/min)和Q4组(静息心率>82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高于Q1组(静息心率<70次/min),RR值分别为1.39(95%CI 1.18~1.63,P<0.05)和1.22(95%CI 1.02~1.45,P<0.05)。在男性人群中,无论<60岁组还是≥60岁组,静息心率加快均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P均>0.05)。而<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则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5,95%CI 1.01~1.10,P<0.05),≥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则更高(RR=1.14,95%CI 1.04~1.25,P<0.05)。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而言,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且具有性别差异。静息心率较快的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且以老年女性为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4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60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3组,RHRI组<70bpm,RHR2组:706pm≤ RHR<80bpm,RHR3组:RHR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其他高血压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静息心率增加对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对320例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测定其静息心率(R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酸(BUA)和尿微量白蛋白(MAU)。按RHR分为RHR1组(≤69次/min)、RHR2组(70-79次/min)和RHR3组(≥80次/min)。结果高血压患者TG(r=0.152,P〈0.05)、TC(r=0.152,P〈0.05)、LDL—C(r=0.230,P〈0.05)、FPG(r=0.201,P〈0.05)、hs—CRP(r=0.410,P〈0.001)、BUA(r=0.390,P〈0.05)、MAU(r=0.122,P〈0.01)随RHR的增加而增加(P〈0.05,P〈0.01);HDL—C随RHR的增加而减少(r=-0.510,P〈0.05)。结论1级高血压患者TG、TC、LDL—C、HDL—C、FPG、hs—CRP、BUA、MAU与RHR相关。RHR增加是1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93例70岁以上的患者分为A组,61例60岁以下的患者分为B组,进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临床常规检查。结果A组偶测收缩压、MSBP/24h、MSBPD、MSBPN、PP、LA、LV、BUN、Cr、空腹血糖及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B组(P<0.05和0.01)。B组偶测舒张压、MDBP/24h、MDBPN显著高于A组(P<0.05)。LVPW、IVS、LVM、LVEF、E/A、HR及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脑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A组LVM与MSBPN和PP相关(P<0.05)。两组脑出血患者的MSBP/24h、MSBPN和PP均显著高于无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值均以收缩压和脉压增高为主。左室重量与MSBPN和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存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性增加。脑出血与MSBP/24h、MSBPN和PP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血压变异性(BPV)是人类血压(BP)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是反映一段时间内BP波动的指标。BP的异常波动,BPV增大可导致心、脑、肾及颈动脉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并对总体预后产生影响。认识BPV及其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文对BPV的分析和监测方法,以及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