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涵露  赵小英 《临床荟萃》2020,35(3):282-288
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少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近来不少研究发现CD5阳性DLBCL预后较CD5阴性DLBCL差,且极易出现中枢复发。本文将总结目前有关于CD5 阳性DLBCL在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及治疗预后方面的研究,以期对CD5阳性DLBCL有更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以及在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non-GCB)中的表达差异,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标本设为观察组,将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比较Ki-67在GCB型和non-GCB型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Ki-67与DLBCL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9.17±14.73)%和(40.50±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9,P<0.0001)。Ki-67在GCB型和non-GCB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59.29±14.92)%和(71.96±13.39)%,有显著差异(t=3.019,P=0.0038)。Ki-67在IPI<2组和IPI≥2组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5.29±15.17)%和(74.23±12.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186)。结论 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指数、分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等相关,对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滤泡淋巴瘤(FL)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疗效及预后的特点。方法: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条件的45例FL转化为DLBCL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诊断时即发生转化的27例,选择观察等待之后发生转化的7例,FL治疗后发生转化的11例;男23例,女22例;中位年龄56(27-76)岁。低级别转化8例,高级别转化37例,26例出现结外侵犯,骨髓累及16例,贫血17例,高肿瘤负荷(GELF标准)32例,伴B症状12例,Ki-67≥50%患者38例。43例转化为GCB型DLBCL。4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初始化疗疗效评估总有效率(ORR)为80.0%,完全缓解(CR)率为60.0%,部分缓解(PR)率20%;R-CHOP和其他方案组患者ORR分别是86.11%和55.55%(P=0.063),CR率分别是66.67%和33.33%(P=0.126)。诊断时即转化组患者ORR(85.18%)及CR率(74.07%)最高。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4-120)个月,中位PFS未达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06-07-2017-09期间收治并确诊的2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预后相关最佳CUT OFF值.结果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 novo CD5+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原发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表明:9例患者发病年龄超过60岁,均为Ann-Arbor/cotsword分期Ⅲ-Ⅳ病例,发病初骨髓累及5例;除1例治疗中断外,其余均使用了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治疗后评价为: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例,进展1例。8例患者在2年内复发或疾病进展死亡,其中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并导致死亡。中位生存期16(1-23)个月,预计2年生存期为20.4%。结论:原发CD5+DLBCL淋巴瘤临床少见,但预后差,应提高对原发CD5+DLBCL疾病的认识,探寻R-CHOP以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DLBCL的62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4种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对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3年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14种细胞因子中,仅IL-10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IL-10的最佳cut-off值为11.74 pg/ml。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与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r=0.321,P=0.029)、C-反应蛋白(CRP)(r=0.320,P=0.013)及肿瘤负荷指标乳酸脱氢酶(LDH)(r=0.439,P<0.001)呈正相关。初诊时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IL-10水平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III-IV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 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 (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  相似文献   

9.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被用作肿瘤治疗目标和预后标记物.本文将回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中miRNA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以及miRNA在DLBCL的分型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形态特征, 探讨该特征和骨髓中瘤细胞数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26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确诊为DLBCL且骨髓涂片形态学资料完整者79例。筛选本院同期30例未侵犯骨髓的初诊DLBCL患者作为对照, 年龄58(30, 82)岁。采用涂片法、活检法、流式细胞术等对患者的骨髓进行检测, 比较3种方法对于骨髓中DLBCL的检出率, 研究涂片中DLBCL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特征、流式细胞术参数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骨髓涂片中检出DLBCL及其数量在预后中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髓涂片是否检出DLBCL细胞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结外受累器官数的相关性,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LBCL及其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初诊侵犯骨髓时, DLBCL细胞在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术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6%(87/1 790)、5.14%(92/1 790)和9.27%(166/1 790)。(2)初诊DLBCL骨髓涂片形态特征为:多见胞体≥2倍体积的淋巴细胞, 形态各异、圆形或类圆形或...  相似文献   

11.
