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糖尿病足(diabetic food,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高、费用高、致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1999年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有神经病变及各种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破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2]。全球每年大约有6.3%的糖尿病患者产生DF,DF患者截肢率高达20%,平均每分钟有3例因DF而截肢,同时截肢后5年内的死亡率超过70%[3-4]。中医药治疗DF源远流长,有着较好的疗效反馈,总改善率高,并能够降低疾病周期,明显改善了DF高截肢率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正个体经历创伤应激事件后受影响的程度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有关[1]。2004年,Tedeschi等[2]在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模型中提出,反刍性沉思(Rumination)是个体历经创伤性事件后向积极方向转变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对创伤性事件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有助于创伤个体获取新的世界观及人生哲学,最终收获更多的人生智慧。同时指出,认知加工过程是创伤后成长心理调适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是创伤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VTE可导致患者住院日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死亡率上升[2],积极的VTE预防对于创伤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癌症带来的心理压力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面影响,其削弱了机体免疫反应能力,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周期。但这种癌症相关压力可通过患者对癌症的认知过程而改变,这些改变是患者积极的心理调适和个人成长的结果,该过程被称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1]。PTG不是指将患者的身心状态恢复到创伤前,而是指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成长不是创伤事件的直接结果,而是处理创伤事件和情感创伤的认知过程[2]。  相似文献   

5.
<正>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创伤后大量失血,当失血量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后,会出现组织灌注降低、炎症介质升高、局部器官微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如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将导致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1]。创伤所致失血性休克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分别高达10%和16%[2]。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是目前世界级的医学难题[1]。据研究报道全球约5%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这其中10%的患者最终截肢[2]。尽管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进步明显,但仍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近年来不断有证据支持抗生素骨水泥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作用[3],但关闭后的创口不一定都能得到一期愈合。近几年来,各种局部氧疗的产品及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4],本次研究探讨局部氧疗在糖尿病足溃疡控制感染后愈合不良创面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结直肠癌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的肠梗阻,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但手术不可避免对患者造成创伤,加之疾病本身给患者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回归社会的能力[1]。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是一种结合护理干预措施、临床评估及健康结局的护理模式,主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2]。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成长(post-trumatic growth,PTG)是指个体在经受创伤或不幸等负性相关事件时,体验到积极的心理变化和成长。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血液透析患者同样可从疾病经历中体验到个人成长。本文就血液透析患者PTG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提出要关注患者PTG,拓展PTG质性研究,积极开展纵向研究,解析出患者PTG可干预因素,拓展PTG干预研究,促进PTG。  相似文献   

9.
<正>便秘是骨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率为50%~70%,脊柱、骨盆和髋部损伤患者尤为高发,发生率达90%[2]。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是临床护理上十分棘手的难题[3]。骨科创伤和手术等均会损伤患者经络、亡其血气,导致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阻滞,引起大肠腑气通行不畅。  相似文献   

10.
<正>创伤是全球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青壮年第1位死亡原因[1]。约50%的创伤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胸部外伤[2],10%~20%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可进展为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死率高达50%~80%[3-4]。  相似文献   

11.
<正>围产期心理疾病是指从妊娠至产后一年内发生的心理疾病[1]。最常见的围产期心理疾病为抑郁和焦虑,其发生率约为16.3%和8.1%~16%[2-3]。但研究表明[4],仅有不到1/4围产期心理疾病患者因情绪问题求助,且其中接受心理保健治疗的女性占极少部分。然而,未经治疗的围产期心理疾病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母婴联结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孕产妇自伤、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水平是影响个体心理保健服务资源利用高低的重要因素[6]。  相似文献   

