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升阳 《中医杂志》1989,30(10):16-16,46
《伤寒论》虽是外感专著,但却为临床各科立法。笔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略述论中若干经方对妇产科急重症之应用,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
清气化痰汤出自《医方考》,方由陈皮、制半夏、杏仁、枳实、黄芩、瓜篓仁、茯苓、胆南星组成,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功效。原用其治痰热咳嗽,吾师赵斌主任医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只要抓住火热犯肺,灼津化痰,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病因病机,即可应用该方治疗多种急重症。现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中医药多应用于治疗慢性疾病,较少应用于急重症的治疗。而历代中医医家在临床中不乏遇到各种急重病情,来势急、变化快、病情重,故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其独到之处。1 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视神经炎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为君,泻肝胆实火,利肝胆湿热;柴胡、黄芩、栀子助以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辅以利湿;佐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顾护根本;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具有清泻肝胆实火上炎和清利肝胆湿热下注的功效。肝开窍于目,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可引起目  相似文献   

4.
陈中  袁怡 《光明中医》2010,25(3):505-506
<正>温法在传统中医中是指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回阳救逆,温中散寒;通法是多种治法的综合,包括消导法、祛瘀法等,主要用于使气血畅通,恢复脏腑功能。所谓温通法是指以温阳、通阳之法达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治疗阳虚寒盛所致的各种疾  相似文献   

5.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其主治太阳蓄血轻症,热重于瘀型,以少腹急结、神志改变伴血瘀征象为辨证要点,功能泻热通便,活血化瘀,导热下行。近年来,有关该方治疗精神科、神经科及妇科的疾病屡见报道,笔者将其应用于外科急重症的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要全保  陈敏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60-1161
"通法"为中医治则之一,其理论根据出自《黄帝内经》,《素问&#183;五脏别论》谓"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彭培初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善用"通法"治疗急重症。现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在治疗急重症时,总是第一时间作出诊断,强调抓住主要病机;治疗对症下药,且用药不拘一格,采取多种途径给药;针对病人求医心理,对病人体贴关怀,耐心开解,成为药方之外的良方;针对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疾病,以丸药续功;同时何老还强调"治未病",防微杜渐,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8.
赵俊生  张芃芊 《河北中医》1986,(1):23-24,37
内科急重症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改用中医药也往往获效。现择数例报告,以供同道参考。例1:慢性肾盂肾炎,尿毒症伴症状性癫痫。患者女姓,35岁,自1963年出现间断性尿频、尿痛、血尿。1971年出现浮肿,以后继有心悸气短、咳血,曾查酚红试验为零。诊为:慢性肾盂肾炎,尿毒症,急性左心衰。1978年  相似文献   

9.
张介安教授主张以攻为补的学术思想,介绍其运用攻下法,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合并腑实证急重症患儿经验.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治疗重症外感热病以热邪弥漫为主时,多用紫雪丹凉水调服频投,以神清脉静为度,不计总量;初期病重则缩短服药间隔加大用药剂量;中期神清热退而左脉不静,提示肝肾阴血分仍有邪热,坚持使用紫雪丹透热转气;末期阴液大伤余邪留恋则少用之以透解余邪。外感病中有寒邪外束和湿热内阻者,内伤病出现发热神昏者均不用紫雪丹。使用紫雪丹无年龄限制,以病情需要为准,服用紫雪丹仍神昏者,进一步予牛黄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涛 《新中医》2021,53(19):41-44
《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对于急重症只要方证相符化裁而用,往往可取得桴鼓之效。本文将随王经通应诊期间,对王经通运用《伤寒论》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腹膜炎致顽固呕吐欲死,小陷胸汤化裁治疗胸淋巴管漏,小柴胡汤化裁治疗急性胆囊化脓,桂枝加桂汤治疗神经官能症,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麻疹合并肺炎进行了整理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庆亚  张杭洲  王付 《河南中医》2016,(11):1896-1898
麻黄作为中药学的第一味中药,历代医家认为它是发汗峻药,辛温开泄,发表力峻,容易劫液亡阳,因此临床不用、少用。王付教授认为麻黄味辛,苦,性温,辛散为主,苦味为辅,宣散益辛,降泄益苦,辛苦温协同能宣散郁滞邪气。王老师临证善用麻黄,临床不拘混于风寒表证,更多用于治疗内伤杂病,每取佳效。  相似文献   