田祖国  高陆  翁春岚  刘水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836-1838,1842
目的 研究UFC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UFC1表达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GEPIA及Oncomine研究UFC1在恶性肿瘤和淋巴瘤中的表达;收集40例DLCBL患者组织标本作为DLBCL组,以2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36岁,左耳听力下降2个月。外院超声检查:肝左叶占位,可见2个肿物,较大者大小2.4 cm×1.8 cm,较小者大小1.5 cm×1.3 cm;肝MRI检查:肝左叶占位,肝癌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5.3 ng/ml,癌胚抗原5.2 ng/ml,肝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我院超声检查:肝左叶探及2个低回声肿物,大小分别为4.1 cm×3.6 cm和2.7 cm×2.0 cm(图1),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2011年67例DLBCL患者行auto-HSCT临床资料,观察生存结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1月1日,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40(1-197)个月,3年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0.6%和66.4%,5年OS和PFS分别为70.6%和63.8%。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为7.2%,1年和3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6.5%和23.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和移植前疾病状态是DLBCL患者auto-HSCT后长期生存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auto-H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年轻、移植前肿瘤负荷低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P53蛋白表达状态预测TP53基因突变风险的能力,以及P53表达差异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北京高博博仁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同时进行二代测序(NGS)和IHC检测的DLBCL病例51例,依据P53的IHC染色将P53蛋白表达状态分为缺失(<1%)、弥漫(>80%)和不均一(1%~80%)3组,将缺失及弥漫表达归为TP53突变高风险组;与NGS结果对比分析IHC预测TP53突变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131例,制作组织芯片并通过IHC检测P53表达,评估P53表达差异的预后价值。结果51例同时行IHC和NGS检测的病例中,TP53突变高风险23例(7例缺失,16例弥漫),NGS证实22例存在TP53突变;TP53突变低风险组28例,仅1例证实有TP53突变。IHC预测TP53突变风险敏感性95.7%,特异性96.4%。NGS共检出26个TP53突变位点,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61.57%(13.41%~86.25%),P53弥漫组检出16个错义突变、2个剪切位点突变;缺失组检出6个截短突变、1个剪切位点突变;不均一组检出1个截短突变。纳入预后分析的131例DLBCL患者中,IHC显示29.0%(38/131)为TP53突变高风险(17例弥漫、21例缺失)。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突变高风险(HR=2.612,95%CI 1.145~5.956,P=0.022)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HC检测P53蛋白表达缺失(<1%)或弥漫(>80%)TP53突变风险高,IHC预测TP53突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高,TP53突变高风险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患者男,79岁,2012年10月4日因"心悸1h"急诊收入院.急诊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心室率122次/min,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后(具体不详)心悸好转,以"心房颤动"收入我科.近2个月来饮食差,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2010年曾因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入院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83次/r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膨隆,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剑突下及左上腹可触及一包块,质韧,无触痛,边界不清,肝肋下未触及,莫菲征阴性,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17.
造血淋巴组织肿瘤(WHO 2016年修订版)将"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定义为独立病变实体。是一种与EB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差、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本文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及潜在的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类泛素结合酶UFC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UFC1在DLBCL的表达;应用数据库GEPIA和GEO数据集研究UFC1在DLBCL中的表达;应用GEO数据集分析UFC1表达与DLBCL的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GEO数据集及OSdbl分析UFC1表达与DLBCL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约占成人NHL的30%~405,具侵袭性。1994年REAL分类正式提出DLBCL这一名称。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采纳该名称,并补充了6种新的形态学变异(variants)。DLBCL不仅形态多样,且生物学异质性显著,对治疗的反应可完全不同,目前常规的联合化疗可使约40%的患者达到持续缓解。随着人-鼠嵌合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DLBCL的临床疗效,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迅速复发,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e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在DLBC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DLBCL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DLBCL和5例RLH中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存在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E1.11、E1.12和E1.10.2/10(20.0%)RLH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bcl-6突变;②9/32(28.1%)DLBCL有bel-6基因重排,而RLH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③38/51(74.5%)DLBCL中可见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bcl-6阳性表达;④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e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DLBCL和RLH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DLBCL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DLBCL的异质性,还可能与DLBCL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DLBCL而不发生于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生,并可作为DLBCL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