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则君  赵可  费锋  汤晓东 《放射学实践》2023,(10):1357-1358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5岁,体检发现脾脏占位4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腹软,无压痛,未见肿块;肝脾肋下未及肿块。AFP、CEA、CA-125及CA-199均阴性。CT平扫示脾脏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等、略低密度影,大小约4.4cm×4.6cm,中心见更低密度区及小片状略高密度(图1),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图2),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渐进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图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招飞体检者脾脏大小的正常值范嗣和检查方法.方法 在空军招飞体检过程中,对东北、华北、西南地区共2 071名年龄17~21岁健康男性高中毕业生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度及脾静脉内径,所用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者右侧卧位,探头置于左侧肋间斜切,切面完整清晰地显示脾门的最大纵切面时冻结,测量脾脏厚度、长度及脾静脉内径.分析处理时排除含有明显病理性改变的脾脏.结果 2071名招飞体检者脾脏厚度3.74±0.41cm,长度9.79±2.76cm,脾静脉内径0.65±0.17cm.该人群相应指标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脾脏厚度2.803 5~4.439 3cm、脾脏长度7.263 9~12.211 6cm、脾静脉内径0.519 1~0.829 2cm;99%可信区问分别为:脾脏厚度2.726 3~4.696 4cm、脾脏长度5.857 3~12.483 3cm、脾静脉内径0.470 4~0.877 9cm.结论 初步确定了招飞体检人群脾脏大小的正常值范围,并且证明超声检查是招飞体检中准确评估脏器大小与结构状况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影像学特点,提高CT及MRI诊断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形态、大小、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总结其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10例表现为脾肿大,其中4例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表现为多发病灶。病灶呈类圆形,病灶最大直径7.1cm,最小直径0.4cm,平均直径2.4cm;CT平扫8例病灶呈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4例病灶呈等密度而显示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病灶呈边缘"花边样"强化,病灶中央呈渐进性强化;3例多发病灶相对于脾脏稍低密度改变,增强呈较均匀的明显强化。MRI平扫均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改变;MRI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逐渐填充"的强化特点;部分病灶小于1.0cm,动脉期由于脾脏的"花斑样强化"特点,因而病灶显示欠清,平衡期因脾脏均匀强化,而逐渐凸显病灶。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在CT及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把握这些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游走脾一例     
患者女,25岁.发现腹部游走包块4年,腹痛3d于2012年3月2日就诊.体检:左中下腹可触及1个5 cm×8 cm大小包块,质韧,固定,无搏动,轻度压痛.腹部超声检查:左膈下未探及脾脏回声,左中下腹实质性低回声包块,形似脾脏,回声不均匀.CT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侧膈下未见正常脾脏影像,脾床被胃底占据,脾脏下移至左中下腹,体积略增大,大小约为10 cm×7 cm×4 cm,脾门朝向外上方,脾蒂冗长、扭转,呈漩涡状连于脾门.脾脏平扫密度欠均匀减低,CT值约为46 HU;增强后部分脾脏未见明显强化.胰腺尾部卷曲,与脾脏动静脉伴行向下扭转,平扫及增强扫描胰腺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图1~5).CT诊断:游走脾伴脾蒂扭转,脾梗死.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患者,男,9岁。缘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偶有隐痛,无其它不适。查体:脾脏可触及,肋下5 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示脾脏体积增大,脾脏表面光整,脾脏下缘见一类圆形长T 1、等/稍长T 2软组织肿块(图1、2),DWI序列低信号影(图3),病灶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 1稍长T 2异常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周边可见长T 1短T 2包膜,未突出脾脏轮廓,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欠均匀强化(图4),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进一步强化(图5、6),病灶大小约5.5 cm×4.8 cm×6.1 c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CT表现。结果左上腹不适8例、隐痛6例、胀痛5例、乏力10例、低热8例、食欲下降7例、体重减低8例,左上腹扣击痛8例、压痛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其中孤立肿块型7例,肿块5.5~12.0cm,平扫呈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无强化2例;界限清楚5例,不清楚2例;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4例;实质期轻度强化2例,无强化5例。粟粒结节型1例,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内见直径2.1~2.8cm多发低密度结节。小B细胞淋巴瘤1例(粟粒结节型):平扫示脾脏肿大,内见1.5~2.0cm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界限不清楚;增强扫描脾脏实质强化,低密度小结节灶无强化,界限清楚。套细胞淋巴瘤1例(多发肿块型):平扫见脾脏增大,肿块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脾脏实质强化,内见3.5~7.8cm的低密度肿块影,界限清楚,静脉期和实质期肿块边缘模糊。毛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型):脾脏呈弥漫性增大,平扫和增强均未发现明确肿块及结节灶。结论原发性脾脏B细胞淋巴瘤以孤立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CT平扫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例1 男,20岁。体检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占位病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人院。起病以来体重减轻2k,无其他任何不适。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体检:左侧呼吸音减弱。血沉28mm/h。腹部CT扫描:脾脏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灶,最大者约为1.5cm×1.5cm,边缘模糊,平扫CT值约47.1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HU,门脉期CT值为56.8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不均匀明显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图1、2)。穿刺活检:脾干酪样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图3)。  相似文献   

8.
1病例简介患者女,4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个月就诊,外院CT检查发现脾脏多发占位5d来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就诊。体检肝、脾脏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7.3×109/L,红细胞4.7×1012/L,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187×109/L,肿瘤相关抗原CA19-9、CA153、CA125均正常。外院CT平扫显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对比剂向内填充,延迟期呈等、略高密度,病灶最大直径约6cm(图1A~D)。MR检查:脾脏内可见多枚类圆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域招飞体检人群脾脏大小的差异.方法:在招飞体检初检过程中.随机抽取东北、华北、西南地区参检适龄男性高中毕业生2093例,在排除罹患影响脾脏大小相关疾病基础上,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方法,测量脾脏的厚度、长度及脾静脉内径,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东北地区参检人员脾厚(3.62±0.42)cm,脾长(...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43岁.因体检发现脾门区占位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平素无不适.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CT表现:平扫示脾门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7cm x6.3cm x6. 5cm,部分边界清晰,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病灶显示更清晰,强化程度低于脾,肿块内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肿块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仍低于脾实质部分,延迟期肿块实质强化与脾基本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始终无强化.拟诊:脾血管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