13.
泄下通腑法是中医常用治法,笔者临证施治内科某些急重症,每获佳效.现举验案如下. 1 苏醒神志 神志失常乃心神受扰使然.盖心主神明、主血脉,胃脉贯通于心,若诸种病邪侵犯人体,失治误治内传阳明,燥实之邪结聚,腑浊之气循经上逆,清窍被扰,神失所用,可见神识昏昧、烦躁谵语、便干溲赤等症.急宜泄下通腑,使气机运转而窍利神清.  相似文献   

14.
涤痰汤源于《济生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具有益气祛痰、化浊宣窍的作用,属于传统的急重症用方。在临床工作中可见多种急重症乃本虚标实、痰浊作祟。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遵守病机,灵活运用涤痰汤,辨治得当,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1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5.
张宪 《河北中医》1985,(6):48-48,37
笔者通过病房临床实践,深深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对振兴中医,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兹举中西医结合治疗急重症病例数则,以就正于同道。一、粘连性肠梗阻张××,男,71岁,农民,1983年10月27日凌晨1时30分入院,病历号23883。患者于4年前患肠梗阻,术后刀口感染,月余方愈。近因持续腹疼呕吐,无便无屁14小时而入院。体温37.8℃,脉搏90次/分,血压160/100毫米汞柱。右腹部有纵行手术瘢痕,长约20厘米,表面凹凸不平,有压痛,无反跳痛。中腹可见肠型。昕诊有高调肠鸣。腹部X线透视,右腹部有液平。化验白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证最突出的症状是小便不利,以小便量少,点滴不畅,甚至无尿为特点。而陈师发现,临床问诊中,患者常不明白此为何意,不能清楚表述,且发现小便量少,相应的出现全身浮肿居多。故陈师指出临床辨证以水肿为主症,是应用五苓散的主要线索。而辨寒热,陈师主张从舌诊来看,因脉诊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变化多端,故陈师尤为重视舌诊,陈师指出,五苓散主要舌诊为苔白腻,主要强调没有明显热象。患者兼纳差、口渴、水逆时,合用小半夏汤;兼眩晕者,加大泽泻用量,一般为30 g;咳喘心悸甚者,加葶苈子。  相似文献   

17.
身痒一症,后世医家每从阴虚血热夹风论治,盖"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也。其对现代临床之影响可谓坚不可摧,以致一见身痒,则清热养血祛风,必为不二之法。然仲景从汗法治疗身痒,亦有后世名医遣用此法,临床取效。  相似文献   

18.
半夏一药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4个方子重量应用到1升,有1个方子重量应用半斤,虽重量应用仅此5方,却也诠释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体现了张仲景临床应用方药的独到经验,奠定了半夏重量应用疗效卓著的基础。现代临床上对张仲景重量应用半夏的奥妙承袭沿用,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其疗效奇特显著,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9.
经方指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栽方剂,其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对于各种危急重症亦收显效。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用经方治疗危急重症经验:善抓主症,果断遣方;药简力专,重点突破;坚持原则,水到渠成;合方化载,随机应变;古方新用,与时俱进;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0.
冯家银 《河南中医》2016,(12):2065-2067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灌肠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本院ICU病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承气汤灌肠。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为(1.87±0.63)d,平均住院时间为(21.66±7.33)d,对照组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76±1.03)d,平均住院时间为(31.63±8.8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28天存活率为27.3%,对照组28天存活率为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肠功能障碍评分为(1.73±0.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63.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承气汤灌肠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胃肠功能障碍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