12.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胃癌消化内科常用术式,可同时进行多部位治疗,肿瘤切除率高,且较传统开放术式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2]。但多数胃癌患者缺乏疾病、ESD治疗相关认知,治疗信心不足,进而会影响治疗依从性,不利于手术的开展及预后,护理需求较高[3,4]。行为转变理论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改善患者态度、认知及动机,促进行为改变,以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5]。基于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在胃癌患者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功能,导致其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1];其次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认知下降会影响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后续导致自理能力下降[2],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尤为重要。研究[3]发现,功能性任务训练是一种可以同时作用于身体和认知的训练方式,最开始应用在老年女性中,旨在探索其与渐进式抗阻训练相比,哪种训练对功能能力、平衡和力量等影响更大;之后,研究侧重于探索该训练对患者身体功能产生的作用[4-5]。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方式逐步应用到认知相关领域,以观察其对决策力、记忆力等的影响[6]。目前功能性任务训练在脑卒中、帕金森等慢性病中得到广泛应用[4-5],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认知功能都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改善疾病导致的双重功能障碍。然而,国内慢性病患者应用该训练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综述该干预方式对慢性病患者的功能改善效果,以期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支持和借...  相似文献   

14.
<正>腹茧症是腹部外科罕见病,其特征是一层致密的灰白色膜状纤维结缔组织包裹部分或全部腹部器官,类似蚕茧[1],也称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先天性小肠禁锢症等[2]。腹茧症经典手术为分离纤维包膜,解除肠管禁锢,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困难,再梗阻发生率高[3]。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少见的腹内脏器损伤,约占腹腔脏器损伤的3%~5%[4],损伤后易发生肠瘘,是十二指肠损伤后最主要死因之一[5],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可增加十二指肠瘘的风险。因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治疗和护理的重点。鲜有文献报道腹茧症并十二指肠损伤及其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我科于2022年4月收治了1例腹茧症并十二指肠损伤患者,因创伤、手术、麻醉等因素,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经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疾病、灾祸等创伤性体验可给亲历者造成诸多心理问题,既往研究者多侧重关注创伤性事件所致伤者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碍等消极结果.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相关学者的研究视角有所拓展和转化[1],证实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除消极心理体验,也会产生一系列积极心理改变——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即个体在与创伤性事件进行抗争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变化,经历PTG个体的适应水平至少在某方面会超过其创伤前状态[2],也有学者称此现象为逆境中成长、应激相关性成长等.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病房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1],这些跌倒中有相当大比例会造成患者严重伤害[2,3],甚至死亡,并带来昂贵的医疗费用[4]。有研究报道结果显示,跌倒后致中重度伤害在65~7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5]。降低跌倒后伤害的发生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跌倒后致中重度伤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创伤后截肢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应激障碍和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为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创伤后截肢患者47例,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于患者截肢术后第3天、第28天、第84天及第168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肢患者4个时间节点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分别为42.59%、51.06%、53.19%、38.30%,其中第3天、第28天和第84天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得分呈上升趋势,第168天时显著降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间节点的积极社会支持均高于消极社会支持(P<0.05),且积极社会支持和消极社会支持呈下降趋势(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各时间节点的积极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各时间节点的消极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各时间节点的积极社会支持与消极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创伤后截肢患者应激障碍阳性率较高,且承受着较高水平的消极社会支持。患者消极社会支持越多,积极社会支持越少,越趋向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抑郁症也称精神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的统称[1]。抑郁症患者通过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感应[2],降低对事物的兴趣和乐趣,失去对生活和社交的热情,降低自身的自信心,导致与周围人、环境的隔离状态,负面情绪不断放大,从而产生病耻感[3]。团体自我肯定训练通过团队内医护的协助作用,不断引导患者反思个体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接纳与承诺疗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转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ICU转出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ICU转出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接纳与承诺疗法。比较两组PTSD、PTG、重返ICU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回避/麻木、高警觉、再体验、PSTD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个人力量、人际关系、新可能性、精神变化、PTG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重返ICU率低于对照组(χ2=4.547,P<0.05)。结论 接纳与承诺疗法能够缓解ICU转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促进创伤后成长,降低重返ICU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胫骨平台系人体膝关节之重要负荷结构,该部位骨折后会引发骨关节炎性病变,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受损、承受活动障碍困扰[1]。手术治疗是该类骨折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因疼痛侵袭、并发症困扰、关节功能障碍性活动受限等影响而处于情绪恶劣、生活品质下滑状态,需向其提供积极适用的精心照护[2]。心理护理能让患者重建并维系于良好心境状态[3],康复护理是骨折患者不可或缺的疾控核心内容[4]。本次研究尝试采用心理康复双轨模块干预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施加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